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其昀是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术思想上深受竺可桢的影响,师生之间情谊深厚. 1935年,浙江大学师生强烈要求驱逐校长郭任远,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迫于压力,最后选定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而竺可桢最终同意出任浙大校长,陈布雷、张其昀等人的游说功不可没.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倾心于学术研究,无心政治,自认"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未注明者皆出自此文献),对出任浙大校长一职不为所动.任教于当时中央大学的张其昀知悉后,竭力劝说竺可桢执掌浙大并协助解决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2.
校史沿革国有成均,在浙之滨。200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诞生于杭州,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几所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发展成为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时期,浙大举校西迁,办学不辍,成果丰硕,是为“文军长征”。20世纪40年代后期,浙大已崛起成为拥有7个学院,涵盖文、理、工、农、医的综台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浙大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在杭的学科分立为4所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各自都有长足发展。1998年9月15日,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下旬,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诸同仁应浙大东方论坛之邀,与浙大师生展开了一场“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化” 专题研讨会.这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马一浮应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请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为浙大创制校歌,这段历史成为浙大校史上光辉的一页。但相关文献和档案却显示,马一浮与浙江大学的交往充满各种误会与纠结,浙大险些因此错过这位“士林宗仰”的国学大师;而走过国立浙大的马一浮亦在他唯一任教的大学里,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摒弃实用主义的现代工业观,回归对文化根本的关注,尽管讲学效果与其预想相距甚远。马一浮在浙大讲学并传道,结集而成的《宜山泰和会语》是马一浮一生讲阐六艺国学最集中的部分,由此完成了更为高迈、通贯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格的构建,并以一场场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寄予浙大很深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蔡邦华(1902-1983)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新中国首批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浙江大学校史上的杰出师长。他从1939年起担任浙大农学院院长13年,在浙大校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然而,蔡邦华在杭州解放初期曾担任浙江大学临时校务会主任委员这一段历史却鲜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将就此进行初步考述。  相似文献   

6.
解放前,浙大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连绵不绝,具有丰富的爱国民主传统,以东南民主堡垒享誉史册。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求是书院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浙大西迁、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钱永红、吴大信、高亮之等《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研究》,2011年6月,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7.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坚持办学和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和西迁办学.这是浙大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办学时期,师生筚路蓝缕,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东方剑桥”的奇迹.本文以张侠魂、徐瑞云、姚文琴为考察对象,探讨当时浙大女性对浙大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浙大历史上,有一位特殊女性将永远教人们追念,她就是竺可桢校长夫人张侠魂.张侠魂是近代妇女活动家张默君的胞妹,也是“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郝巨恒《神州第一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自幼习武,素有大志,曾豪言“吾技成,将尽除国贼也”(国立浙江大学《竺夫人纪念册》第3页,浙江大学档案馆,档案编号:ZD-2010-ZL12-15).  相似文献   

8.
浙大女同学励进会1944年创建于贵州湄潭。抗日战争期间,在贵州湄潭、遵义及龙泉都分别成立了女同学励进会,主要帮助女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膳食、卫生等,并在女生中起到联谊的作用。励进会设主席一人,秘书一人,学习、康乐、生活等各分部部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校史研究蓬勃兴起,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普遍设有校史研究机构或组织,着力推进校史研究工作,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浙江大学于2009年底正式成立校史研究会,由党委书记张曦担任会长,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和副校长罗卫东担任副会长,同时专门设置校史研究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并聘请了一批特聘研究员专门从事浙江大学校史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浙江大学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浙大求是精神、传承浙大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8月14日首次轰炸杭州.此后,整个杭城便笼罩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之中.浙江大学是迁离杭州还是原地不动?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作为当时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必须综合校内各方意见,作出一个正确决断.  相似文献   

11.
浙大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全清诗》编纂筹委会中国古代历朝诗歌全集。自先秦至明朝各个阶段均已编讫或正在编纂,唯独时代最后、数量最多的《全清诗》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浙江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于1993年10月成立了《全清诗》编纂筹备委员会,试图依靠该校这方面的专...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变量.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迁浙大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办学声誉鹊起,被誉为"东方剑桥".究其原因,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校长竺可桢与其学生马国钧之间的谈话就折射出了西迁浙大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竺可桢在主持浙江大学期间,坚持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人才,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蕲求真理等办学理念;他立“求是”为浙大校训,实施通才教育,以非凡的能力潜心经营浙大,把浙大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其大学理念对于当下中国大学坚守大学理想,重建大学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仍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物介绍     
正沈润溥,男,汉族,1993年本科毕业于丙安交通大学化工系,1998年硕士毕业于浙大化工系,1998-2004年任职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2004年6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到绍兴文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现任绍兴文理学院药学系主任。研究领域为药物合成及精细化工,主持了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全合成,维生素H的技术攻关,国家级抗锥虫新药盐酸锥双净的合成,虾青素的全合成等多个重大项目。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第一发明人美国专利5项、欧洲3项);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2009和2014年两次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  相似文献   

15.
1947年10月26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4级学生于子三在校外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秘捕,三天后惨遭杀害。于子三牺牲后,浙大学生发起了反迫害、争自由的于子三运动,先后得到杭州、北平、天津、昆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40年代时,老浙大连续四次在全国高校学业竞试中名列前茅的事实为例,从一个侧面说明老浙大成为名牌大学,乃属实至名归;同时,分析了老浙大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有一位好校长──竺可桢先生;第二,有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第三,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第四,办学“严”字当头。  相似文献   

17.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正式接任浙大校长一职,并做《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情况十分严重,随着"浙大"、"哈工大"等一些重点大学将校名、校徽申请为注册商标,怎样保护高校无形资产,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成为众多高校亟需攻克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校前身之一是原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浙江大学曾于1947、1948年编辑出版了《浙江学报》.这是一份发表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由原浙大教授张其购任编委会主席,夏承焘、王焕镳、陈乐素等教授任编委.这份学报为季刊,先后出版了第一、二两卷,每卷各两期.第一卷第一期为“瑞安孙仲容(诒让)先生百岁纪念专号”.四期学报内刊有我校已故夏承焘、任铭善、严群教授,和现仍任教的蒋礼鸿、徐规教授,以及曾在我校任教的陈乐素、钱南扬教授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0.
张朝富 《小康生活》2001,(10):22-23
1999年,我了解到浙江大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野生石蛙人工驯繁技术的成功。于是,我同村支部书记三赴省城杭州,寻求帮助。浙大专家也两次来到我们村,帮助建起了石蛙繁育养殖基地。去年春季,石蛙开始产卵,到目前为止,14个共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