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广义的)美具有人类学性质和人类学本质。从实践本体论来看,美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事物属性,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定自由的产物;从实践认识论来看,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在事物的外观形象对象化和自然的外形对象化为人的形式美感所形成的对象性性质;从实践价值论来意,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外观形象的肯定性价值;从实践辩证法来看,美及其相关的范略是历史地、实践地生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普遍关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当然,无论又及其相关范畴怎样变化多端,它们都永远高不开人、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生活离不开美。美是人们在生活中欣赏、追求和创造的重要内容。科学实验表明,美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道德风尚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乎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同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带有普遍性、实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现代文明生活中,热爱美、观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已经形成一股新的强劲的潮流。这股潮流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世世代代对美的执著追求,汇成强大而又恒久的动力,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柏拉图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公认为西方和中国美学的鼻祖,他们的美学思想为东西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东西美学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美学中的艺术人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重视理想人格的培育,重视在审美创作中实现艺术人格的建构与提升。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价值目标,构成了古代美学艺术人格论的两种深层文化心态:忧患意识与超越意识。其精神实质是立足于人,追求人格的完美与升华。忧患意识与超越意识所展现的内心世界及其艺术人格,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凝聚为三种审美情调:追求浩然之气的社会美;追求无限和永恒的自然美;追求率性而真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7.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一、还诗以声予诗以美诗是美的。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和描绘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事物。同时诗又是可以歌唱的,故称诗歌。诗歌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它是语言的艺术又具有音乐的节奏,还追求和谐悦耳的旋律,它不仅具有形象之美又蕴含声音之美。它给人以美的思想、美的意境、美的情操,美的教化。在文学的品类中,诗可以说是最精粹的。诗人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还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又说:“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商标在命名活动中显现了汉语两个主要的节律特点:一是在音节数目上倾向于2~4音节,以彰显交响的节奏美;二是在声调调类上倾向于平声,以追求高扬的声律美。  相似文献   

10.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黄德超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历史发展的走向自从有了人,便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追求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依据孔夫子在《礼记·礼运》中,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大同...  相似文献   

11.
再论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汉字的性质,近百年来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象形文字说,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语素文字说,形音文字说,音节文字说,表音文字说等。从单个文字的形、音、意来考察汉字,汉字应是字、词一体的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2.
宋元明时期的象形研究可以郑樵为代表,他从不同的角度把象形分为十种、六象、两兼类。清代学者王筠、朱骏声、郑知同等沿袭了郑樵的分类方法;段玉裁把象形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大类,这是按照象形字的形体结构所进行的分类,从而改变了宋元明学者按照意义类属分类的方法。现代学者大多把象形字分为两类,或曰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或曰纯体象形与复体象形,或曰象形正例与象形变例。  相似文献   

13.
汉英语言各具节奏美。本文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在音步、平仄、叠音、押韵、停顿和结构等方面的异同,试图分析两种语言在翻译转换中营造节奏美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出发,重点阐述了古典诗歌鉴赏的四个基本要素:吟诵、体悟、联想、想象,并提出教师要学一点美育理论,懂一点艺术知识,多一点艺术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商业活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途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商业顺应人民意愿,汇聚改革开放,合乎时代潮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美丽商业.商业主体通过商人之美、商品之美、商德之美、经营管理之美、科技之美、环境之美和观念之美营造美丽商业.美丽商业建设不仅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尤其是政府的监管和推动.亟须法治先行,深化改革,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完善品质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文章试图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以及探究这种"美"的历史渊源和构成,并以此为指导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是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相似文献   

18.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真善美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的研究是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哲学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现世价值实现相通观的体现。以探讨真善美的当代追求为主题,探析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复苏的时代背景,探究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的时代特点和困惑挑战,是探索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得以现世实现和长足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 ,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 ,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 ,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 ,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