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顾达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88亿元,增长到1994年的438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  相似文献   

2.
论转型期就业政策任春远一、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就业总人数与年上升,体制改革释放出经济活力,增加了就业机会。从1985年起,总就业以年平均23%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重,表现为(1)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依然巨大,据估计,...  相似文献   

3.
一、从分析我国近期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说起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多次出现的老问题.就以近期来说,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9%,堪称低通货膨胀;1992年的通货膨胀率便上升至5.4%,比上年超出2.5%,但毕竟还没有达到两位数的地步.伴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如199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199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3.2%.试从1991—1992年两年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两相对照来看,可说是在低通货膨胀下的高经济增长,这种  相似文献   

4.
一、高速低效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7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几乎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1953—1994年42年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7%。1978—1996年19年间,GDP增速有10年超过10%。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水平。得益于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大量的证据表明,我国经济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对效率的损害为代价的。粗放型的高速…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经济目前受到通货膨胀的严重困扰,货币流通量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量。广东省名义国民收入在1979至1987年间,平均年递增16.3%,而狭义货币流通量M。平均年递增27.7%,超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数平均每年达11.4%,致使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物价水平高涨相并存。在传统的旧体制下,政府对物价实行集中统一管制,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商品物资短缺,而物价却表现得比较“稳定”。1979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增长中包括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需要扩大货币容量和某些年份货币增长过多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市场调节作用不断增强,货币流通量过度增长引起物价上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增长和制度变迁陈岩(南开大学经济系博士生)1978-1994年的中国农业增长可以分为1978-1984年的高速增长和1985-1994年的低速增长。本文拟对这种态势的原因及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定位和如何发展作些初步探讨。"向我...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于天义近年来,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症,经济增长愈快,通货膨胀率愈高,因而,寻求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或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则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一个难题。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现状,对此做一探讨,旨在把握经...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镇企业:回顾、问题与展望[美]克里斯托弗·芬德利,安德鲁·活森,哈里·森·乌自从开始经济改革以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78年至1990年,以每年9%的平均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增长最快的为乡镇企业,其工...  相似文献   

9.
略论实现低通胀高增长的途径司正家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在“快车道”上运行,其态势基本良好。但经济增长一直伴随着通货膨胀,呈现出高增长、高通胀、低效益的运行轨迹。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实践来看,通货膨胀总是象一个阴影时隐时现,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资本形成机制的转型与货币金融制度改革沈天鹰资本形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资本形成数量与质量的改善事关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地高速增长,而资本形成数量与质量的改善直接同资本形成机制相关。以1978年经济改革为契巩我国的资本形成机制逐渐由传统计划体...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云南省农民经济收入的现状及实现增收的若干设想贺家训一、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仅133.57元,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情况比较特殊外,人均纯收入提高的广东为182.3元,最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结合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实际数据,对货币M0、M1和M2的监测价值及指示内涵作出实证分析,旨在弄清它们与宏观经济总体目标间的联系,为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文章认为:随着整个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宏观监测体系中,M0的监测价值降低;M1因其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和就业均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中准货币的增长既可能是信贷扩张的结果,也可能是实际储蓄增长的结果,这一点与我国资金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一些特殊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其对策王令秋自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通货膨胀作为普遍性经济现象之一,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头号敌人,而今各国政府采取了众多措施予以抑制。本文拟从通货膨胀的策动机制入手,探讨通货膨胀在我国生长的特,点,并提出对策要点。一、策动机制的体...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年,我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8年的2150元,翻了将近4番。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波动增长的阶段特征:1.高速增长的“六五”时期。1978—1984年间,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农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6.5%。2.步入调整的“七五”时期。1985—1988年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4.9%;1989-1991年间,农民收入趋于徘徊减缓,年均增长率为1.9%。3.新一轮加速增长时期。1992—1997年间,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储蓄资金来源和更好地使用储蓄进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储蓄和投资也迅速增长。国民储蓄从1978年的1276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96年的811428亿元,增长了536倍,年均增长11%,国内储蓄率年均达369%,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内总投资(当年价格)1978年为13779亿元人民币,到1996年增长到769625亿元,1996年为1978年的近6倍。但是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后,南朝鲜经济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962年至1981年,高通货膨胀与高经济增长并存;第二阶段为1982年至1988年,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这两个阶段引人瞩目的特点成为制定不同发展政策的依据.本文以第一阶段为重点,讨论南朝鲜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说明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具备的条件、会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宏观调控与推进金融改革张书成,朱决胜,黄健卿,李美琴在我国现阶段,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二是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市值稳定。从1984年起,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原经办的工商信贷业务交由工商银行办理...  相似文献   

18.
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演变。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比重不断上升,而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渐下降。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看,1978年,全国国有经济比重为56%,集体经济为43%,非公有制经济仅为1%;而到了1993年,国有经济为42%,集体经济为448%,非公有制经济为123%。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763%下降到1996年的3261%。四川省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也呈相同的趋势,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4%下降到1990年的63…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舒元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我国的劳动力总数为6.99亿人,为全世界劳动力总数的30.5%。①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我国经济的高度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20.
谈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严重。因此,把高物价、高通货膨胀降下来,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拟就通货膨胀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通货膨胀的原因我国自8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进程,已经出现了三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5年,物价上涨8.8%;第二次是1988年,物价上涨率是18.5%;第三次是1994年,物价上涨率高达24%。1994年是建国以来物价上涨最严重的一年。从理论上讲,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