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与价值观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尼尔·波兹曼通过分析电视剧的媒介语言,对电视剧的娱乐功能的分析鞭辟入里.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构建大众文化的领导权策略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09,(2):111-116
20世纪90年代以后,影视文化把我们带入了娱乐时代.事实上,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娱乐性,但真正强化文化的娱乐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它标志着传统理性哲学的感性转向、身体转向,宗教信仰的崩溃,经济的市场化、跨国化带来的消费社会,传媒的大众化、狂欢化,同时娱乐时代的产生也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文化权力博弈的后果.但不管怎样,娱乐只是在前台表演的演员,指挥它的"总导演"叫资本.  相似文献   

3.
车朝华 《理论界》2010,(6):170-171
当今随着影视作品娱乐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电视记录片在制作编辑的过程中,通过汲取公众关注题材和注重节目的包装形式,在客观真实地反映节目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将娱乐元素渗透其中。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强调可视性、娱乐性和大众性。  相似文献   

4.
高颖 《理论界》2009,(6):150-151
"关乎以文,而流化天下".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之处.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性是其主导方面,但电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媒,它在完成这一功能的时候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须在娱乐与媚俗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瑜 《云梦学刊》2006,27(5):100-103
正当中国电影步入百年华诞之时,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营销文艺片”的矛盾修辞再度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艺术的生存之道的问题提了出来。我们应该超越过去“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娱乐性重构的角度出发,实现从娱乐电影向电影娱乐的观念转变。而电影的娱乐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电影视为娱乐性资源,在于对电影资源进行娱乐性开发。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播的娱乐化,成为当前信息传播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与特点.电视创意产业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创意内容、传播媒介及接受方式,均表现出强烈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传播的大众接受与电视创意产业发展.但其中表现出的不足,我们也应正确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7.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包含一种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从媒介的视角,尼尔·波兹曼分析了技术对社会尤其是文化及其历史变迁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两种以技术为标准的文化史理论,批判了技术对当代文化的负面影响.波兹曼的技术论属于人文主义技术论传统,虽然在基本立场和理论建构辱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但对当下技术哲学研究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是媒介生态学研究领域内重要问题.本文阐释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人文思想领域诸多大家对消费社会娱乐化问题的反思;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讨了“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根源、问题及其危害;面对消费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学更应重视人文取向与价值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解决技术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认同与生态学关怀.  相似文献   

9.
媒介生态学渊源有自,其传统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传播与技术革命中不断融合更新,并逐渐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麦克卢汉的贡献表征了它的最初成就,并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基础和中心.另两位深受麦克卢汉思想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是沃尔特·昂和尼尔·波兹曼.前者认为,电子媒介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文化和生态时代;而后者则提出了“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这一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和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洞察力、理解力、感觉与价值观等问题.可以说,麦克卢汉留下了一个内容充实、范围广阔的研究领域,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媒介出态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无论电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都成为视觉文化的主要阵地,它们追求的是可观赏性,收视率或点击率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娱乐功能的一枝独秀使当前视觉文化呈现出狂欢乱象.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对电视文化提出"娱乐至死"的警告;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大众娱乐中蕴含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前的视觉文化语境下,能否建构理性民主的公共空间,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多种功能,需要多方力量多渠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大众文化成为最为典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在市民土壤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模式,娱乐性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当代丑文化逐渐告别传统的精英姿态,它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发生了新变.传统丑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崇高化、精神性的品性,在当代丑文化那里逐渐让位给复制性、滑稽化和生物性的内容.当代大众借由丑的刺激实现对焦虑、空虚的发泄,并由此得以暂时摆脱现实,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身体对话.  相似文献   

12.
尼尔·波兹曼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介学者之一,影响重大.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两本著作.从解读这两本著作出发,以波兹曼体现在书中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理论、对电视文化的批判这三个主要观点作一简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徐振祥  冉华  刘艳娥 《云梦学刊》2009,30(5):151-155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充分建构利益联盟和开发产业链接,形成节目的规模效益。电视娱乐经济的兴起是与注意力消费和乐趣消费导向为基础的。我国电视娱乐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电视娱乐经济价值的实现是以资本创造力、注意力吸引、公众参与性和传受双方的共赢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5,(12)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休闲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枝词的娱乐性也随之逐步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竹枝词对丰富的民俗活动的娱乐化书写,一是游戏式的创作心态及竹枝词的戏作。竹枝词的娱乐性特征还与竹枝词可唱的娱乐化传统密不可分。这些都是竹枝词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学特征,这说明竹枝词的研究,除了将其视为史料外,更应当立足于文学本身,发掘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娱乐化现象开始受到了传媒界的广泛关注.不论是在报纸上还是在网络媒体上,娱乐性新闻在逐渐增多,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却逐渐减少.这是由于受到传媒市场规律以及商品利益影响的原因.针对新闻报道娱乐化对公众利益的侵害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新闻节目为例,具体探讨节目内容、形式上的变化,分析了电视作为消费社会鼓动者的角色以及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所带来的受众作为消费者与商品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对媒体的责任意识进行了思考,并对消费的过度宣传及节目内容的琐碎化等具体问题作了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因为这一特点,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缓解负面情绪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逻辑的支配下,大众文化开始只追求娱乐效果,放弃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即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倾向。促使大众文化从娱乐到过度娱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表现为无聊、郁闷、焦虑的社会负面情绪和媒体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策略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到今天的电视新闻娱乐化,应该如何提高自身?本文从电视本身的特性,和电视新闻娱乐化自身的优势等方面,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并指明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一种新的新闻叙述方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探索频道和我国<探索·发现>等纪实性栏目为例,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化走向.认为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定位与选择上刻意追求新奇性,在叙事策略上以设置悬念来强调故事性,由此使纪录片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纪录,构成对纪录理念的冲击,危及到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不对它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20.
娱乐化是存在于媒体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也满足了人们对娱乐的强烈欲望.但价值观引导的背离、人文关怀的缺失、媒体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的伦理问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这种趋势的正负效应.而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娱乐化形势下的媒体社会责任,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