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节庆的功能在于定期释放科层制所积累的等级张力,从而为社会秩序注入新的活力。节庆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这一功能:凝聚共同体和狂欢。在中国的节庆体系内.本土节庆日益专职于家族凝聚.其狂欢功能则转交由西方外来节日发挥。年轻人充分利用了这种分工来化解他们所背负的等级张力。他们一方面向本土节庆寻求伦理亲情的慰籍。一方面则转向洋节来满足本土节庆已无法满足的狂欢需要。社会应以此为基础来考察年轻人对洋节的热衷。除了要继续强化本土节庆的凝聚功能之外,社会还要尊重年轻人的狂欢需要,肯定洋节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狂欢作用,同时也要对洋节施以中国化的改造,祛除其宗教内容,抑制其颠覆性,以保证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相似文献   

4.
另类文化是一种偏离了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它强调独特差异,具有鲜明的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中,它主要表现在青年人身上,这是由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青年人心理特点决定的,对此社会应该保持一种宽容和爱护的心态,积极担当起引导的责任,使青年人做出明智的选择,投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对话     
虽然有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节日,但是春节依然是个全民性的大节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西教育学院郭晓芸教授。记者:您觉得春节算不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郭教授:应该算,算传统民俗文化中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过春节意味着他/她不自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了。记者:这么严重?就是说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性?郭教授:可以这么说。记者:不过现在年轻人对春节好像没什么兴趣了,他们崇尚洋节,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等。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被当下国人推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漠,更热衷于西方节日,追求新鲜、狂欢和刺激等。在这种节日文化的变迁中,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以概述,分析当代大学生节日观变迁存在的原因,提出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评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青年人对于"颜值"的推崇已成时尚,如果将这一现象置于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解读,会发现这种崇尚现象既是旧时"颜值"崇尚之风的历史延续,也是市场商业价值催生的物化需求、视觉文化时代媒介的助推扩散、赏容之风大行其道的现实循诱等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视觉文化衍生下的"颜值"崇尚之风只会愈演愈烈,而对这一现象也需要给予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锐词     
《职业》2014,(16):4-5
"车库"文化"车库"一词,来源于美国。这个平台为顾客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办公条件和沟通环境,也为美国造就了无数产业精英和许多创新传奇。目前"车库"文化已成为公平创业环境的代名词,成为青年人创造激情和风险投资的集结处。在北京中关村,目前也有一家以创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会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一方面文化是洞穴,理应多元,所以在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另一方面中西文化都遭遇了现代性的侵蚀,节日的欲望化现象很突出,这需要中西双方共同面对。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氛围中,让其心灵接受传统节日所内蕴的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的网络社会既给青年人寻找自我、建构身份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自由、文化自主的新天地——青年文化的"自我空间"。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遵循"快乐至上"原则的空间里,青年人主动将自我符号化,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自主权,通过创建微电影、微小说等微美学文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网络社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与表现、宣泄与满足。他们在"自我空间"里呈现自我、形塑自我的同时,也进行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校园节日文化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其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教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节日文化的开展,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调动高中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参与性,“寓教于乐”。通过对PQ学校的调查研究表明:校园节日文化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思想道德和健全的心理,是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智力、心理等德育水平较好快捷的方式,是构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五四运动时期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了彻底性的批判,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批判。立足于此,当代青年人更应思考五四运动的精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弘扬五四运动时期保留至今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传播节日文化的必要维度,各族人民的节庆日活动都依靠空间传播。近年来,现实生活中的节日活动逐渐减少,虚拟社会举行的云端节日活动迅速成为人们的首选。文章将网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游戏的文化、媒体属性进行探究,分析出虚拟线上空间可以成为传播节日文化的新渠道。并从节日庆典的民俗风情、关系链两个个方面来解释节日文化如何在虚拟社会当中生产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进行了专节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科学逻辑力量。党的十九大把"文化自信"写进了党章,这说明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新时代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走进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全面深化改革、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倪博 《现代交际》2014,(9):250-250
语言教学是文化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的衔接桥梁,以多文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基础下,并且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的具体需求。我国英语课堂教学将西方文化积极引入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我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本文就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特质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能够在保留我国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我国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的社会功能特性及其体育文化价值展开研究,认为,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作为集聚群众图腾信仰、美好祈愿、民俗与健身方式的传统文化载体,在少数民族传统的节庆、重大的节日与日常娱乐活动中,起到了凝聚人心、锻炼身体与文化教育的作用。结论,对于"蚂拐舞"及其文化内涵、舞蹈类型与具体功能,需要加以深入、系统化与全面地研究,从群众习得性教育向学校教育提升,使其具有更稳定、科学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伊  陈蕾 《现代妇女》2014,(2):44-45
网络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凸显的新课题。鉴于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容低俗、网络犯罪等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为青少年营造安全的网络文化环境;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推动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文化研究领域,诸如"后工业娱乐社会、享乐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化"等描述,揭示了美国当代文化的主体已表现为通俗文化形式,其内容无所不包,"大众化"与"娱乐性"成为其主要的发展特点。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美国通俗文化的导入能够弥补学习者只吸收"精英文化"造成的缺失,教师可构建"外国文化、跨文化、多文化"教学模式,从而进行美国影视文化、通俗小说、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等通俗文化因素的导入,在辅助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习者的文化拓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职业教育历来拥有"使命文化"、"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文化"基因"。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中国职业教育却遭遇着使命模糊、精神缺少、观念偏颇等文化困境。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文化角度去改革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鲁勋 《现代交际》2011,(1):62-62
通化市朝鲜族端午节文化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向性需求,展示了朝鲜族的时代风采,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活动特有的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艺术性深受群众的喜爱。朝鲜族端午节文化活动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逢端午节,无处不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男女老少无不尽情地投入节日活动中。端午节文化活动为进一步满足群众自我参与、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