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时 《家庭科技》2007,(4):40-41
一、原料 做菜离不开原料,而原料本身就有其特殊的气味或滋味.比如黄瓜的清香.羊肉的膻,鱼类的腥等.原料本身气味是菜肴口味的基础.如果我们想做清香淡雅的菜肴,可选用绿味青蔬,想做浓香味厚的菜肴便用鸡鸭鱼肉原料.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长袍称的“袷袢”,右衽斜领,没有钮扣,用腰带式长方巾扎腰。农村妇女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城市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维吾尔人喜欢戴四楞小花帽,被称为“朵巴”。花帽种类主要有“奇依曼朵巴”和“巴旦姆朵巴”两种。青年人喜戴奇依曼花帽,中年以上男子多戴巴旦杏花帽。维吾尔族妇女喜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着盛装时还画眉毛、染指甲。过去未婚  相似文献   

3.
美国服饰专家约翰·T·莫罗依对职业女性的眼饰作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结论,或许这些结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服装 最佳选择是短裙配西装上衣的带裙套装。其中西装上衣不应过长,以刚好遮住上半身为宜,腰部不应过紧,衣袖要长。裙子的长度则以刚刚过膝盖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服饰美容     
  相似文献   

5.
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它从原始社会以树皮、兽皮为衣到现代化纤服装,有其悠久的历史。在各种生产力及其不同生产水平的条件下,服饰的质量、样式都不相同。时代的尚好、上层人士的喜爱及都市文化的侵染,都直接影响服饰的变迁。社会关系不同,阶级地位不同,也使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民俗特色。下面从服饰的变迁来谈谈中国服饰习俗的社会性。远古时代中国原始的人类用兽皮、树皮  相似文献   

6.
7.
有一种女人,无论她的外表还是内涵都非常有魅力,我们常常就这样被吸引住了。细细想来,也许“独特”两个字就能形容她们身上的这种气质了。 你想到过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美丽吗?当今都市里的年轻女性,若想浪漫而潇洒,就必须逃脱那公式化的装扮,不要招摇或刻意标新立异,但应把自己  相似文献   

8.
服饰美学手记于培杰一服饰本质上不属于纯艺术,但它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艺术成分。最容易由服饰引起人们近似联思的艺术是建筑。建筑亲切地围裹着人类,使人类在它里面从事各种活动,从而与人类建立起比其他艺术更为紧密的联系,住宅、办...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服饰与社会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时代的服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观念密切相关。在宋代,特别是在北宋时期,人们的服饰虽“数岁即一变”①,但总的趋势已与前代,特别是唐代大相径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代服饰的变化的考察,从中窥视宋代社会风气之一斑。一、突破等级差异在古代中国的服制中,有许多有关等级的规定,不可逾越。这种制度早在先秦时就已萌芽,但尚不严格。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服色等级向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发展。隋唐以后,出现“品色服”制度,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如唐朝就明文规定:庶人妻女不得服绫、罗、毅及五色…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的妇女,总是表现出对美特殊的敏感。她们也最善于在不同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完美的效果。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原始社会时的妇女所佩带的陶环、玉环、玉璜、骨珠、骨笄、腰带等饰物。这些,都表现了当时妇女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从服饰的变化开始的。晚清时期,剪发、易服、戒缠足的发难及其历经磨难终有成的艰辛历程,不仅冲击了衣冠之治的古代服饰文化传统,而且也开启了中国服饰乃至生活方式近代化变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侗族拥有宏富多姿的民族服饰 ,这些服饰呈现出图案美、色彩美、饰物美、造型美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色 ,汇集了侗族的传统文化 ,蕴含着侗族对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 ,体现了侗族人民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自由达观的乐生意识以及纷纭庞杂的多神崇拜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上班族女性在穿着上不比家庭主妇,虽然不必太过正式,但也不能太随便,不同的日子应该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专家建议:  相似文献   

14.
出门旅游应该穿什么服饰呢?一般的观光旅游,选购运动休闲服最简便。在选购的时候,可尽量选择明度高的衣服,如黄色、橘色的茄克,可使人显得明朗,有精神。此外,粉红、粉绿的便装,也可以增加旅行的情调。面料方面,纯棉或80%棉织品较适合,麻、丝容  相似文献   

15.
齐国服饰艺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16.
高宇 《理论界》2004,(4):134-134
前两年,皮尔·卡丹访问中国的时候,曾经感叹中国人的服饰变化太快了,并已经国际化了。无独有偶,许多第一次访问中国的国外朋友,也无一例外地表示中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多姿多彩出乎他们的预料。很显然,中国人早已告别尼克松访华时的“蓝蚂蚁”时代,进入了个性化和时尚化时代。 服装的功能,不仅仅在于遮体和保暖,而且在于道德、审美、认同和表现。所谓道德功能,指的是服饰具有“遮盖”功能。随着文明化的演进和性禁忌的形成,人的性器官、乃至人体的其他部分,成为引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服饰论考谈梁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在四轮车上”,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视觉形象。随着该书的广泛传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已深入到街巷妇孺、戏剧舞台、绘画雕塑和电影电视之中。一部文学作品,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主人公,除了赋予他思...  相似文献   

18.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支系庞杂的民旅,其服饰多姿多彩。苗族虽有同源的语言传至今,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服饰却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因此,研究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对于研究苗族历史、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服饰形成的准确时间难以考察,但根据考古资料和代代相传的苗旅民间故事、服饰图案推算,苗族服饰形成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113年,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论证。 《说文》“美”字下云,美“从羊从大”。徐铉等人解释说:“羊大则美,故从大”。其实“羊大”不一定美。“美”在金文中作,其下是正立人形,也就是“大”,其上为羊角装饰品。。甲文“美”则作人头戴四只笨重的羊角形。从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看,戴羊角或牛角、鹿角作为装饰,这是世界上各原始民族常见的习尚。各部落的人把图腾顶在头上,认为会得到图腾的护佑,这就是美。  相似文献   

19.
服饰:教师的第二表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教师的职责决不仅限于此。作为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时期的指导,教师方方面面的作派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的服饰。  相似文献   

20.
舟曲藏族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对舟曲藏族服饰进行分类,探索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揭示舟曲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力图向世人展示舟曲藏族服饰最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