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蓄意搞乱资产阶级权利这个科学概念“四人帮”一贯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革命旗号,大做反革命文章,为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服务。他们利用“资产阶级法权”这个不确切的汉语译名,借题发挥、引伸附会、扩大混乱,搅乱了资产阶级权利这个科学概念,而且禁止人们去加以澄清。早在一九五八年国民党特务分子张春桥就曾胡说什么:“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  相似文献   

2.
《江汉学报》今年第4期刊登了刘庆堂、张玉璞二同志的《按劳分配原则是无产阶级法权》的文章,读了以后,有些不同意见,提出来请教。一、等价交换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特有的法权刘、张二同志否定按劳分配原则具有资产阶级法权性质的首要论据是:“不能因为按劳分配中通行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便得出按劳分配原则就是资产阶级的法权的结论”;“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固然也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法权,但等价交换原则是一般商品交换的原则。这个交换原则,从商品出现时起,到商品消亡时止,一直在起作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甚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莫谓政治流氓王洪文只知吃喝玩乐,此人也有重要“理论”发明。为了欺骗人民,“四人帮”把自己打扮成“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英雄”。但出于其资产阶级本性,一天不吸工人、贫下中农的血就活不下去。怎么办?王洪文出来制造“理论根据”了:“有资产阶级法权,就有无产阶级法权,对立统一嘛”。好一个“高超的胡说”。王洪文“不须放屁”! 什么是法权?根据马克思、列宁的论述,法权也就是权利。一切权利都是以不平等为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已经一百一十周年了。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他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1页)所以,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剖析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对于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深入揭批“四人帮”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散布的修正主义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理论小组,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紧密联系工厂企业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围绕着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进一步弄明白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的必然性,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必要性,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危险性和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重要性。 我们议论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对它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一些意见”一文里,我谈到了在我国现社会里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在相互关系方面的表现,并认为存在于这一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根本不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因此应当无条件地加以破除。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有加以补充修正的必要。今天我国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如前文所提到的、表现在不合理  相似文献   

7.
若非同志的近作《<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资产阶级权利’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范畴》(见《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在有关探讨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著述中,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我认为,在准确把握原著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深入地来认识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具体表现首先,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和由此而产生的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是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具体表现。除了这个表现之外,也还有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们意识和行为中的表现。通过了全民整风,反右斗争,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其它一系列运动(例如干部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参一改等),全国人民大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觉  相似文献   

9.
“四人帮”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抓住按劳分配的不平等,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号,荒谬地把按劳分配上存在的差别同阶级剥削混为一谈,为他们炮制的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的谬论提出所谓经济上的论据。对“四人帮”在按劳分配上的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并揭露他们的反革命政治阴谋。一“四人帮”把按劳分配的不平等说成是“资产阶级不平等”,把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说成是旧社会的资产阶级权利。这就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王张江姚“四人帮”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号,恣意篡改、歪曲革命导师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别有用心的把按劳分配上存在的差别,说成是阶级剥削;还别有用心的把按劳分配同资产阶级法权混为一谈,从而炮制了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重要基础的谬论。为他们篡党夺权提供所谓经济上的“论据”。对他们散布的种种谬论必须进行一一批判。“四人帮”叫嚷: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产生党内资产阶级?从经济上说,是由于存  相似文献   

11.
我想谈谈怎样理解在我国当前分配制度上的资产阶级法权及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问题。马克思说过:“法权永不能超过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此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我国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和某些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来看,我国现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采取这种分配形式,是同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反映着某些不平等的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了。在全国亿万人民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高潮中,纪念《讲话》的发表,更具有新的重大意义。姚文元同志在《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一文中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逐步地削弱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当林彪一类新的资产阶级产生出来或正在产生的时候能及时地识别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又指出,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会由于自己有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或分辨不清而上当受骗,糊里糊涂地跟着修正主义路线跑。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这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的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任务:在意识形态中,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到“在思想意识形态里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在经济领域里,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到“铲除资本主义土壤”;在政治战线上,从“反对资本主义回潮”到“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等。似乎反对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但是,令人迷惑不解的却是随着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纵深发展,在无产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法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法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为保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法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因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资产阶级法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法权,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法则支配着整个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了金钱关系,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资产阶级法权,其目的是使私有制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并且,资产阶级通过种种方式极力扩大这种法权,使它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法权的主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了农民小资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于十月廿六日邀请了理论工作者和机关、企业的实际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讨论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会上,由胡绳同志首先作了发言,然后展开讨论。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我们特将这次座谈记录整理出来在这里发表。这次座谈的发言者多着重在工资制和供给制问题上,对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须要继续研究,社联准备再召开座谈会展开讨论。本刊也欢迎各地的作者、读者踊跃来稿,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对资产阶级的法权残余思想作进一步的分析批判和更深入地探讨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形式”、““辩证”两种逻辑最突出、最根本的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问题。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51年第6期的《逻辑问题讨论总结》,根据马列经典和斯大林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给这个在马列经典中被认为早已有明确的规定,但却被一些哲学、逻辑学家长期地模糊了的问题,作了一些被认为正确的解决的引线。亚历山大罗夫在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对这个问题又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绝不能把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看作互相排斥、互相敌视的对立物。”①马特在他的《论逻辑规律》一书中说:现在,我们试图遵循、参考上…  相似文献   

18.
广东经济学会筹备委员会、“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于十一月三十日联合举行“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经济学研究工作者、教授和业务机关的负责人。会上广泛地讨论了有关资产阶级法权各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员林新金、广州市财政人员训练班副主任谭超白、中山大学教授李超桓、“上游”杂志社编辑何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除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上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的误解,对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对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的解释和发挥加以教条化,是理论指导上失误而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末,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究竟是怎样被误解和教条化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刘溶同志的《“颠不刺”试释》,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解释,认为“颠”同“不刺”合成“颠不刺”一词,作“拔顶”讲,在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里,是极口称赞莺莺之类的。这一解释接近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意。 对于“颠不刺”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王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