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尝祭”与天皇即位 按照日本传统民俗,每年进入11月份,全国各地农村便纷纷举行祭祝活动,用当年收获的稻米款待“田神”,共同庆贺丰收。这种祭祀活动在战前称为“新尝祭”,日期因地而异,并不一致。1948年,日本政府规定每年11月23日为“勤劳感谢节”,把“新尝祭”这一传统民俗作为日本国民的一个现代节日确定了  相似文献   

2.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3.
赵轶峰 《求是学刊》2006,33(1):122-130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所定祭祀城隍规则曾得推行,后来才发生变化。滨岛敦俊的有关研究忽略了明太祖本人在明初宗教制度、政策中的决定性地位,以两元对立观念考察儒、道关系,忽略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契合一面,并根据明中叶以后情形推测明初情形,加以对史料处理简率,因而造成一系列误解。  相似文献   

4.
清明节期间,是祭祀活动高峰期,也是封建迷信活动多发期,为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祭祀环境,安徽省淮北市民政部门大力宣传、倡导开展文明祭祀活动。市民政局利用广播播放文明祭祀须知,组织5辆宣传车,印制“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新风;尊老敬老,厚养薄葬;殡葬改革,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标语,印发5000份宣传册、宣传单等,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用文明节俭的方式祭祀故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艺术史家、民俗学家都同意的一个观点——“歌舞娱神”说提出了异议,指出:一,古代先民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歌舞”的审美价值,因而也就不可能一开始就从审美的价值观出发,选择歌舞用于祭祀。二,“歌舞娱神”就是把“歌舞”后起的审美特性作为“先天原因”去推演古代的祭祀活动。三,许多艺术史家在论证歌舞和祭祀的因果关系上造成了混乱。四,本文笔者认为,歌舞在古代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最高手段”。先民们选用歌舞祭祀,目的不在于“娱神”,而在于向神表达自己深切的情感和意愿。歌舞祭祀完全不是从歌舞的“审美价值观”所作的考虑,而是从歌舞的“实用目的性”所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6,(2):106-120
日本企业在近代的形成,是以传统的“藩”为基础加以改头换面的,秉承了“藩共同体”的性格。二战后,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将日本经济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顶峰。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日本模式”已摇摇欲坠。企业为生存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现代因素”不断增强,传统的“共同体”色彩日趋减弱。企业传统性格的悄然“蜕变”,正引发日本继明治维新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振荡。  相似文献   

7.
本稿试以中国元末明初的“禅文化”1 对日本同时期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2 的汉文学即“五山汉文学”的影响为主线 ,以明初渡海至中国的日本禅僧绝海中津 (公元 1 3 3 6— 1 40 5年 )为主要分析对象。日本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按照一般的历史划分方式的话 ,相当于室町时代 (公元 1 3 3 6— 1 573年 )前期 ,即由武士阶段的足利氏将军家执政的幕府政治时期。当时日本文化所处的现状是 :渡海来日的中国禅僧及去中国的日本禅僧所引入的中国文化占据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随着元代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兴盛 ,日本汉文学也渐渐圆熟 ,其中 ,起…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御用学者散布种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谬论 ,其中“满洲国是王道乐土”一直被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及当今右翼势力所推崇和炫耀。从日本在东北长达 14年殖民统治的历史和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满洲国”是日本侵略者的“乐土” ,是东北人民的地狱 ;任何谎言、狡辩是掩盖不了历史事实真相的。  相似文献   

10.
臧运祜 《日本学刊》2006,(2):129-138
1938年12月,日本侵华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后,为实现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目标,近卫内阁决定设立“兴亚院”,作为决定和实施对中国占领区政策的总机关。本文主要运用日方的档案资料,考察了“兴亚院”的设置与正式成立过程,分析了该院的组织结构与性质,并简述了“兴亚院”成立初期在处理“中国事变”上取得的“业绩”,特别是成功诱降汪精卫集团。因此,可以说“兴亚院”是地道的“灭亚院”,它的存在,验证了战时日本“东亚新秩序”的本质,并为我们今天认识日本侵华历史提供了又一个“物证”。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中国的铜镜传入日本后,成为太阳神祭祀时的道具,并最终转变为日本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太阳神的神体象征,被广泛用于国家祭祀和加强皇权的政治活动中。在对外战争期间,铜镜被利用为国家神道的祭祀道具。通过对"国魂命"铜镜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生活用品发展为象征皇权、神道的祭祀用品的铜镜,在国家神道的皇权思想之下,成为鼓动民众为战争献身、为侵略扩张造势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其原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希 《日本学刊》2006,3(4):5-14
“海权论”近年来在日本大有流行之势,《呼声》月刊最近登载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标本。其基本内容是刻意煽动“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对立,主张日本采取“挟美制亚”、“借船出海”的国家战略,从中透露出作者对日本侵略历史的“胜王败寇”式的消极总结,对“美主日从”的日美同盟架构难以摆脱的心理依赖和神学式附会,对中国发展的莫名恐惧与无端仇视以及对21世纪日本生存之道的“战略贫困”。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 ,“日本”这一国号 ,与在中国一样 ,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其发音Nippon/Nihon ,也是来自古汉语发音。也就是说 ,日本这个国家是用外语来表述自己的国号的 ,而不使用诸如“やまと (Yamato)”一类的本国语。这是为什么呢 ?“日出之本”的称呼 ,显然产生于来自日本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 ,作为自称显得有些不自然。根据最新研究 ,它与“日域”、“日下”一样 ,都是被中国称为“东夷”的名称 ,在日本的古代宫廷里已经有人认为 ,它是“日本”人自己从外部接受过来的称呼 (例如 ,《日本书纪私记丁本》 ,成书于 93 6— 943年 )…  相似文献   

14.
何兰 《学术交流》2002,5(2):133-135
所谓“狄克逊事件”,是指1933年12月,德国新任驻日本大使冯·狄克逊拟应日本之邀访问伪满洲国之事件。这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对伪满“不承认”政策受到的一次严重冲击,也是德国外交部内部发生的政治“地震”。  相似文献   

15.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6,9(3):129-140
本文分析了日本学者滨口惠俊的“间人”概念及其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从研究“人的系统”的角度,提出用“缘人”概念描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作者从认知模式、情感模式、交换模式和主要群型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日本人人际状态的特征,认为“缘人”概念更能表述日本人际关系的神髓,更具有日本本土文化特色和与现有理论有更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威胁论"之虚实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日本学刊》2004,(4):99-1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有关“中国威胁论”和“日本产业空心化论”纷纷出笼。从一般分析看 ,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各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两国贸易关系看 ,中国并未对日本构成威胁 ,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是有利于两国的举措 ,因而可以认为 ,当前中日贸易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互补和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在晋南襄汾县赵康镇一带流传的赵氏孤儿传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它能够融入地方文化传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被不断地实践并传承.调查显示,这一传说在地方民众的祖先祭祀、 地方庙会、 民间艺术表演、 婚姻禁忌和村际关系中都有独特的表现,并已成为地方信仰和社会关系的特殊影响因素.传说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实践表现,是深入理解传说特征、 探讨传说在地方民众生活中的深层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道岭 《学术交流》2003,2(2):24-27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贵和”传统美德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缔结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当前情况下 ,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及时化解 ,由传统美德中“贵和”所派生出的民俗化表现形式 ,有着独特的调和作用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2 0年代以后 ,“传统”一词开始在日本广泛使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战后 ,以“传统”为题目的著作不断涌现 ,“传统”成了论述日本历史、文学、民俗、文化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关于“传统” ,2 0世纪 30~ 40年代的务台理作、小林秀雄、柳宗悦、河上彻太郎、肥后和男、  相似文献   

20.
日本"总体保守化"及其相关概念解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日本政治研究文献中 ,“总体保守化”与“保守化”、“保守主义”和“右倾化”等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本文所述“总体保守化”专指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政治体制转型的指向性变化 ,它表现为保守主义执政理念的张扬 ,也可称之为各党派及其政策的“保守党化”。日本的“总体保守化”具有以保守党的分裂为发端、由众议院议员选举制度改革确定方向、以“保守两党制”为既定目标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