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化的发动方式、动力机制、产业和区域推进模式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文章认为 ,浙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导向的民间诱致型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为主线的内发型区域现代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发动方式 ;民间诱致型制度创新引发的活力和效率为主要动力源 ;以轻低小集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推动现代化的主导产业以及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辐射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模式。面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浙江下一个阶段还必须解决战略定位、再创体制优势、政府功能转换、人才资源开发与聚集、技术支撑条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浙江省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货币政策浙江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浙江省经济的影响,比较了货币政策浙江效应与四大区域效应的差距,发现货币政策变动对浙江省经济的影响效果不仅大于中部、西部、东北等区域,也远远大于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影响的平均效果,浙江省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企业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等因素是导致货币政策冲击对浙江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减少货币政策对浙江省负向冲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不断增加的劳动适龄人口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如果这部分人口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使他们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他们就不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浙江的经济腾飞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就成为开发浙江经济的一个极重要问题。为此必须对浙江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的数量分析,关键是考察劳动适龄人口在业率的变化。劳动适龄人口在业率是指就业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之比。浙江省劳动适龄人口在业率和各年龄组在业率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4.
论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有效地突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促进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措施上有大的转变。要以市场经济为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弱化城乡二元体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根本,改革开放是由思想解放开始的,而解放思想,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关注群众的思想,把群众当作思想解放的主体。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群众的思想解放放在十分重要地位。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引导群众解放思想,鼓励群众开拓思路和大胆创造。群众和百姓是市场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构建及享有全面小康及和谐社会的主体。浙江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唤起百姓主体自觉,培育主体性。现在人们常说浙江人特别能自主创业,将自主创业看作是浙江的一条重要经验来学习。但其实能够自主创业只是表象,其背后的本质是主体自觉和主体性。进一步激发百姓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体自觉,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一个现代发达社会的政府,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不仅应该是依法执政、执政为民的政府,而且应该是节约的政府、责任的政府。这样一个政府,对于提升中国民众的主体性,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以及对于中国不久将来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浙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4%,山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山区经济,离不开山区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的结构。现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浙江省31个山区县在业人口构成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关系作如下分析。一、浙江山区县在业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按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浙江省山区县的在业人口属年轻型的人口结构。15—64岁在业人口中,青壮年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15—29岁的青年约占50.4%,高于全省50.0%和全国48.5%的平均水平。45岁以上的在业人口,仅占21.4%。在业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山区县为29.9岁,略低于全省的30岁和全国的30.8岁。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乡村治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村社合一"阶段"、政社合一"阶段"、乡政村治"阶段"、三治结合"阶段。70年的乡村治理变迁历程表现出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由间接到直接的转变,二是乡村治理的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三是乡村治理的模式——由"管治"到"三治结合"的转变,四是国家与乡村的治理关系——由"汲取"到"给予"的转变。同时,有五条鲜明主线贯穿整个变迁历程: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统领、以平衡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为内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需要、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旨归。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需要紧扣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治理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积蓄后劲的紧迫要求,也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要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遵循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具体为: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规律;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的规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把握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规律;梯度推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的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容更全面,更广泛,更加注重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因此,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从七个方面"转轨变型"、总体推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线性型向循环型转变;从守业型向创新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人口规模对一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多方面影响,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结构、经济规模、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治理四个维度上具有独特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力资本规模优势,但也面临人口结构转换问题;其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但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再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发展纵深优势,但也面临更加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治理能力优势,但也面临更为复杂的治理场景。进一步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以优化人口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转换问题,要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要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衡,要以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以适应复杂治理场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劳动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使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二是使其转变为“被雇佣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前提的,大量的劳动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同时也成了出卖劳动力的“被雇佣者”.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是在农村与城镇两个领域分别进行的:农村居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城市大开发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城镇居民则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中通过“买断工龄”、“下岗”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不同,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农村劳动者与土地(生产条件)分离过程的“非暴力”性、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的“补偿”性、劳动力商品化的不彻底性、劳动力商品交易局限于非农产业.以上特点为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形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牛玉峰 《浙江学刊》2005,(2):191-194
邓小平在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江泽民关于三个"必须依靠"的科学概括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新论断,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重要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了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地级市为单位,以专利授予量作为区域创新的代理变量,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2001-2008年浙江省的区域创新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与产业集聚对浙江区域创新存在显著影响,地区多样化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知识空间溢出现象较为显著并对区域创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R&D人员投入和FDI对区域创新并无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浙江区域创新的四个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浙江省域,历史上1000余年来基本上以钱塘江为界,两岸长期分离分立.直到明洪武十四年,始形成浙江省行政区,且自此以后作为省级行政区始终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局面.对于这一历史现象,本文从地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着手,通过深入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指出浙江省行政区雏形萌芽于中唐时期.明初的设置和定型,顺应了浙江区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中唐以来浙江行政区雏形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集聚还处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的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集聚以及向周边区域的扩散在同时进行,以集聚为主,集聚与扩散形态交替出现,传统的区位因素对集聚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空间上呈现以长三角为中心向外梯度递减的形态;扩散效应开始显现,但区域差异没有因此缩小,要素向中心系统集聚的态势在持续,集聚内容在深化,特别是随着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区域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在进一步提升,呈现劳动力总量投入向劳动力质量集聚的转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中心与外围区域能耗系数差距加速扩大,中心带动外围区域的产业优化的辐射作用不足,集聚是外延式的,而不是依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方如金 《浙江学刊》2000,(5):156-157
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热潮的兴起 ,学术界对城市史的研究十分活跃 ,成果斐然。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奚建华两位学者合作撰写的《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以下简称《城镇史》)就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项新成果。该书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是作者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果 ,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有关浙江古代城镇通史的专门性著作。众所周知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 ,浙江地区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该地区是我国最早产生城市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一个市场大省,也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专业市场与制造业在相互影响中演化出多种空间集聚模式。总结起来,浙江经济空间集聚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小企业、大市场"空间集聚模式、专业市场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模式、地理网络空间集聚模式,这是一个从"位空间集聚"逐步向"流空间集聚"的演进过程。因此,在信息时代,浙江应该加强"流空间集聚",实现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和区域发展模式的再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义杰 《创新》2021,15(4):89-96
"两山"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从公共价值治理视角来看,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其实质就是公共价值治理.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明确发展的"绿水青山"价值取向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公共价值创造,实现发展理念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转变;二是协调不同发展理念及多元治理主体价值冲突,构建国家发展治理的伦理价值排序;三是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价值互动,激发政府等主体公共价值生产及创造能力等."两山"理念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构成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指向,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视野、路径及价值坐标.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治理在地方的实践,需要确立"两山"理念作为地方治理的价值共识和公共价值创造目标;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治理格局,为"绿水青山"公共价值目标寻求广泛支持;建立能够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创造的相关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区域产业发展与竞争取决于不同地区对制造业所需生产服务体系的供给竞争。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 ,产业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约束。这是由于在目前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下 ,浙江缺乏一个服务于地方的专业金融中心。而对杭州城市发展来说 ,要继续保持杭州在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必须进行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建立与上海金融中心错位经营、为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区域金融中心 ,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 ,本文提出了建设杭州金融中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SSCI和AHCI数据库的太平洋岛国研究知识图谱的分析,可以推动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太平洋岛国研究知识体系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太平洋岛国区域自然地理和环境的研究;二是太平洋岛国区域共同体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如岛国史、大国博弈、国家治理、经贸发展等;三是太平洋岛国区域人群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社会心理等人文研究。太平洋岛国非殖民化与现代化、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民族文化与国家身份、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气候变化与岛民生计等研究主题受到国际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应加强多元视角和多学科整体研究意识,推进"空间维度"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并拓展深入的太平洋岛国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经济:东亚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及其对浙江的启示陈剩勇陈剩勇,男,1956年生,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杭州310025)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已经由东亚现代化各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东亚现代化各国,包括现今处于西方工业化大国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