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云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安徽五大名山之一。它虽然比不上黄山的奇险,缺少九华山的佛教氛围,但它确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即道教文化,这是齐云山最具个性特征的旅游审美价值所在。本文试从道教文化的特征、道教景观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石刻文化、道教习俗文化、道教传说文化等六个方面,就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审美价值.作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天师道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天师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出现,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始的巫术、鬼神祭祀,神仙长生、阴阳五行、老子的"道"等被吸收进<太平经>、<老子想尔注>,进而形成早期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3.
道教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西方也有较高的认同度。道教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方面累积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理念上,道教强调"守道"、"守一"、"法自然";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规范上道教"贵生"、"恶杀";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文化形式上,表现丰富,且多有引导。现时代深入挖掘道家优秀文化,对民族文化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影响的阐述,显示道教"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强大辐射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道教"悟"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自悟、瞬间、直觉、余韵四大特征,其最高审美境界"传神余韵"就直接以道教"得意忘言"说为哲学理论基础之一,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有别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独特"神韵"魅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的"反映论"和"中介论"等经典分析方法入手,构建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多维与辩证的建筑意识形态批评"模式,是建筑批评的一种致思方向.当代中国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当展示的两个维度:一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穿越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进入"比深度本身更深、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社会文化层面,探求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动力;二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该超越建筑形式被动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机械思维,努力挖掘建筑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生 《文史哲》2003,(5):54-62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周睿 《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90-192
道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变化之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相互牵制、相互平衡。道教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核心是"无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思想理念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道教哲学思想的辩证法、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具有山岳景观中仙境风光的特色,以三清宫为主体的道教建筑以古朴、小巧、干砌和玄妙布局蕴含极其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本文提出了开发三清福地探密游、仙踪访寻游、养生保健游、道教文化研习游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道教与中国封建王权的关系从原始道教时期的"对抗"转向神仙道教时期的"融合"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以礼度为首"清整北天师道、陆修静以"斋仪"改造南天师道、葛洪主张"外儒内道"以及陶弘景倡导"三教合一"主张等,为道教与王权达成"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通过"夷夏之争"的磨合,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认同",由此双方渐渐走向了"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土家道教化"与"道教土家化"的文化流变中所包含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我们揭示了道教与土家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反相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了重新认识蒙山道教文化的价值,深入开展蒙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历史学角度对中国道教史上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高仁峒这一历史人物做出正确判断,充分发挥蒙山道教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平邑蒙山文化研究会和蒙山龟蒙景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的"高仁峒及蒙山道教文化高层论坛"于2010年4月16~17日在山东平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道教协会的专家学者和高道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以道教为核心,打造蒙山文化平台"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取得了许多共识,明确了今后蒙山道教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怪奇"诗风是唐诗风格中重要的一系,其形成与道教的影响有关.中唐诗坛表现出的尚"怪奇"倾向与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念相异,而与此时期崇道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联.中唐道教文化中鬼神观念的凸现不仅为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对一些诗人的世界观、心理状态及其诗风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道教"齐物"与"颠倒"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诗人"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道教语言植入诗歌是中唐诗风"怪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神道教也不例外。本文将重点讨论道教思想在传入日本后对神道教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其基本教义、神仙体系、祭祀修行、主要典籍四方面的分析研究,说明道教是神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宝山灵泉寺建筑装饰图案艺术历史悠久,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美术考古价值,是近千年间历代中原工匠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物化形式.对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审美特征的探索,既有助于其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的运用,也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新疆汉传佛教虽然继承了佛教文化传统,但是在新疆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佛教壁画、建筑的多元文化特色鲜明;佛教信众"皈依"率较高,但活动场所少;佛教文化影响处于上升态势。新疆本土道教虽具有内地道教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受到新疆从古至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疆本土道教呈现出新的特质与品格。新疆本土道教鼓励信众追求死后神界的乐园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新疆本土道教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伦理精神,要求在现实利益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完善;新疆本土道教要求信徒采用祈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新疆本土道教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更多地注重民间和世俗家庭的教导,其布道范围倾向于知识水平较低的阶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基于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认识,一个全新的产业架构被逐渐搭建起来,通观各地文化产业的勃兴,不难发现地域文化资源是其重要依托。由此,展开对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不仅是文化理论命题,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一、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类项依据存在形态,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物化的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址、文化建筑、文化名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主张慈爱和同的宗教,重包容、重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有着独特的大爱思想的表达,它以道的"虚无"、"慈爱"为根基,体现了道教神圣美观念.从大爱的精神本体到爱的显现,从禳解仪式的戒律之美,到三天正法的伦理观,都含有道教神圣之爱的美学思想,是中国本土道教审美文化中生成的大爱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干,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隐喻是广泛应用于《道德经》,用形象的"母亲"比喻"道","子"隐喻"德"、"水"隐喻"德",通过甲骨文的研究,阐述了老子"无为"接近"为"的本义,圣君"无违"使得以百姓更好地生存。"内圣外王"不仅是儒家思想,道家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解释"老子"的隐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道教救世济人,是中国文化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良方。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化对唐代茶诗的影响是李白发其端,皎然为中继,到卢仝达到了顶峰,其间是道教文化所强调的服食作用被逐渐放大的过程。道教的丹道通过对茶道的影响也渗透到唐代茶诗的创作过程中,它对唐代茶诗的取材和造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卢仝之后,道教文化对茶诗创作的影响逐渐减弱,这是道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