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现有制度对法官释明的规定散见于位阶较低的司法解释、内部规定之中,既无体系,亦无约束性措施。消极释明或过度释明均属法官释明的滥用,实为程序性违法。“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1]。在民事诉讼中引入程序性制裁理论,以司法审查权力制约法官释明权,可为因法官违法释明受损的当事人提供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2.
程序性辩护主要是以程序法为依据,指出追诉机关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存在的程序性违法的现象,侵犯了被追诉人的程序性权利,从而达到否定、推翻追诉机关指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制度建设关系到政党事业和政党发展的全局。在党内制度体系中,党内权力体制、权力运行机制、权力操作的程序性规则,这三个层面综合构成党内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好坏直接决定着工作规定和纪律要求的执行状况。  相似文献   

4.
释明权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制度中一项基本制度,它的产生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法官释明权的含义、由来、法官行使释明权的基本原则和必要限度以及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关系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规范”的提出 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是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起点。但是,以往所制定的各种条例,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提名这一初始环节,没有作出详细的程序性规定,造成权力运作空间较大,人为因素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释明权的渊源出发,以我国法律就释明权相关规定作为切入点,着重就商事仲裁中释明权的范围、具体运用、行使的方式及注意点提出自己观点,并从实践角度对我国商事仲裁中释明制度的构建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强 《经营管理者》2009,(20):146-146
当事人主义取向的民事诉讼改革把诉讼中的权利与责任还给了当事人,但由于当事人意思能力的差异而使得诉讼结果难以公正,因此法官的释明权成为必要。释明权并不违反平等原则,相反,他能够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诉讼应该充分尊重客观真实,释明权应该区分针对诉讼请求的阐明和针对事实、证据的阐明。  相似文献   

8.
陈晶晶 《经营管理者》2009,(14):272-272
本文介绍了刑事程序性裁判概念,并指出我国目前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裁判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裁判范围狭窄、程序逆行当使事人遭受双重危险的局限性,论述了完善刑事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如何该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素有"动态宪法"和"人权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理应具备控制公权力、提供权利救济的功能,程序性辩护及制裁机制正是应这一要求而出现。虽然程序性辩护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现今的中国这一制度还处在萌芽阶段。本文将从程序性辩护的概念入手,进而在实体性辩护的区别中看程序性辩护的性质,世界及中国程序性辩护的现状也将是要被介绍的,最后要谈谈此制度的弊端及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肖雯 《决策与信息》2011,(10):13-14
刑事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即关系到收集、保留证据的惩罚犯罪需要,又关系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需要。作为传统的职权主义模式,我国现行立法对刑事强制措施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主要停留在惩罚犯罪的需要层面,在其适用的审查机制、适用的对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应当结合现行刑诉法的修订契机,更多的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为改革方向,引入程序性裁判等理念,对现行强制措施的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和谐社会法院首创执行维权释明制 当前,随着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建立,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为了提高执行工作效率,防止案件久拖不执,为此在本院建立当事人维权释明制,向申请执行人告知权力和义务,如提供被执行人线索权力和法院采取各种强制措施仍未执结的风险,应由申请执行人承担义务,并告知当事人、执行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吃拿卡要,打白条,向办案车辆加油、以权谋私,拖延办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章程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大学设立的合法基础,而且是连接大学和外部社会的纽带。大学章程还是大学自我治理的宪章,使得社会参与大学合法化,它对于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已有的大学章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程序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个性特色等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刚刚建立,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应当在给予当事人平等充分程序保障的功能目标下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及法官释明权制度,保障证据失权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法官调查取证权是指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对于有疑问的证据,可以通过勘验,检查,扣押等手段调查核实的权力。但是这一权力对于法官的中立性地位以及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等都是不利的。本文从法官调查取证的不合理之处入手,分析了其产生及存在的原因。主张在刑诉条文中取消法官的调查取证权,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树立正当程序理念。  相似文献   

15.
徐勇 《科学咨询》2013,(2):23-24
课堂教学的讲授是必须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讲授的有效性呢?那就是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找到课堂讲授的抓手。  相似文献   

16.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少的著作关注法官的角色,但大多把这种关注放在英美法系富有创造力的法官身上。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同行--在大陆法系国家内的法官角色就较少受到关注,如果有这样的关注,不少部分也是从法律方法或者作为权力分配的机构设置的层面来说。本文旨在通过对意大利以1948年宪法为标志的司法改革后法官角色从法官自由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法官相悖于传统意义上大陆法系法官“法律之口”功能的言论作出回应,并对司法层面法系的融合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江平 《领导文萃》2014,(22):23-23
<正>市场经济必须贯彻公权力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市场经济里,公权力和私权利应是什么关系呢?李克强说,公权力是没有授权即禁止,而对于私权利来说,是没有禁止的即自由。也可以说,公权力没有授权的就是非法,私权利没有禁止的就是合法,市场主体的权利是天生的不是政府给予的。而公权力是来自授权,只有法律授权范围内它才是合法的。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就是要拿出权力的清单。只有在权力清单里规定的才是合法的权力,超出了权力清单的范围都是违法的。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企业文化可以有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区别,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隐形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不易察觉,程序性知识比陈述性知识更难掌握,但更不易忘记。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的企业英雄人物能在文化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与这些知识的特性以及人的认知行为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出现越来越多由拆迁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对这一领域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拆迁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出发,探讨如何从制度设计上赋予被拆迁人更多的程序性权利,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杜子昂  龚克 《决策探索》2014,(18):91-9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纳了此前颁布实施的“两个证据规定”中有关非法证据的认定及排除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则的内核,确立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法定排除和非法物证、书证的裁量排除原则,这为侦查监督工作中正确认定并依法排除非法证据提供了较为明确的依据。但是审查逮捕中如何排除非法证据,是困扰刑事司法实务的一个难题,现实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