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尽管对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一致,但中外学者都认可公民社会是个突显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具备了自治性、参与性、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正是由于公民社会具备了这些特性,说明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民主体性的内涵相切合的,也使得公民的个体性和自主意识能在公民社会中得以彰显。公民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的主体意识与现代公民教育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教育作为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睿智公民的一种手段,受到当代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公民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公民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需要的是健全自律的公民,即具有自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公民。这种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公民教育内部机制与社会制度保障系统的共生整合。  相似文献   

3.
社区治理是实现政府善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社区的未来发展方向。社区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是其本质特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促使国家对社会与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由统治变为治理,通过公民社会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促使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的助推剂。首先分析了社区治理中公民意识的觉醒,进而更深一层次的探析了社区治理中公民意识缺乏所引发的困境,最后阐明了社区治理中公民意识培育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慈善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慈善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识、判断、了解和感知能力。当前,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发展水平总体良好,并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吻合,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受外在因素影响,也受公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发展意识;在社会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公共意识;在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在政治学视域中,公民意识一种民主平等意识;在法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权利义务意识;在教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编辑主体意识是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工作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编辑劳动实践本质和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是通过编辑活动而发展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意识。它包括编辑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权责意识和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培育公民意识是近代启蒙以来就面临的任务,在社会转型期培育公民意识尤为重要。培育公民意识需要首先确定中国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其次是从全方位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实质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是从深层次推动公民对宪法精神与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情感培养。通过对宁夏公民宪法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公民宪法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一致性、公民宪法意识对公民意识的影响,提出了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七大在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社会建设”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起了社会众多有识之士的密切关注,表明党吹响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发展社会建设的号角,开始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培育。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志愿公益事业及其广阔前景的基础上,着力阐释当代志愿公益精神培育的教育理念,旨在为拓展公民教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大力培育公民意识,塑造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人民群众良好的公民意识,塑造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分析了我国公民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提出从开展公民主体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责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意识、公民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入手,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是大学教育的方向性教育,旨在培养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积极参加活动、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有用 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嬗变,高校德育的目标将不断得到提升。进入21世纪,高校德育应从培养现代意识入 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活动意识、共生意识和健全人格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材。  相似文献   

12.
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目前还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她们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文化诱因、大学环境以及理工科院校和专业的文化氛围导致了理工科女大学生自主意识削弱。为了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从理想信念、心理因素、学习方法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的哲学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其学以今文经学为圭臬,借考证经史的形式发挥<春秋>公羊学微言大义,批判黑暗现实,慷慨论天下事,阐发更法改制的经世思想.自珍一生虽不得志于仕途,却因其文学天才和充满忧患批判意识的哲学思想而成为晚清思想界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尊我任侠的主体精神与乘道归虚的幻灭感构成龚自珍思想性格的内在矛盾及难以抹去的阴影.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得很快。由于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困境。因而要在政治文明视野下培育和构建公民社会,形成第三股力量,让民众在公民社会当中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民主,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民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族主义之所以勃兴,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紧密关联的;它非但以其崭新形态饱受关注,而且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且非自觉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它尤其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抢篮板球意识是篮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赢得比赛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文献法并结合客观实践,重点对抢篮板球意识在篮球技战术中的体现作了分析探讨,总结出培养该意识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培育村民主体意识是迈向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现实之需,也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大势所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法治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村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提出了制度之维、权义之维与秩序之维三个维度的制度要求与基本任务。村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累积的过程,需要面对权利失语、数字失能、秩序失灵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行政权力的界限范围、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从话语掌控、数字优化、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