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在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传授终身体育的方法方面存在问题,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对发展国家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认为:注重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学生对体育理论的了解,大部分内容是从体育教师那里得到的,因此体育教师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个性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还需教育学生怎样调整好身、心、群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谢朝波 《经营管理者》2011,(5X):314-314
高校体育改革要强调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过程,转化体育观念强化体育行为,坚持规范指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重视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传授锻炼方法,掌握锻炼本质,加强实践环节,促进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从教30多年来,感觉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现在的体育教学应改变过去那种传授性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任务不只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而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体育新课程的培养口标指导我们,要合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应担负向学牛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有传授体育技能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结合我这几年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张承均 《科学咨询》2008,(14):27-28
对当前发展中职业教育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认为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应选择社会化普及程度较高、趣味性较强、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对身体锻炼的效果较好的娱乐身心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点教学,同时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保健教育,传授一定的体育锻炼和保健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阶段。高校体育将直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响应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的同时,坚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发展中职业教育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认为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应选择社会化普及程度较高、趣味性较强、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对身体锻炼的效果较好的娱乐身心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点教学,同时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保健教育,传授一定的体育锻炼和保健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刘莉 《科学咨询》2008,(8):92-92
一体育课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传授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下面拟就我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英美两国在互动教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典范的地位,而我国的互动教学起步较晚,体育学科中的运用也处于初级阶段。实践证明,体育互动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师教学质量都有着很高的作用与意义。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与分析,对体育课程实施互动教学的对策进行了探究,认为准确辨析体育互动教学实质、厘清护额的教学流程基本要素、掌握传授与氛围营造的方法及有效激励策略等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宾 《决策探索》2010,(16):63-63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存在着单纯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更没有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加以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更要符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于溶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体育学科而言,信息技术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说无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近年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化运用谈一点浮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体育课的主体,体育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从游戏、竞赛、语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极、活泼、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意识是促使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意识是促使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6.
刘璇  王国超 《办公室业务》2023,(24):113-115
体育课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近几年,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课程思政开始在教育界盛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体育学科是思政教育的优秀载体,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首先提出了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中的必要性,并探寻了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随后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对体育的重视度不够,学校体育片面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的培育锻炼意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教育。课外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意识的提高和体育锻炼能力的加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时应该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加强对体育习惯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简洁、明快,通俗的,富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赞赏性语言,经过科学设计,巧妙运用,对营造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技能和体能,缺少的是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快体验。因此如何把"快乐体育"思想贯彻到体育教育中,就成为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充分展现体育美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和表现体育美的过程中,获取精神和身体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扩大体育教学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开拓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涵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关系、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