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志跋绥夫是鲁迅早期比较关注的一个俄国作家,鲁迅翻译过他的四部作品,并在多处提到或者评论过阿尔志跋绥夫。鲁迅的早期思想和创作与阿尔志跋绥夫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由于阿尔志跋绥夫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忽略这一关系。本文就是要整理出二者的关系以及最终造成二者在文学史上巨大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是一个俄国作家。在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革命高涨的年代,一度以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反映沙皇的黑暗统治,创作过一些反对沙皇专制的有进步倾向的作品。1905年革命失败后,在反动统治的镇压下,知识分子阶层的颓废情绪增长了,阿尔志跋绥夫成为颓废文学的代表作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流亡波兰,死于华沙。鲁迅在1920年译介过他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短篇《幸福》,1921年又译介短篇《医生》,并给予较高评价,认为“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流派是写实主义,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称为达了极致。”与此同时,也深刻地指出:“阿尔志跋绥夫是厌世主义的作家,在思想黯淡的时节,做了这一本被绝望所包围的书。”  相似文献   

3.
鲁迅前期的思想、创作与阿尔志跋绥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鲁迅与俄国小说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着眼,探讨了鲁迅所说的“人道主义”与“个人的无治主义”这两个思想侧面的内涵、相互关系和感情体现,论述了这两位思想背景相异的作家在观察现实、表达感情时的相似角度和方式。文章还分析了鲁迅对尼采、施蒂纳、阿尔志跋绥夫的不同择取角度和独特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因为鲁迅先生的大力推崇而为人熟知,并在“五四”特殊的时代风潮下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亦随着“五四”的退潮。时代环境及文坛风潮的悄然转变而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向推祟俄国文学,认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在二十年代初,翻译过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用意在“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鲁迅异常欣赏《工人绥惠略夫》中许多深刻的描写,认为它不仅写出了沙俄统治者对革命者的迫害,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孤独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和麻木的群众对革命者的隔膜,以及这隔膜所形成的对革命者的重压。这些对鲁迅的《药》、《阿Q正传》、  相似文献   

6.
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无不带有俄罗斯灵魂特有的尖锐、阴郁和深刻,其中呈现的伦理困境至今依然具有砭人肌骨的寒意。深入解读此种伦理困境,对于后来者无疑还是既恼人又具有诱惑力的挑战。在长篇小说《工人舍维廖夫》中,阿尔志跋绥夫展示了暴力革命伦理的虚无主义本质,暴力革命者在自我神化和自我厌弃的悖论中,最终走向了恐怖主义的泥沼。分析其中的人性逻辑和伦理困境,对于超越暴力革命的局限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熟悉鲁迅翻译的人,大概会惊异于他前期的译作非但不是世界名著,而且就作品的性质而论,与其说具有革命性,还不如说具有更多的感伤情调和绝望气息,诸如俄国作家安特烈耶夫、阿尔志跋绥夫、伽尔洵,荷兰作家望·霭(?),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等的作品。荷兰学者佛马克在《俄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①一文中曾引述西格弗里德·贝尔辛的看法说:鲁迅的翻译并不取决于文学价值,而是因以下三个原因,才使他翻译了那样  相似文献   

8.
借鉴与创新     
鲁迅的小说创作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他的小说思想内客之深刻,艺术技巧之“特别”,为举世所公认。他的小说成就的取得,是由于他不但能博采众家之长,而且善于发挥和创新。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之外,非常注重对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契何大、阿尔志巴绥夫等都对鲁迅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对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感受十分切近,译介颇为自觉。白银时代的重要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家都有作品翻译过来,如既带有浓郁的黄金时代现实主义风格,又不无象征主义色彩的契诃夫,最伟大的民众小说家高尔基,融合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等多种方法、以奇诡而厚重、怪谲而深邃的独特姿态异常醒目的安特列夫,以象征主义来表现革命题材的勃洛克,擅长表现郁闷与反抗的新写实主义的代表阿尔志跋绥夫,萌芽期的赤色文学等。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翻译,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范型,而且为中国现代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新鲜的营养,译作本身及其积极效应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张承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意识不但满足了他个人生命的需求,而且寄托着作家的个人理想;而鲁迅对母亲的主体意识更趋向一种爱与孝,认同与批判的双重精神世界。张承志由母亲而生发的“人民情愫”,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他远不如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完整和深刻。张承志在精神层面上延续着鲁迅的决绝姿态,他“以笔为旗”,而鲁迅是“以笔为枪”。张承志是用笔来寻找文学的存在意义,鲁迅则是托命这支笔来开拓存在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2.
在提倡“科技兴国”的今天,探明鲁迅的科学观是很有意义的。鲁迅的科学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科学有其自身的本质和特点。关于科学的本质,鲁迅在1907年所写的《科学史教篇》一文中,有着深刻的论述。他说:“盖科学者,以其知识,历探自然见象之深微,……”他认为,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而且是探索和获取这种知识的活动过程。显然,鲁迅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但他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这一揭示,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揭示社会科学本质的思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科学,只是对象…  相似文献   

13.
《高校社科动态》2005,(6):38-38
明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继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的10卷本和1981年的16卷修订本之后,《鲁迅全集》2005年最新修订18卷本历时4年半的浩繁、艰苦的工作后,现已编纂修订完成,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1月30日,最新版《鲁迅全集》18卷修订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新版本中增收了新发现的佚文《重订(徐霞客游记)目录及跋》等24篇;佚信鲁迅致张琴孙等18封,还收入了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等。修订后的《鲁迅全集》吸纳了迄今为止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目前最为完备的《鲁迅全集》的新版本。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来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抒情诗般的格调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周作人曾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很难懂”,是“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他解释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其实,《伤逝》并不难懂,也不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解的一篇。只是周作人作为“兄弟恩情断绝”的一方,站在他的角度来解释鲁迅作品而别有会心,或别具用心。这种解释是不符合小说的实际描写的。与周作人仅从一己的经历、体会或企图出发狭隘…  相似文献   

15.
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 1867—1945),是现代世界美术史上以自己的全部美术生命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版画家。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在斗争极端复杂,又疾病缠身的境况下,自费出版了大型精印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这是鲁迅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种画册,也是遗留给我们最可珍贵的纪念品之一。鲁迅先生是把凯绥·珂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一九三一年九月,鲁迅先生把凯绥·珂勒惠支的《牺牲》,作为第一幅介绍到中国来的版画,有着深刻的含义。它是对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战士的深切的悼念,是对杀害革命战士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强  相似文献   

16.
读书先读序。序的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一著作(或背景材料),说明写作目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作者情况及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在《呐喊·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因此,读《自序》是登堂入室以窥《呐喊》全貌的必经之路。《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小说十五篇。《自序》写于1922年12月3日,涉及的很多内容是给自己的小说作了注脚(其后的《彷徨》则无序或跋)。按常…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发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篇佚文——他为彭丽天的新诗集《晨夜诗庋》写的《跋》。这篇《跋》,似少为人知,不仅《闻一多全集》未收入,连有关闻一多的年谱、传记、论著也未提及。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在《战地·增刊》上读到费在山的《<蜕龛印遇>题记》(1979年4期)。文章说,“读了鲁迅先生的《蜕龛印存序(代)》,总想看看蜕龛印刻的印章”。我这次见到了蜕龛手刻的艺术,却想谈谈鲁迅对《蜕龛印存序(代)》的改定过程。鲁迅一生写下的序、跋等文字是很多的。据《鲁迅全集》粗粗的统计就有百余篇。这些序、跋、小引,甚而广告、说明,都是经过认真考究的。因此,常常是在短短的篇幅里,却包容着深切见地。它要言不繁,会以精辟的见解,把读者引向体验的深处。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文学活动,与日本近代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日本作家的思想,为鲁迅的文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鲁迅出于一种精神共鸣的心理动机.曾翻译了有岛相当数量的小说和论文(其中包括《宣言一篇》),高度评价有岛是资产阶级作家中的一个觉醒者①。就鲁迅与有岛作品的关联,笔者已有过论述。本文侧重围绕鲁迅与有岛的论文《宣言一篇》,加以探索。一、有岛发表《宣言一篇》的动机要探明有岛后期的文艺思想,《宣言一篇》是不可不读的重要论文。在发表此文之前,有岛正在创作小说《星座》。但文思枯涩,陷入座无的寂寥…  相似文献   

20.
鲁迅曾酝酿过三部小说,一是历史小说,《杨贵妃》,一是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小说,一是描写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这三部作品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但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在全面认识鲁迅及其小说创作上,却有着有可替代的价值。 《杨贵妃》构思较早,大约在鲁迅小说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的前后。为写好这部作品,1923年鲁迅曾购买《唐土名胜图会》六册,《长安志》五册,并作了大量有关考证研究。为获得更多感性知识,1924年7月还亲赴长安(西安)实地考察。1934年1月11日在给山本初枝的信中他曾说起这件事:“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此外还曾多次向友人谈及此事。郁达夫说:“朋友的L先生(即鲁迅,笔者注),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