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渲染敷陈春秋末年吴越相继兴亡故事的专著《吴越春秋》,史家著录,自《后汉书·赵晔传》、《隋书·经籍志》迄《四库》,都以其为东汉经师赵晔所撰。今各家文学史、小说史等论著都采用此说,本无可疑。然《隋书·经籍志》、新旧《唐志》、《读书志》、《通考》等均著录晔撰《吴越春秋》十二卷,自《宋志》以降,已作十卷,与今传本(指元大德十年刊本)同。隋、唐二志及《读书志》、《通考》同时并载有晋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并见《晋书》),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而自《宋志》以降,杨方、皇甫遵二书即不见著录。由此,遂有今传本出于谁手之疑。自明迄今,歧说尚多,大致有五,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商务版《说郛》卷六○有《五代新说》一书,无作者名.宛委山堂本《说郛》(?)五四署徐炫撰.按唐宋时书目多著录此书,《新唐书·艺文志》二作《五代新记》二卷,作张绚古撰(中华书局标点本误作“张绚《古五代新记》二卷”),《崇目总目》卷二作“《五代新说》二卷,张绚古撰”,《宋史·艺文志》二“别史类”有“张询古《五代新说》二卷”,“小说家类”又有“张说《五代新说》二卷”.《郡斋读书志》卷六著录,解题云:“右唐张询古撰.以梁、陈、北齐、周、隋君臣杂事,分三十门纂次.”是一书之作者,有徐炫、张绚古、张询古、张洵古、张说之异.  相似文献   

3.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中心梅新林、俞樟华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著作《中国学术编年》一书,于2013年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9卷,一千余万字。各卷的编撰者是:第一卷先秦卷,陈年福、叶志衡撰;第二卷汉代卷,宋清秀、曾礼军、包礼祥撰;第三卷三国两晋卷,王德华撰;第四卷南北朝卷,林家骊撰;第五卷隋唐五代卷,陈国灿撰;第六卷宋代卷,俞樟华撰;第七卷元代卷,邱江宁撰;第八卷明代卷,陈玉兰、胡吉省撰;第九  相似文献   

4.
读《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人撰),发现辞书上传统引源于《后汉书》(南朝宋人范晔撰)的成语条目,不少已见于本书。现列出《辞海》1936年、1965年(所谓“未定稿”)、1979年(三卷本)三版中引证于《后汉书》的一些条目来说明。推心置腹《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贼各归营,勒兵待帝轻骑入,案行贼营,贼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三版《辞海》引《后汉书》同纪。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错误,我在《四库提要订误》一书中(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订正了二百多则,最近又陆续发现其错误十五则,来不及补入书中,兹撰为此文,作为该书的补遗。一、新五代史记《提要》卷四六云:宋欧阳修撰……其注为徐无党作,颇为浅陋,相传已久,今仍并录之焉。  相似文献   

6.
(一)嘉庆《泾县志》的由来 泾县(位于安徽东南部)修志始自南宋,宁宗嘉定年伺知县王栐首倡志事,撰成县志十三卷,其书早佚。明代凡三修:正德年间泾人左顺撰志八卷。成化丙申(1476),曹迁撰成增志十卷,赵昌为之校正。嘉靖辛亥(1551),王延幹受知县邱时庸礼聘,主持志事,越数月而志成。该志凡十一卷。明代三志,惟嘉靖《泾县志》尚见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入清,《泾县志》又经三修。顺治年间知县孙登第奉部院李日芃檄令,聘举人王云龙、赵时可等纂成县志一部。乾隆十八年(1753)郑相如私纂《泾县志》四十五卷本行世,人称《郑志》。《郑志》采用纲目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谷梁传》、表志列传则取法班马。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本《辞源》〔四卷本〕第2册第1435页《晁公武》条下说:“守营州时,撰《郡斋读书志》,二十卷。”(亦见该馆1988年7月版《辞源》合订本第776页)按:“营州”误,应是“荣州”。清同治三年(1864)版《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所收《晁氏读书志二十卷》条下说:“晁公武撰。”又引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公武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绍兴二十一年,守荣州,日夕校雠,每终篇,辄论其大旨,所发明有足观者。”又同书卷21《职官志》:“晁公武,钜野人。绍兴中,荣州刺史。”又32卷《…  相似文献   

8.
《郑志》《郑记》是记录郑玄及其门人弟子就经义相互问答的作品,原书均亡佚已久。前人多以为两书判然有别、各是一书,然而从史志目录著录《郑志》的篇卷变化及唐人征引《郑记》的情况来看,两书在流传过程中曾有内容上的分合。《郑志》八篇大约成书于汉末三国时期,在后人的修撰中增入郑玄弟子间的对话而成十一卷本《郑志》,开元初年之前再次整理时又剔除了《郑记》之文而缩略为九卷。《郑记》一书出现则应是在十一卷本《郑志》成书以后,由郑门后学汇集郑玄弟子间互相问答之语撰集而成,当不晚于隋初。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澧州人。元辛文房称其清才旷逸,诗笔遒丽,名盛当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群玉诗集》三卷,后集五卷,宋临安府棚前陈宅书籍铺刊本卷同,见四部丛刊初编一六七缩印本(以下简称书棚本)。至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内有《李文山诗》三卷,分体编排,已非宋椠旧貌。清初季振宜辑全唐诗时,即据汲古阁本,康熙扬州唐诗局以季氏稿本为底本,编其诗三卷,共二百六十三首,其中作品又分别见于唐人十五个作家集中,达二十首之多,真伪混淆,历时已久。今依《全唐诗》  相似文献   

10.
回回原来(1卷) 无名作,手抄本,传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 阿丹 曾毓瑜撰《征西纪略》卷1,1894见《回民起义》(3) 郭子仪回回 薛福成撰《庸庵笔记》卷4,光绪二十四年(1898) 陕甘劫余录 (回)马六十口述 单化普整理《禹贡半月刊》(回教与回族专号)  相似文献   

11.
南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保存了大量时人诗作,尤其是江西籍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为《全宋诗》补苴罅漏,且有益于两宋宗室文学创作的深入研究。是书传本罕见,书名亦经改易,元明之际未见刊本。《四库全书总目》所收为范氏天一阁藏一卷本,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四卷,今通行本皆以清《读画斋丛书》所收二卷为底本,实因未见国立台湾图书馆藏汲古阁本《娱书堂诗话》四卷。  相似文献   

12.
吴郡《辞源》的释义是:“地名。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约有今江苏长江以南全部,及长江以北迤东之南通、海门诸县地。治吴。”这一释义不全面,不准确。“吴郡”一词最初见于《史记·灌婴列传》,灌婴“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汉书》中亦有,《高祖纪》:“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博阳节侯周聚。以卒从丰,以队率入汉,击项籍成皋有功,为将军,布  相似文献   

13.
读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论唐前期风俗冻国栋《李遐叔文集》卷1《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关涉唐代前期社会风俗数端。撰人李华为玄宗至肃、代朝著名文人,们日唐书》卷190下《文苑传下》、《新唐书》卷203《文艺传下》有传。参据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这样介绍《高士传》(P 4684): 晋皇甫谧撰。三卷。记录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九十六人。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原书记述高士七十二人,今本系后人杂抄《太平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后汉书》等,附益而成。这样介绍准确不准确呢?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索:一、皇甫谧《高士传》原来记述了多少人?二、今本《高士传》的渊源。首先应该指出,《辞海》新版的介绍,是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几乎成了定论。这是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看法。《提要》说: 《高士传》三卷,晋皇甫谧撰。……案,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曰:“刘  相似文献   

15.
苏州,“吴故都,控带楚越,形势风物,自为一都会”。自隋开皇元年废吴郡建称苏州以后,称谓又有几度变更。宋、元代曾易称平江。初名始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18年)建平江节度军,故升为平江府宋平江城即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等军政机关驻地。元代沿称平江路,属江浙行省。稽核今尚珍存之宋《平江图》碑刻,可知平江府址与现苏城地理位置大致相当。究“平江”称谓之原委未见载述于宋、元史地理志。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元都水监任仁发水利议答称曰:“苏州地势低下,与江水平,故曰平江,故曰泽国。”《苏州府志·水利》(卷九)、《吴县志·水利一》(卷四十二)摭引见同。据此,“平江”一称因水得名(苏州一名则取自城西南之姑苏山)。然而此处的“江”显然不是指古籍中常以“江”为专称的长江,因为苏州自古上承下泄之水道均源出于西南之太湖,素  相似文献   

16.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文学家 ,也是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者。《激书》是他的散文集 ,阐述其对社会、政治、学术、人生的精湛见解 ,行文纵横跌宕 ,多有骈词俪句 ,字里行间透溢勃郁不平之气。以下是《豫章丛书·缴书》“点校说明”。《激书》二卷 ,清贺贻孙撰。贺贻孙 (16 0 5— 16 88年 ) ,字子翼 ,初名诒孙 ,自号水田居士。江西永新厚田中屋里(今永新沙市中居村 )人。先祖贺凭 ,浙江会稽人 ,是初唐著名诗人贺知章的玄孙。唐武宗会昌二年 (84 2年 ) ,贺凭以著作郎出任永新县令 ,三年任满后 ,弃官留居县境 ,成为良坊贺氏开基祖。其十…  相似文献   

17.
《蕉轩随录》12卷,《续录》2卷,方浚师撰。同治十二年十二月退一步斋刊版。是书褒贬分明,颂清官廉洁爱民,斥权贵淫奢祸国,足资警世。  相似文献   

18.
东北之有志书,始于元代。元修《一统志》,有《辽阳图志》进呈,惜今己佚。目前学术界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北地方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纂修的《辽东志》,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去年上半年,经友人的帮助,我们在日本关西大学泊园文库藏书中,发现标有“元戚辅之撰”的《辽东志略》一卷。是书收在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辑的《说郛》第六十二局中。据《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仇甫)之籍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纪》未载,唐代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作“越人仇甫”,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懿宗纪》则作“浙东人仇甫”,因此,后人便以为裘甫之籍贯乃“越”或“浙东”,如《浙江人物简志》(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称之为“浙东人”等,然笔者以为“越”、“浙东”仅是裘甫于起义前后之活动区域, 而非籍贯。因为“越人”即“越州人”,唐越州共领会稽(州治)、山阴(州治)、诸暨、余姚、剡县、上虞,萧山七县,裘甫不可能籍属越州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院中文系何士龙副教授的传记已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入该中心将于1994年春出版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3卷。何先生三十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著有《红楼梦语言美鉴赏》一书,并撰有探讨明清长篇小说艺术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