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又一次加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开始重新凸现,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的拉闸限电又在许多省市出现。尽管有关各方加快了电力建设的速度,但电力短缺在短期内还是难以彻底解决。由于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已有明显提高,拉闸限电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现代社会生活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提高,社会各方对拉闸限电已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2.
东南地区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生产,是我国的主要稻谷生产区和消费区。在近年我国粮食生产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本区稻谷生产不足不仅直接影响本地区的稻谷供给,同时还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本研究基于农作物遥感估算技术中的水稻产量估算方法,结合统计数据建立了2000~2004年全区分省稻谷生产和需求数据序列,利用建立的产需平衡短缺监测指标分析了东南地区稻谷产需平衡短缺警情。结果表明,自2000年开始本区就一直有短缺警情,2000年是短缺中警,2001~2004年连续4年都是短缺重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是一个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在电力短缺、能源资源稀缺和新的电力市场条件下,把握电力的发展与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关系,做好科学的发展战略以避免电力总是在短缺与过剩不断轮回的怪圈之中已成为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电力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为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和电力管理部门制  相似文献   

4.
对日本:"V"型复苏艰难 能源短缺工业乏力 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是其四大支柱.由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短缺,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2009年核能利用量274.6TWh,占全球核能利用量的10%.据日本电力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日本共有17座核电站,55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4.79亿千瓦.受"3.11"强地震影响,日本境内55台核电机组全部关闭,日本电力损失超过1/3,并造成某些水电和煤炭发电站故障,导致短期内的电力短缺.供电缺口目前是日本企业面临的巨大难题,这对日本加工制造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再者,由电力短缺延伸出来的对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网络的冲击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方法,基于武汉市1990年至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电力消费预测模型。研究显示,GEP法能够较好地克服有限样本数据序列的缺陷,并具有精度高、计算过程较为简化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电力消费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排序为:产业结构、能源效率改进、社会消费总额、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和电力价格指数。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了解决电力短缺应该以加强电力能源效率改进为主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GDP增长与能源困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增加。在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中,我国以能源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现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目前,电力、煤炭、石油三大能源支柱出现大范围的紧缺态势,油价、煤价不断上涨,屡创新高,拉闸限电成为家常便饭,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面临严重的能源瓶颈。如果能源问题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经济持续发展,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现阶段能源短缺原因能源需求增长过快1987至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见图,从图可看出在1996年以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1996年至2000年…  相似文献   

7.
1997—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淑绵 《统计与预测》1998,(2):40-41,15
997———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的预测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陈淑绵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的生产以每年4%-5%的速度稳步增长,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我国能源业仍一直属于“瓶颈”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我国用电量的历史数据(2000~2008年)为样本,根据灰色动态预测模型GM(1,1)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我国电力需求的预测模型.经过相对误差和后验残差检验,模型的精度是一级(优).文章还运用该模型预测了中国未来3年的电力需求,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加速了电力生产的迅猛增加。2002—2006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93亿千瓦,电力的买方市场已基本形成。面对新形势,电力体制改革后,对于电力供应企业而言,电费收缴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多年形成的先用电后交钱的思维模式使电网经营企业承担着客户用电后不按约定缴纳电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与社会》2011,(3):12-12
受到电煤供应紧张及用电负荷稳步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青海省今年将出现50亿千瓦时的电力缺口。而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电力消费还将持续旺盛。目前,水电资源丰富的青海省,正在全力增发,应对电力短缺局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使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货币过剩法度量了1994~2010年期间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失衡状况,结论为:以广义货币过剩指标衡量的我国货币流动性呈现短缺与过剩交替的周期性波动状态.基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基本稳定的实证结论,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失衡主要源于货币供给变化,最后结合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变化分析了货币流动性从过剩到短缺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2010—2019年中国工业及分行业面板数据,对我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技能短缺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借助多项logit模型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工业行业劳动力技能短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技能在2015年之后开始呈现短缺趋势,且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物价变动、劳动力年龄结构与工业行业劳动力外部技能短缺呈“U”型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工资与工业行业劳动力外部技能短缺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劳动力技术性贬值、劳动力技术型资本投资与工业行业劳动力内部技能短缺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劳动力经济性贬值与内部技能短缺呈“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格氏因果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对浙江三个产业用电量与三个产业GDP的因果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用电量的关系密切,在电力短缺和能源资源稀缺与新的电力市场条件下,浙江省应做好电源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同时更应调整好各部门的用电量,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电力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十多年来,电力工业一直由发电企业采用发电量与平均售电单价计算电力总产值和净产值。但是,只由发电企业计算的电力总产值不能客观地反映电力生产价值形成过程的全貌。因为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电企业总产值偏大,而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则得不到反映。发电企业的净产值与实际情况偏离更大,因为这些企业的总产值本已偏大,在计算净产值时又只扣除发电过程的物耗;即使将供电企业的  相似文献   

15.
定报年报一体化是必然方向湖北省统计局李良华胡先红我国的统计制度中,进度统计与年度统计一直实行两套表分别上报,一般12月份月报(或4季度季报),数据出来后,很快被党政领导采用,有关部门也据此制定了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但时隔不久,统计部门又拿出一套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一、做好报表统计的重要含义1.做好供电系统电力设施保护报表统计的重要性。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用事业,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亿万人民的生活。然而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电源短缺、电网薄弱的矛盾十分尖锐,这就使得保护好电力设施,使其正常供电变得非常重要。而做好电力设施保护报表统计  相似文献   

17.
1、我国大豆产业现状自从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是大豆的净出口国,然而直到1996年我国由原来的进出口国变为了净进口国.1997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为279万吨,10年后这个数字翻了10倍多.  相似文献   

18.
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韩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为了丰富退休生活或赚钱补贴家用,不少老年人有再就业的需求。韩国政府为了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也一直想办法鼓励老年人再就业。  相似文献   

19.
东南地区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生产,是我国主要稻谷生产区。在近年全国粮食生产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本区的稻谷生产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本研究基于水稻遥感估产技术,在对2000年以来稻谷产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建立了自1949年以来全区分省稻谷总产量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东南地区稻谷总产量变化特征和近年稻谷生产短缺警情,并对2005-2010年各年不同稻谷生产短缺警情的警限值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20.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可佩  薛亮 《统计与决策》2006,(12):173-175
0引言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电力行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历史转变,建立了竞争机制,电力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资本投入电力上市公司。方证能源分类指数显示,2004年1-2月份,电力板块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