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1949年后神化鲁迅的主流话语构建中,茅盾的贡献和地位不可低估.茅盾对鲁迅的误读与曲解,包括思想阐释、作品解读、断章取义等多方面,其用意无非就是脸谱化、阶级化、革命化鲁迅,以达到为主流政治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读解理论有作者理论、文本理论、读者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读解的内涵 ,各有其积极意义。从读解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情况看 ,文本是读解的基础 ,是联系作者原意和读者感悟的中心环节 ,是作者原意的检验标准 ,是读者感悟的基本依据 ;作者是读解的参考背景 ;读者是读解中有限定的不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承袭电影的血脉兼容现代电子、教学的成果降生,吮吸着文学、音乐、光学等人类文明的乳汁成长起来。这种超越其任何母体的杂合优势,注定了它今天乃至将来强大的生命力。电视纪录片是为了纪录历史而有意识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过程进行真实反映的电视节目。这一定义为了在文字上简练、概括,没能够对它的方方面面做更周密的考虑,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时进行拓展性的说明:1.纪录片的主体是为了纪录历史、传播文明、阐明思想而进行创作的电视工作者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纪录片的重要功能。同时,它也肩负着传播文明、启迪心智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真的并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远去.但鲁迅研究历史已够悠久,其道路也是比较曲折坎坷的.长期来,我们许多人怎么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研究者也对他摸不透.何故?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鲁迅与如何跳出鲁迅.  相似文献   

5.
1921年,鲁迅曾经撰文指斥泰戈尔"赞美本国的‘撒提’",将其况为"美而有毒的曼陀罗华";泰戈尔访华期间直至十数年后,鲁迅又相继书写过一系列文章,对泰戈尔访问中国以及这一事项所产生的影响作出批评性的评价。学界对于鲁迅的泰戈尔评价长期以来存在盲区,对此课题的研究多有舛误,将鲁迅置于旁观立场即为一例。在此对上述内容和事项进行实证梳理,辨正一些在该课题研究中习见不焉的误解误读。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鲁迅阅读渐渐远离文本本身。回归文本本身、还原鲁迅自我,是正确解读鲁迅文本的现代意义的惟一方法。从鲁迅作品中选取“黑夜”、“人名符号”、“知识分子”和“乡村”四个意象进行阐述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正在于借助西方人文主义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认为,既然画家可以用线条、颜色描绘事物,音乐家用音响、旋律、节奏反映不同的感情,作家和诗人就可以用语言对事实作逻辑的摹写。这种摹写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照搬和模仿,却可以对现实生活起到相互参照的作用。正是基于逻辑同构,才能将诗人诗歌中的"图式"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它对现实生活所起的参照作用也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鲁迅”笔名出现的时间、知名度和涵义 ,探讨作家鲁迅的人生道路。指出鲁迅的生活道路是平凡的 ,思想道路是曲折的 ,政治道路是坚定的。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思想家 ,鲁迅的道路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象征,鲁迅所从事的思想启蒙工作,集中反映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理解程度。然而,由于语言交流上的巨大障碍,鲁迅与他同时代的启蒙精英,都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现代文明所固有的本质产生了严重的主观“误读”。基于实用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导向作用,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虽然倾向于西方,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并使传统的儒学价值理念,借助于“西化”意识的外在表现形态,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0.
唐弢的鲁迅研究影响过一代人,他总是默默地与鲁迅"对话",始终围绕着读懂鲁迅这一思路,他又是一个把鲁迅研究推向新高度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在科举制度严重破环士人的人格,浮论虚说的学风盛行的时代条件下,为回归孔孟儒学之真精神,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心即理"要求学者收拾精神在内,以明得本心,也即明得天地赋予人心之"实理"。人们在实事实行中依理而行,才可谓通向圣贤之路。象山"心即理"命题提出了一种相异于程朱学派的心性理论,有其特色,也有其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该文是对鲁迅在1924年以前部分私人书信的评点.虽然每封信所讲的事情、所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系,但都或隐或现地反映了那段时期鲁迅的生活和思想;评点拈出重要之处,并与相关背景、有关文章联系起来加以阐发和评说,使读者对鲁迅的思想有较细致入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由于鲁迅文章生涩难懂,很多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教师应注重小学鲁迅语文教学,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从整体上梳理鲁迅小说主题,把握鲁迅作品学习的整体脉络。虽然时代在变迁,课程改革在进行,但鲁迅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培育青年学子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然而,鲁迅被利用,被歪曲,被肢解,鲁迅成了"两个鲁迅",一个是作为客观存在的鲁迅,一个成了当权者整人的工具仓库中一件被经常使用的工具.鲁迅成了最受诬蔑的人,单纯的鲁迅世界变成了十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鲁迅现象.  相似文献   

15.
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不应过多地注目于章太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把他所处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对峙的世界性的历史语境,纳入研究视野。鲁迅当时的价值取向,是科学与人文两者共容互动、互不偏倚;最终指向是"立人"。欲"立人",一需"内曜",使人之内心通明洞悉,去"物质"、"众数"两大"偏至";二需"心声",使人远离伪诈,破"伪士"之"恶声"。鲁迅思想的超前性,在于对"人"这一族类整体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在于对"唯知识(科学)之崇"及"唯物极端"的警觉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蒋成■先生的《读解学引论》在哲学和文学的临界区域进行读解学本体论研究;纵贯古今,横亘东西,介绍了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指出当代对语言本身的读解是读解学。发展的必然。该著作材料宏富信达,辨析精到,实质上做了学术史研究的工作,为读解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先导。  相似文献   

17.
有关鲁迅思想阐释及“鲁迅”形象的再叙与重构,是建国初年文化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键当事人,鲁迅弟子出于位置不同、对鲁迅精神理解与继承方式的差异,在其内部酿成两个“鲁迅”相冲突的理论争辩。它从胡风、雪苇等对冯雪峰等的不满开始,以耿庸《〈阿Q正传〉研究》的出版为标志。耿著批评“两期论”,表面上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统摄鲁迅前期和后期,实意在回避《讲话》有关思想改造的权威论述,申张启蒙知识分子独立的价值探求。这一论述策略,被另一鲁迅弟子唐弢在《文艺月报》组织文章予以批评、揭露。由于丧失公开的文学资源,胡风、耿庸等只得以私信、讲演等方式展开论辩。但由于主客观的多重因素,这场论辩终于因陷入批判旋涡而流产。  相似文献   

18.
走近鲁迅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缔造者之一,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和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白话文学作品的影响混溶一体的,包括翻译文学。萧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得益者,新派乡绅的父亲在一设立女校的时候,就立即把她送去读书,但是祖母定下的婚约阻遏着她的求学与奋斗之路。进入哈尔滨现代女校,在新派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新文学的作品,在家庭政治启蒙的前提下,又接受了更前卫的左翼思潮。鲁迅对她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新体白话文学写作的启蒙,在和家庭决裂之后的挣扎奔逃与奋斗中,作为革命文学的旗帜,鲁迅始终是她精神的引领者,也是她后来进入文坛的重要推手。但是由于性别、文化背景、经历、处境等原因,萧红一直和鲁迅保持着心理的距离,并且想超越他。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超越年龄、性别的精神默契,民族国家的巨大危机与国际视野的人类情怀、共同被原罪诅咒的出身宿命、包办婚姻的苦难和身体的病痛,对于文学创作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和对汉语自身魅力的独特领悟,是他们深厚的思想基础。萧红在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同时,又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生殖的体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地,补充了鲁迅和所有男性作家无法抵达的表现领域。她接续着鲁迅的文学精神,在史传文学、哀祭文体、修辞等诸多方面,为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晚明曲家孟称舜《节义鸳鸯塬娇红记》在80年代之前,学界对之评价较低;1982年之后,随着《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出版,其地位与价值不啻霄壤。基本缘由根于它的悲剧性及“同心子”恋爱观的大胆提出。但学界却疏干对晚明学术史脉展开探讨,直接导致“同心子”恋爱观现代性爱特征的有力建构缺乏稳固的学理根基;另外,此剧在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亦因此而模糊不清。因而我们应该把传奇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读解相结合;亦应该把传奇文本《娇红记》置于晚明时代大境域之中来读解,晚明学术发展流变及文学发展演变相结合;孟称舜自身学殖与《娇红记》的读解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对《娇红记》的读解更加逼近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