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元话语虽然是一种“虚”成分,但它不可或缺,是语言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精髓与灵魂。要研究汉语元话语。其界定和分类是个基础问题。西方几种主要分类法互有争议,通过分析认为,语篇-人际分类和引导一互动分类,分别出于自我结构和面向对象的思想,但其具体构成基本是对应的。引导-互动分类的优势是“引导-互动”功能上的互斥性.比“语篇一人际”要明朗,而语篇-人际分类在次类的切分和易懂性上占优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汉语元话语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分类体系,并对各个大小类进行了例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是在对以洪堡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展开双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在规避个人主观主义忽视社会性和抽象客观主义仅仅关注体系性的局限后,巴赫金主张以现实生活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导致了语言哲学最为关注的意义观的转型。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的建构,其意义在于重建了语言与主体、语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实现了主体性和历史性这种“被压抑者”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很多,而语言无疑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交流形式。任何一种语言的交流都会包含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元话语这一语言现象在近年来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并且已经成为语篇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重点介绍了元话语的起源、定义、功能和分类,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林玫 《兰州学刊》2009,(12):169-171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同语言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哲学的起源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语言哲学的普通问题,包括语言哲学的产生,主要的流派,代表性观点和简要的评述。对于语言学而言,哲学无疑从根本上启发了语言的各种意义观点,我们将从历时的角度将哲学意义理论归为直指理论、真值条件论、观念论、使用论四大类,在对基本观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评价其进步性和尚存问题,并探讨其对词典释义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3-15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教科书哲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开始,马克思哲学的话语方式就在不断地重新构建。90年代后,各种个性化的哲学话语渐露端倪,但却在解释力、说服力和透析力方面明显有所缺失,从而在社会生活面前失位。马克思哲学研究遇到的话语困境表明,哲学要真正发挥自身的功能,必须在话语方式上实现与生活话语的相互切入与转换,从而使哲学功能复归本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应当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哲学价值立场,并以此创建自己的哲学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7.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8.
"话语"可解析为"言说(语)"与"语言",相应地,"言说方式"与"语言模式"两个向度就成为分析人类话语范式演进的基本框架.在世界范围内,哲学话语的范武演进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论三个阶段,反映了人类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心灵上的困惑及其相应的求解之道.而在三大范武演进的深层,隐含着一条逻辑线脉,印人类具有一种"驾驭"本性,基于这种本性驱动,人类开始追问世界的本原、寻找观念的可靠性基础以及发掘人的精神性内涵.而正是在上述人类意义层面上的追问、寻找和发掘,构建了人类哲学话语的不同文本及其相应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郑东 《学术界》2006,(2):111-117
哲学话语的基本要求是新颖、扎实和严谨,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随意。哲学话语如长期得不到规范性的根本转变,人们所抵制和担忧的“边缘化”的严重后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一般的哲学分类是根据哲学学科的内在学理和特征把哲学从其他学科和事物中区别、剥离出来,避免或消除一些混淆哲学与非哲学的现象,同时也要顾及和认可哲学层次与哲学分支内部的交叉、汇合的特点。哲学学术性即体现哲学学术内涵和外延的系统性、整合性、循环性基本特征,哲学学术性至少有差异与多元、批判与反思、开放与碰撞三大特征。三大特征也是三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元理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理论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最后根据,因而是关于人类知识和行为的元理论。作为元理论的哲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最一般的公共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经常要咀嚼两千多年来提出的老问题,从而反思并重新整合自身。  相似文献   

11.
语言哲学研究目前正成为国内外语语言学界的一个主要研究趋势.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其中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哲学的具体研究内容的问题;二、西方语言哲学终结观与当前国内外语界的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问题;三、哲学的语言学化和语言的哲学化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是从整体上了解当前外语界语言哲学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话语标记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口头话语标记是指出现在口头语体中的话语标记。它与独立成分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把话语标记与容易和它相混的独立成分进行区别和比较,从而明确话语标记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话语标记的本质,对它做出比较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14.
哲学作为公共话语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话语类型,一类是人们普遍推重的逻辑推理,另一类则是受到相当忽视的修辞。实际上,前者在哲学话语中所占份额并不大,也不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后者虽然大量存在,而且经常起到构成特殊世界景观和哲学类型的作用,但所得到的研究却不够充分,这有碍于哲学对自身形成透彻的自我理解。本文通过对近代哲学开创者笛卡尔的著作的个案分析,以小见大,试图彰显哲学话语的修辞维度。在哲学上,正如反对逻辑也要使用逻辑一样,反对修辞也只能是代以造成不同世界景观的另一种修辞。明了哲学话语的这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近午来对“元话语”的研究不断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证明了元话语在众多体裁中的重要性——语篇、表明作者对命题的态度以及与读者互动交流。采用Hyland&Tse(2004)的元话语理论框架,基于对语料库的分析,比较和探讨英、汉语学术书评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情况及相应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不再是进行哲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和准备,而是被当作一种描述手段进行哲学反思,语言上升到了本体的位置:语言不仅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更主要的是我们用来完成行动的方式,是存在的一部分。语言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的任务,它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行动、语言与世界等重大哲学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对语言有了真正的认知。从哲学层面来思考语言必将会使语言分析更为深入,见解更为升华,运思更为锐利。  相似文献   

17.
布兰顿的语言哲学不但包含了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哲学元素,还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精髓。布兰顿接受了塞拉斯对经验主义"给与神话"的批判,也是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并在语言哲学中嵌入了黑格尔的部分哲学资源,从规范性视角阐释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元素。布兰顿发展了黑格尔"概念逻辑构造世界"的哲学思想,还从规范性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概念活动,将人们所进行的概念性活动都赋予了很强的规范性。同时,布兰顿继承了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倡导实质推理,主张"推理优先于表征",并构建了整体的推理主义语义学。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三十年,但学者们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却是见仁见智。而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角探讨隐喻,能够关注不同时代语言哲学家们的隐喻观。  相似文献   

19.
董爱智 《河北学刊》2012,32(4):206-209
分析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义、语用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交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难以突破的间性:一是符号的异质性;二是主体势差;三是情境的适时性。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语言间性在交际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符号学问题,但是,如果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它存在的合法性依然脱离不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不可否认,语言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的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变异、语义错位、日常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和话语相关性减弱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阻。因此,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寻求话语空间的扩张,建构一个一元的语言沟通渠道,是话语主体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主体性、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的.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凸显.主体间性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共识问题.话语是人根据自身目的对语言系统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主体间性的重要表征方式.话语既是人自身目的的外显,又是主体间性建构的主要手段.目的、话语与主体间性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主体间交际目的的协商是主体间性建构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