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10,(3):16-19
名词解释: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一般解释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接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们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微薄,不得不蜗居在都市一隅,往往是五六个人群租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公寓里,生活条件差,被媒体称为"蚁族"。其实"蚁族"不是中国的特色,它在国外早已存在。比起国内的"蚁族",日本东京的"蚁族"境况似乎更惨,我曾有过这段经历。前几年我大学毕业后到日本去  相似文献   

3.
核心提示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蚁族”达百万人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指出,“蚁族”现象折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毕业生聚居群体的人员构成、家庭情况、工作状况三个维度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供求结构失衡和错位、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收入微薄与生活成本高企的矛盾等因素引致了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日趋壮大。因此,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发展态势,需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完善高校毕业生聚居群体的社会支持机制等途径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一个"80后"高知群体,以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3个典型特征走入人们的视线,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农村和县级市的"穷二代",为机会而留守都市,为梦想而努力奋斗。解决大学毕业生滞留大城市,探究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出路,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的涌入,高校毕业生在大城市就业难、房价逐年增高、购房困难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蚁族"群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当下"蚁族"现象,剖析其成因,并对此现象提出建议与对策,旨在缩减"蚁族"现象,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0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趋向因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阶层,出现了"富二代"和"蚁族"两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消费结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等方面都呈现出巨大差异。通过对"80后"大学毕业生消费观的研究,有利于发掘"80后"大学毕业生在其他价值观上的新变化,为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做铺垫。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状与社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总结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失业的4种情况,指出求职性失业、频繁失业、二级劳动力市场失业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特点,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大学毕业生失业容易造成大学生失业群体与社会的隔离、心理危机的加剧,并且会在社会上兴起"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出现了诸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工作适应方面自信心弱、人际适应方面压抑感强、生活适应方面矛盾感重.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思政工作者应该把握"有效创造实践成才律"、"凸透镜律"、"角色转换律"等规律,积极采取调适措施帮助毕业生应对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蚁族是这样的一群人,大学生毕业找到工资低微的工作,只能像蚂蚁一样,蜗居于大城市的各个角落。现代蚁族主要有北京蚁族、上海蚁族、深圳蚁族,还有一些大城市的蚁族,据称,他们的特点是高智、弱小、群居。绝大多数属于80后,是大学扩招时代之后的"过剩人才"。蚁族现在已经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弱势群体,这些精英们的遭遇,的确让整个民族为之焦虑。蚁族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群落。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作为住房"夹心层"群体中的成员,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结合住宅过滤理论,提出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梯级消费与分层供给模型,通过对天津市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选择和住宅市场展开调研,分析并探讨其面临的住房问题以及政府相关的住房保障政策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媒体与学术界对于“蚁族”群体界定的差异,社会普适认知与媒体感知的不完全一致性,作者利用互评授信体系将部分主要媒体报道进行因子归类,探究媒体对“蚁族”报道的侧重方面,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大众对于“蚁族”群体的普适认知情况。通过分析对比,对媒体感知状况予以了评价分析,对媒体全面关注、报道“蚁族”群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提出基于PPP模式建设政府和民间资本共有产权的"青年公寓",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未婚群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从政策上解决他们的婚前过渡性住房问题,以期完善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并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实现高校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蚁族"保障性住房PPP建设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地区"社会-空间"主要类型的分析、描述,提出高端居住型群体与高端别墅型社区、主动改善型群体与中高档商品房社区、被动外迁型群体与拆迁配套社区、失地安置型群体与农民安置社区、外来借住型群体与边缘自生社区、企业城镇定居型群体与企业城镇社区、原地务农型群体与农民聚居社区等七大"社会-空间"类型.与此同时,文章还结合类型分析,阐述了大城市边缘地区潜在的居住分异、社会侵入、社会隔离、社会排斥、社会结构刚性化、社会空间"马太效应"等"社会-空间"趋势,并最后提出有机混居的"社会-空间"策略,介绍了梯度空间模型、楔入介质模型和和谐共生模型.  相似文献   

15.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的求职者群体.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即就业歧视.本文通过对重庆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状况、就业现状和遭受就业歧视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具体探讨了就业歧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出发,关注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观念变换,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全国范围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新的宏观背景,在此情况下,借助同期群的视角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距离问题。文章采用大学毕业生群体作为参考群体,从同期群中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两类人群的就业流向的不同变动轨迹来分析各自生活空间的情况,以此来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加以重新审视。文章认为,我国农民工群体与大学毕业生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在直观上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此,需要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框架时选择更加宏观的一元化就业管理方式,加快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均衡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与低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在个人基本条件、就业能力、就业准备行为等三方面的主要差异,结果显示高低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在这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章进而对高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80后"大学毕业生在职人员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对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主管的访谈,发现"80后"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比较普遍、跳槽现象较多,职业适应能力较好,自我意识较强,对升迁、前途十分关注;同时在用人单位的评价中也存在缺乏经验、团队意识不强等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有"80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80后"大学毕业生的职场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佚名 《今日南国》2007,(19):52-54
一群手中攥着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又回到校园来读书,不过这次他们读的不是研究生,而是中专——大学毕业生何以"回炉"读中专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今年招了一个春季中专班,32个学生中有近一半都是手中攥着大学文凭的大学生。无独有偶,这种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的现象,几年前就出现了。2005年,温州的一些大学生就选择去技校"回炉",结果引发争议。2006年8月,从北京科技大学成教本科毕业已3年的汪洋回到中专上课,又引起广泛争论;9月,江苏扬州技师学院招收的新生中,有36名新生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另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该市技校新生中,仅2006年就有346人是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这些在大学上了三四年的"天之骄子"们,为何拿着大专或本科文凭"回炉"读中专?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正在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城市高昂的房价却使这一群体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的解决成为留住人才,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对太原市大学毕业生住房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太原市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太原市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