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几位曾经非常边缘化的作家 (比如张爱玲、钱钟书等 )的命运相似 ,林语堂也有一个长期被人遗忘却又一夜之间突然走红的接受史。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一直是一个反面或消极角色 ,鲁迅的匕首曾经毫不留情地刺向他以及他的闲适小品 ,而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鲁迅的评论几乎就是对林语堂的“终审判决”。林语堂之被重新“发现”还是借了改革开放的光 ,他差不多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同时浮出水面的。中国社会转型在文学史上的体现 ,最主要的恐怕要算文学史书写的政治色彩与政党意识形态色…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著名学者不乏其人。林语堂虽长期远居海外,也应名列其中。固然,林语堂主要是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散文杂文作家,特别是在向国外译介中国古典名著方面颇有盛名;但他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始终以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课题之一,付出了大量劳动,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文章和演讲。中西文化的比较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著述。林语堂人已作古,这些著述不论其思想观点如何,都应归入前人的文化遗产。我们须象鲁迅所指引的那样,“要拿来”,“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个颇为复杂的文化人。长期以来在我们新文学史上很少提及他,或者仅在《语丝》时期略提一笔。 尽管如此,我以为对其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判,这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好处。因此,本文拟对林语堂三十年代的所谓幽默文学来一番漫议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和鲁迅都是在本世纪初的动荡时代中孕育的“大师巨子”,他们的作品曾被郭沫若钦叹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一对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①纵观中国现代文化史可以发现:王国维和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在中国哲学、美学和文学史上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的不断拓展,现当代文学史“重写”的动能已经被耗尽.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写”到了一个需要继续突破而又难于突破的瓶颈期.对支撑重写文学史的“现代性”和“纯文学”两个中心观念及其背后的线性时间观应该质疑和反思.如果能够跳出线性时间思维,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或许都可以迎刃而解或者得到破解的灵感.  相似文献   

6.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不同,林语堂追寻人的本体意义,强调享乐、个体及人格修炼;重视审美人生,倡导“美”、“爱”和“自由精神”;喜爱平和雍容的文化心态,力避焦虑和粗糙。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显然是相当有意义的。当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并非尽善尽美,而是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时代感和社会历史性;对物质文明的价值估计不足,缺乏伟大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史哲学层面反省现当代文学史编写,如下问题有待深入思考:编写者缺乏本体性的“文学”观念自觉,导致文学史的编写缺乏“中心意识”支持,文学事实选择及作家作品评价随意性很大;在传统“圆型”时间观念作用下,现当代文学强调的是文学的时代之“变”而非文学史内部的“通”,古今文学缺乏必要的对话;文学史叙述的空间意识不足,自然-地理形态的文学史外部空间,与文学“物自体”的内部空间尚未能进入文学史表述;对文学史编写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文学史的文学教育与学术传承功能,而缺乏文学史哲学意义上的对文学“古与今”、“常与变”的演变规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享利·詹姆斯是一位素有争议性的作家.首先是他的归属问题,英国文学史将他列为英国小说家,美国文学史却将他列为美国小说家.更突出的分歧是表现在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基本评价上.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反映的生活面“太偏窄”,“根本谈不上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有的批评家甚至说他小说中的人物“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碰不到的人”;还有人指责他的作品文风雕琢造作、情节进展缓慢、辞句冗长繁琐,常使读者“厌烦到不愿拜读的地步”.但他的创作也得到过当时的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屠格涅夫等人的关注和赞赏,更为后世的一些欧美作家、批评家所推崇.不少美国当代评论家都认为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是革新小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先驱,是西方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一些英国学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是可以与狄更斯相媲美的“文学大师”;更有人提出:“在英语世界里,我们还能找到谁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上能够超过他?”人们对詹姆斯如此关注,对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的评价又如此悬殊,可见他并非一位寻常的作家.与同时代其他一些欧美作家相比,詹姆斯确有他种种独特之处.如:他虽出生在美国本土,但他却没有扎根于本国土壤,做一个“马克·吐温式”的地道的美国作家;他素来对欧洲文化传统和欧洲一些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  相似文献   

9.
王万顺 《人文杂志》2012,(3):103-109
民间文化理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创新性发现,陈思和先生曾提出并用此视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梳理,经过专家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深入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学术实践中产生了大批的应用成果;民间的内涵、现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轨辙、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文学文本中的民间审美形态等是该理论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用民间文化理论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可以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空间,彰显文学的多样性审美特征,揭示作家作品及创作中凸显出来的非凡特质;并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民间”关照是当下以及将来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主潮.  相似文献   

10.
孙康宜  陈磊 《中国学术》2001,3(3):81-94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曾说,伟大的作家总是那些“简直就是压倒传统并包罗它的人们”。陶潜(365?—427年)这位曾多少个世纪来激发起文学史家研究兴趣的中国传统中最早的诗人之一,也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陶潜一生才写了约一百五十首诗、十篇文与赋,在当时的文坛上又是一个边缘人物,他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居然能占有如此重要的经典位置,这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在文学史上他的经典化的一个关键时刻就在于苏轼宣称陶潜是一位空前的大诗人,  相似文献   

11.
杜玲 《北方论丛》2004,10(6):80-8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宗教观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理性主义、开放和多元是林语堂宗教观的基本特色,这个基本特色体现在他对儒家、道家及佛教的评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对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宗教中教条主义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晋商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曾雄居中国商界500多年。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晋商文化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国“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晋商文化,挖掘其内涵,坚持古为今用,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①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没有一位不是具备这种探索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王统照,有自已独立的思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对新文学有独特的贡献,这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虽则是新生事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毕竟是在幼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反观这种整体性文学史写作现状,我们发现它们虽有宏阔的理论构架,但因缺乏“打通”整合的内在逻辑机制而给人一种拼盘之感。这里存在着两个阻碍彼此贯通的纠结点:“五四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前者高悬,有意无意地被神话化了;后者沉沦,备受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整合进程的悬置或暂停。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视阈对此进行清理和定位,以便使文学史书写在“现当代文学是一体”的思维理念下更加统一有序,也更加合历史合逻辑。  相似文献   

15.
凌燕 《河北学刊》2012,32(4):105-107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长期被划为左翼文学之“异者”,其独特价值迄今被淡而化之.七月派作家群体是左翼文学的一支,但在左翼文学独尊文坛的时候又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七月派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本思想”,其精神资源与19世纪西方文学密切相关.七月派赋予了中国左翼文学一个开放性视野和超越的品格.研究七月派文学不仅需要现当代的文学视域,更需要世界文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16.
在8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林语堂给人的印象是片断而模糊的。通常是述及语丝派时闪露出林语堂怒目金刚的一面,说到30年代“论语派”(或称“闲适派”)时,林语堂则变成以倡导幽默、闲适与性灵来替当局粉饰太平的白鼻梁小丑了,此外便难觅其踪影。80年代以来,随着林语堂作品和十余种传记与论著的出版,以及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但是,对这样一位文化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如何理解,对他在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诸方面的建树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王…  相似文献   

17.
(一) 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他,人们有许多误解。例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司马相如是“当时一部分进取心较强的封建地主阶级分子”中的一员,属于“积极支持汉武帝的一些政治和军事的行动”的一类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936年以后长期侨居美国,为向西方国家读者宣传中国民族文化作了不懈同努力。他用英文写作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动笔,1947年完稿,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此书原文为“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angpo”,似可直译为《心旷神始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70年代台湾出版朱碧云、张振玉两种译本,均译为《苏东坡传》。本文以下简称《苏传》。林语堂为苏东坡写传的念头,据他自己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他…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与性灵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林语堂在创作上已经渐趋丰富和成熟,从而迫切需要在创作理论上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因其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自由主义精神,此时他已在西方众多的哲学、美学思想中,筛选出他所认同和需要的表现主义美学,并经过创造性的综合改造,使之成为他可以应用的理论武器。而当时周作人扬起的“性灵文学”大旗,也与他的性情和兴趣一拍即合。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明性灵文学与林语堂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贯穿于我国文学史中 ,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祖国、反对压迫、反对邪恶、追求自由幸福和光明的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唐代李白的诗歌创作标志了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第二个高峰。李白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近千首之多 ,“在风格和表现方法上都是富有浪漫精神的”,他的诗篇和事迹长期为人民所传诵 ,许多名篇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追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源头 ,对于文学史、文化史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