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载(公元一○二○——一○七七年),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于北宋中期,当时大官僚大地主凭借特权,加剧土地兼并;西夏、辽金又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这对于张载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少年时代,听到西夏常常侵扰西北边境,曾使他“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宋史·张载传》)。  相似文献   

2.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早已成为世界古典文学中的名著。伟大导师列宁在1908年到1911年间,即托尔斯泰的八十诞辰和他的逝世前后,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写了近十篇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列宁在文章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创作中的矛盾的阶级内容和造成这种矛盾的社会原因,明确地阐明了无产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4.
提起欧阳修(一○○七——一○七二),不少人都知道他在安徽滁县(北宋叫滁州)做过知州,写过一篇《醉翁亭记》,现在滁县琅琊山还有醉翁亭遗迹。但是,知道欧阳修还在阜阳(北宋叫颍州)、毫县(北宋叫亳州)做过知州的人,可能就  相似文献   

5.
董福祥评议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董福祥(1839—1908年)就是被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流推上了历史舞台,由农民起义首领跻身清廷名将之列,煊赫一时,声震中外。他的一生经历说明,他是这一畸形社会的产物,是清政府武员大吏的又一类典型的代表。剖析董福祥一生的功过是非,将有助于对晚清统治集团内部决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0,(6)
北宋的救荒措施及仓廪制度集汉唐以来之大成。儒家荒政思想在北宋中期始得到朝野士人的重视和实践,王安石变法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第一次全面推进荒政的有益尝试。北宋初期以来所实施的募饥民隶军籍、宽减饥民"强盗"死罪、推广"劝分"救荒,以及中后期不断改进的社会救济制度,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宋代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北宋中期,变法图强是当时士大夫的共识.然而,变法图强的理想却由于当时儒学内部存在的"学术不一"的现象而破灭,由此引发了北宋新旧党的对立.围绕王安石变法而进行的"义利之辨",凸现了新旧两党在伦理道德与功利关系问题上存在的具体分歧,也显示出"学术不一"给北宋中后期政局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公元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州人,是北宋时期一位具有法家思想的进步政治家。北宋仁宗(公元一○二三——一○六三年在位)时,他从地方官被逐步提拔到中央机关,便以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积极宣传改革。宋神宗(公元一○六八——一○八五年在位)上台以后,又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和宰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运动,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尊法反儒的斗爭,把长期进行的儒法论爭推向一个新阶段。王安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勤廉爱民 ,不论为官何处 ,都能把民众疾苦放在心上 ,体察民情 ,为民排忧。晚年他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俸禄在家乡创办义庄 ,接济族人 ,历史上影响巨大。范仲淹的这些行为与他的家庭环境和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世学者对包拯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其法制思想和人才思想,本文试图对包拯经济改革思想略加剖析,以就教于识者。思想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是北宋封建经济机制运行失调的客观反映。包拯生活的年代(公元999——1062年),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其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强化中央集权的种种建制日益暴露出其内在  相似文献   

11.
论晁补之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是北宋后期一位较活跃的作家。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与张耒齐名,词则比肩苏轼,独能得苏轼之神髓。翻开他的《琴趣外篇》,苏轼新词风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而他也正因在当时正统词风占统治地位的情  相似文献   

12.
徐光启(1562—1633年)是晚明时代杰出的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军事学家。他的先进思想和卓越功绩给了当时和后代以深刻的影响。清代博学多能的刘献廷赞美他“玄扈天人,其所著述,皆回绝千古”。全面地论述这样一位有多方面作为的历史人物显然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的任务,本文仅就他的社会经济思想的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北宋王朝(960—1127),从它建立开始,便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北方的辽(有时称契丹),西北的夏(习惯上称西夏),经常侵扰边境,不断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北宋虽然有上百万的正规军,又是当时最富庶的国家,但却不能取胜。它不仅不能打败辽国,就是对仅占有数州之地的西夏也招架不住,一败再败。在以往有关北宋对外战争的  相似文献   

14.
过去谈到蔡襄,一般人只知道他是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自从1987年莆田市举行全国第一次蔡襄学术讨论会后.学术界开始对蔡襄一生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蔡襄是一代贤臣。从许多事实来,蔡襄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政治改革家,是庆历新政的干将;在经济方面他又是经济理论家和经济实践家.是关心人民疾苦的封建时代的清官;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本文侧重分析察襄的“强兵”、“富国”、“安民”思想,并对他为它几十年的政绩做深入的探讨。蔡襄是北宋时代的政治改革家,他对北宋社会内外矛盾的尖锐化非常担忧.对北宋开国至仁宗…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的诗、词、散文的创作都达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的成就,但他的世界观中存在较复杂的矛盾。在政治上,他一定程度同情人民痛苦,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又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新法。他的基本思想属于儒家,又出入佛老。他有儒家关心现实、积极入世一面,但也有中庸调和的保守观点;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使自己观察问题比较开朗通达,却又带有严重的消极虚无主义倾向。这些观点在他思想中相互冲突着,又相互渗透、制约、影响着。例如他企图以无为而治来实现政治改革,曾说:“智者所图,贵于无迹。”(《上皇帝书》)“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王者不治夷狄论》)他又企图以超然物外来认识现实,适应现实,曾说:“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宝绘堂记》)以及《超然台记》所谓“游于物之外”,以达到“无所往而不乐”;都是具体的表现。他这种思想的社会阶级根源是:在政治改良运动中新旧势力斗争和党派倾轧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苏轼作为一个从中小地主阶级逐渐上升的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当时社会危机,企图改变现状,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这是符合他本阶级长远利益的;但又反对这种改革过多地触动他本阶级的狭隘利益。他为了本阶级的利益投入复杂的政治斗争,又企图从政争的旋涡中逃避出来,保全自己。这些矛盾构成了他思想的复杂性,而上述这种复杂的思想观点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的文学观中。苏轼在文学理论批评的领域中,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并作出了不少发展,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前进,但其中存在许多消极因素,必须严肃批判。他的文学理论批评主要有下列这些特色: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1613—168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在中国启蒙思想史上,他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有着突出的地位。在明末清初那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顾炎武这样一位人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象。他的思想闪耀着启蒙的光辉,可是他早年继承的却是程朱一派的理学,属宋学的余波。他激烈地批评王阳明的心学,对王学左派的王艮、王畿和李贽的抨击更是不遗余力。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处于江河日下的晚明社会中度过的。他曾亲眼目睹明朝政治的腐败,对它进行  相似文献   

17.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面对北宋早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积极参加了庆历新政的变法革新,但后来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王安石的改革设想不同因而,他又强烈地反对这一变法。  相似文献   

18.
才学出众的年轻校长锡族诗人柏雪木(1896——1951)孩童时期,聪颖睿智过人。乡亲们惊异其记忆力,有“拦路逼诵”的故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惠远两等学堂。因其才学出众被聘为锡族公立中学的校长。当时他的年龄才二十左右。乡亲们谐谈他是“娃娃校长”。当时社会等级观念和习惯势力严重,擢用一位执掌锡族教育事业的校长,年龄和资历是选拔的主要标准,起决定性作用。按惯例应该是才学兼备,年高望重的人才合适。因为当了校长就得和安班、总管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欧阳修现存的最早散文作品,写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在六十六年的人生厉程中,他勤奋地写了近半个世纪,流传至今的尚有五百余篇。他的散文创作道路、散文特点的形成和成就的获得,跟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直接关联,也跟北宋的整个政治环境和社会情势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散文创作、古文运动和政治革新三者在他身上是交互影响、同步行进的。  相似文献   

20.
林逋(公元967年——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和靖是他的谥号。他幼孤贫,好学不倦,通晓经史百家,诗、画都好。长年的漫游,使他对当时的社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终于感到北宋统治者无能腐败,壮志难酬,于是才转为恬淡寡欲,孤芳自赏,晦迹于林壑。大约四十岁左右,他回到了杭州,先是住在城内家里,在院子里种梅读书,以卖字画为生。后嫌城内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