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福州、莆田、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区域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构建福莆宁"三核半月环加辐射点,一轴一带加多廊道"的景观生态格局。本研究不仅对归纳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探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协同开发利用工作机制,实现区域环境协同保护、资源共享,确保福莆宁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取得成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福州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区域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提出构建福州新区"三核半月环加辐射点,一轴一带加多廊道"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建立福州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制以及改善新区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考古GIS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考古GIS的计算机制图、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和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建立、景观考古和GIS聚落考古研究等主要应用类型.  相似文献   

4.
李元 《经营管理者》2012,(6X):317-317
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内容非常复杂,处理的数据量很大,是土地管理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土地更新调查中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一体化,迅速、准确地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有效地完成数据的数字化更新与土地利用图件等工作,并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1966-2015年漳州市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空间分布、年平均高温日数空间分布、土地利用情况等数据,探讨形成高温气象灾害的一级评估因子和二级评估指标的划分法,制作基于GIS的漳州市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揭示了漳州市高温气象灾害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基于研究区2000、2005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面积谱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巴林左旗2000~2005年间林地和草地的景观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巴林左旗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157.64hm2和27026.79hm2,减幅分别为0.18%和4.22%;林地、草地的景观动态度分别为-0.1439和-2.0412,破碎化程度都有所降低,各等级的斑块数量也均有变化。巴林左旗林草植被景观的变化与其自然条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0年和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选取,采用移动窗口、梯度分析方法,揭示十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农田景观为基质景观,其它景观为镶嵌体景观,景观类型转移呈现出林地和灌丛向农田和城镇转化,农田向城镇转化的过程;从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来看,最大斑块指数高低值呈南北分散分布,景观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低值在城市中心,高值主要在城市边缘,香农多样性指数高值沿湘江呈带状分布,上述指数十年间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周围;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梯度分析得知,各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十年来城市中心及边缘变化较大,城乡结合部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卫星解译提取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环境背景数据和环境统计数据等,利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对福建省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优,9个设区市中除了厦门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外,其余均为优,说明福建省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水资源充沛,生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活;闽南三角地区EI值低于其他地区,该区域经济较发达,人口较稠密,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道路植被、建筑、水体、体育场地等指标入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校园道路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GIS技术获取各指标景观得分,由此计算福州大学旗山校区道路景观质量的综合得分值。结果表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41.39%的道路评价处于一般以上水平;水体、植被景观得分均值分别为5.52、5.60,处于一般水平;建筑、体育场地得分均值分别为7.70、7.79,处较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该校区校园道路景观质量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生存和经济高速发展等全球变化问题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热点集中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效应研究。通过共被引分析,本文梳理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演进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型,进一步拓展到多学科研究领域,至近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森林变化量、气候变化和水文等领域的影响。使用突现分析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1)全球环境和对应的环境政策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2)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多尺度数据支持下提升城市扩张模型分辨率和精度研究;(3)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及形成机制研究。本文对新兴研究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有助于完善现有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对各学科交叉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问题具有启发性,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以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件、城市统计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图层叠加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计算城市扩张特征指标为研究手段,目的是对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以益阳市为例,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产业结构、交通设施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探讨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城市发展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展方式由外延型向外延与内涵型相结合转变;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也经历了由封闭的单中心密集连块布局变为单中心放射状布局演变的过程。总体而言,城市土地扩张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复杂的过程,在每个阶段城市土地扩张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最后演化形成现有的城市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基站数量不断增加,其电磁辐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根据重庆市主城区近两年基站监测数据,分析重庆市主城区两年内新建移动基站电磁辐射情况,结果显示:2007年电场强度平均值2.76V/m,功率密度平均值0.0153 W/m2;2008年电场强度平均值1.64V/m,功率密度平均值0.0643 W/m2,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是实现全域城市化的基本保障。大连市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对大连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分析,提出了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节约集约用地对策:统筹土地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坚持多措并举,保障土地利用需求;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全程监控,健全土地利用监管;发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采用C/S和B/S混合体系结构作为基于GIS的电力输电运行管理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以ESRI公司的ArcGIS为基础、以.NET为开发平台、以Oracle和空间库引擎ArcSDE为数据载体,使系统安全稳定、兼容性高、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地学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变化方向和后果。本文从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5年淄角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像,在Mapinfo软件支持下进行图像数字化,在此基础上调查淄角镇的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的状况,并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分维数和分离度指数,分析其用地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提出促进该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采用Geoimager、AUTOCAD、ARC/INFO、ARCGIS和MAPGIS相结合的新技术实现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并对建设过程作了介绍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空间数据库课程作为GIS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中外大学GIS专业中均有相应的开设。本文以国外知名高校的空间数据库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课程相应的讲授特点。国外的空间数据库课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些特点值得国内一些开设空间数据库课程的高校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在城市生活中构建绿色空间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绿色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建设的原则,以及采取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来构建实施城市绿色空间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浙江沿海区域为例,基于CLUE模型,揭示了未来规划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情景下森林景观与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生态保护情景下森林与湿地景观的空间连续性和规模较规划情景下都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境质量指数对历史时期和两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并据此遴选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区,识别出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区和生态系统健康潜在威胁区。最后,依据未来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以及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提出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