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和方法是正确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对了解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和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总体水平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其他地区,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点阶段。由此进一步提出实现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因地制宜地建立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10年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达到0.6以上,表明辽宁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发展已初步具备现代化特征;至2010年底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达到0.7149,比1995年的0.4630提高了25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1.61个百分点。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各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序为:大连-沈阳-盘锦-锦州-铁岭-鞍山-抚顺-阜新-丹东-辽阳-朝阳-本溪-营口-葫芦岛,大连和沈阳两市已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本研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提供了参考,对解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农业经济理论为依据,结合西部农业经济运行发展实际,从西部农业经济的运行态势、运行条件、运行效益、生态环境以及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五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农业经济运行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西部农业经济运行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任何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推行都需要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评价与指导,干旱区绿洲作为特殊的地理区域,同样需要选用一套合适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文对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业部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等典型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干旱区绿洲的特殊性,设计出符合绿洲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强省 ,正朝着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奋斗。因此 ,对现代化及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对”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及江苏省现代化战略步骤和目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上的相关指标 ,应用横向和纵向比较方法 ,构建了测评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对江苏省现代化进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准确界定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和目标,建立了测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程度和进程的指标体系,并对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和进程作出了实证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对于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程度判定的指标体系 ,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兵团各师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将各师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成四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及时了解全国各地区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发现各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促进各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全国统一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本课题即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开展.本文在理清了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紧扣其本质要求,构建了一套由6大类18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根据这18个指标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目标值.最后结合江苏建设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福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出发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用AHP法测算福建省67个县(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用聚类分析把相关县(市)分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为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中等水平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等三类,并探讨了每一类型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征与进一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兵团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关键。兵团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以职工家庭生产承包管理为基础、团场生产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比较,该文认为,兵团农业现代化组织模式的效率较高,效益优势明显,对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全方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和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衡量标准的历史性、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实现模式的民族性以及涵盖内容的全面性等特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是当前农业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通过分析山东半岛的农业现状及其问题,进而对其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山东半岛的农业现状决定其必须结合自身情况,通过采用生态效益型农业模式、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等措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进而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亟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总结过去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打造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析表明兵团行政组织动员、农业生产现场会、"科技之冬"农业生产经营培训等高效的组织动员方式,是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而为这些组织动员方式提供制度保障的,是具有兵团特色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多重承包链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双重合约的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运作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在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下,通过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日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达到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和日本发展农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这个角度探讨了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2011—2020年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条件下依然成立;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非农就业为门槛变量的递增型非线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驱动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尚不明显;驱动路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三个子体系现代化的驱动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基本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大国,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但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之弊端、农业比较利益和农民素质均偏低、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农民结构性失业等。文章在分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索有助于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文章阐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及机遇;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行相关分析论证,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兴农"思想,提出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