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湘文化中的“霸蛮”血性精神 ,亦称“蛮性精神”已有不少专论。王船山的美学思想与诗词创作 ,不但上承屈原“九死未悔”的壮烈人格 ,而且从作家的审美人格价值取向、创作的审美创造开拓创新意识、欣赏的审美风格批评标准等方面 ,独具特色地阐述了富有湖湘文化内涵的“霸蛮血性美”审美体系 ,相应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血性真情”内涵 ,“霸蛮独行”狂狷气质 ,“雄强气力”挥斥的形象与画面。一、船山美学中的“霸蛮”血性美船山诗学重要论著《姜斋诗话》中 ,共收诗话三种1 1 8则 (《南窗漫记》除外 )。其中 97则是猛烈抨击诗坛…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对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核心的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形成影响深远。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爱国主义思想、实事求是作风、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霸得蛮”的顽强斗志以及灵活实用的军事思想等,无不秉承着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周扬、成仿吾文论的湖湘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周扬、成仿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湖南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们文论所体现的注重社会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和权力话语方式等特点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统、湖南人“霸蛮”的文化性格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湖湘文化造就了他们文论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4.
作为湖湘文化“霸蛮”、“火辣”特征互补结构,有一种灵泛、灵动、灵性的文化基因。表现为船山美学在审美态度上的“灵泛适性美”;审美观照活动中的“灵动洒脱美”;审美意象创造时的“灵性潇湘美”现象。  相似文献   

5.
霸府模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普遍方式。霸府完成新旧王朝更替的步骤有三步:一,霸府控制国家的军政大权;二,霸府建国;三,霸府完成新旧王朝更替。霸府在新旧王朝更替中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缓冲功能、制度准备功能、舆论营造功能、政治保障功能、人才储备功能。通过霸府来完成新旧王朝更替,引起社会阶层变动较小,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较小,易为民众接受。  相似文献   

6.
武昌黄鹤楼,古有盛名。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曾登临故址,并填有《菩萨蛮(黄鹤楼)》词。于是,楼又以光彩照人的形象,载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史册。遗憾的是,关于黄鹤楼的建筑年代,古籍无明确记载。古来流行的说法,大致有三种:一、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二二三年)。这是最流行的一种,各家注毛泽东同志《菩萨蛮(黄鹤楼)》词时,均采此说。二、据《南齐书·州郡志》,说建于南齐以前,谓“其六朝以前已有的建筑物,殆无可疑。”三、据《梁书·太祖五王传》,说建于梁朝以前,“其建筑,至少在一千六百年前。”现在,我想对这几种说法作些大致的分析,然  相似文献   

7.
南朝时期,以今湖北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广阔地域内,遍布着“种类繁多”“部落滋蔓”的“蛮”族。按其族类而言,这些蛮族可分为两大类。“荆、雍州蛮”。据称是“盘瓠之后”(《宋书·蛮传》与《南史·夷貊传下》),即崇奉犬图腾的民族,故别称为“盘瓠蛮”或蛮族中的“盘瓠种”。东汉时。他们主要居住于武陵地区,故又叫做“武陵蛮”。《魏书·蛮传》在谈到蛮人的迁徙活动时写道:“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年代,此时的南方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三支较大的少数民族集团,它们是盘瓠蛮、板楯蛮和廪君蛮。由于年年的争战和不断的迁徙,使三大部族的关系显得异常复杂和纷繁,史书上的记载多自相矛盾。就连马端临这样的大学者也发出感慨;“今按《通典》所叙板楯蛮,魏晋以后之事,《南史》谓之荆扬蛮,《北史》谓之蛮獠,而俱以为其源出自盘瓠,不言板楯。然六朝时蛮獠徙而之北,则亦无由究其源流宗派矣,姑两存之”。杜佑也说:“其后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徙移交杂,亦不可得详别矣”。笔者在此仅就板楯蛮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望得到同仁的指证。  相似文献   

9.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王朝更替的模式基本上相同。权臣先由军功成为开府的高品将军,然后控制朝政,确立霸府统治,最后登上皇位。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具有时代的特色。南朝时期霸府统治的时间都不久,集一代人之力就完成了霸府向新王朝的转变。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都与某一地域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士族在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魏霸府包括相府和中外府,其中相府是霸府统治的核心机构.东魏霸府主要有三个职能,一是掌控武装力量,二是处理全国政务,三是控制皇权,掌控武装力量是最主要的职能,其他职能都依赖于这一职能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荆、郢地区在宋齐梁之世,处于南朝北境,到梁末陈初,渐为北朝所据,其地主要在今湖北之江汉流域。旧史对该地之少数民族,通称为“蛮”,或按地域称“荆郢群蛮”。“荆郢蛮”的分布区也是南北朝统治者争夺和对峙的地区,“蛮”人的活动往往同南北斗争夹杂交错,民族迁徙也因此而十分频繁。这种情况,如马端临所云:“其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移徙交错,不可得而详别”(《文献通考》四裔五)。本文试  相似文献   

12.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13.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史记》选本注称“霸上”为今陕西长安县与兰田县交界之白鹿原,似不大切实。 据《汉书·高祖纪》唐颜师古注:“灞上,即霸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霸城西十四里至霸头。”“汉城东十三里至霸头。”近年来西北历史研究所考古组对霸头地望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14.
寻传蛮源于氐羌民族,属乌蛮种类;唐时为南诏所统,居于南诏国境之西,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上游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一带,与氐羌民族的裸形蛮和百越民族的金齿关系紧密.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过着狩猎的游猎生活,尚处于缓慢发展的原始社会.由于记载寻传蛮的文献不多,从人类学的视阈来检视南诏时期寻传蛮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对乌蛮史的研究提供民族学资料解读方面的范式,而且也可以推进南诏国史研究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5.
看了湖南嘉禾县政府为促进拆迁而挂出的横幅“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感到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好生眼熟.找来末代皇帝著的<我的前半生>一查,果不其然,慈禧就有一句类似的“名言“:“谁叫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这两句“名言“里虽然有个别的字词不一样,但其中包含的偏狭、霸蛮和无赖气,却是如出一辙的.……  相似文献   

16.
以蛮制蛮,一般也作以夷制夷或以夷伐夷,是古代中西方统治者都曾采用的对待其他民族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由于中西方社会条件、文化传统的差异,这项政策推行的后果也大相径庭。作者对古罗马以蛮制蛮政策的形成、推行过程、结果以及失败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一)五水“五水”流域,古代住有少数民族,称为“五水蛮”或“西阳蛮”。这五水究竟是哪五条水?《水经注》说:“五水,谓蕲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宋沈庆之于西阳上下下讨伐蛮夷,即五水蛮也。”《宋书·夷蛮传》“豫州蛮”下说:“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南史·夷貊传》所载与这相同。这五条水都在大别山南麓,在现在的湖北省东部。近人丁谦说:“西阳今光山县,五水均在信阳州境。”(浙江图书馆丛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出土了一件鸟形盉和一件盘,盘、盉的器主为霸姬,故将盘、盉称为霸姬盘、霸姬盉。盘、盉铭文所记为同一事件,均与诉讼案件有关,内容涉及西周时期的诉讼程序,铭文中首次出现"曾誓",表达对誓约中所立誓词的加强和重申,起到强调和约束的作用。文章对霸姬盘和霸姬盉中的特殊字词进行辨析,对铭文内容的理解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9.
"蛮"作为副词正被广泛运用而进入普通话体系。但由于"蛮"与"满"在发音和使用有某方面的类似性,应认真辨析其使用差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相应教学方法,从"蛮"的本义出发,考察其变化及与"满"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20.
王霸之辨中的“霸”通常被理解为崇尚武力、完全不讲道德信义、赤裸裸的强力政治,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儒家在讨论“王霸”问题时,其心中的“霸”并不是战国时代的强力政治,而是以齐桓、晋文为代表的春秋霸政。这种霸政虽然以实力为后盾,但同时也重视道德的感召力在获取政治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往往也以仁义的姿态示人,是王道政治的“似是而非”者。战国时期那种弃仁专力、弃信行诈的政治模式,算不上是霸道政治,而是一种被荀子称为“强”的政治。“力”与“假仁”的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霸道。历代思想家们辨别王霸、批判霸道的主要着力点不是霸道的“以力”,而是霸道的“假仁”。正是霸道的“假仁”,或者说它与王道极具迷惑的相似性,才使得儒家感受到了辨别王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