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健萍  杨蔚 《理论界》2004,(1):73-73
对人的认识和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3.
制度公正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增伟 《社会科学》2005,3(8):79-86
当公正被确认为制度的首要价值时,现实的制度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符合公正要求的制度体系则被视为制度公正。一种制度公正与否自然不能脱离人性假设的考虑,现实的制度设计都是由不同的人性假设为理论前提的。制度公正是符合人性要求的产物,同时设定并付诸实施的制度又会反作用于人性。制度公正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或者维护人性中的某些方面,或者抑制、纠正、引导人性中的某些方面。制度公正的主要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个性,协调私利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多年来 ,我国哲学伦理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与争鸣 ,但仍未得到完满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经济决定论和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论是不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可以这样表述 :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是个性、集团性和共性的统一。人性理论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表现为它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前提。人性对道德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三个层次与方面 :第一 ,人道主义意义 ;第二 ,道德价值意义 ;第三 ,道德理想意义。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人的本性即他们的需要 (利益 :物质的和精神的 )是道德发生和实践的最初动力 ,不断的人化自己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能 ,丰富人的社会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 ,不断使德性超越天性 ,理性指导约束本能 ,社会性超越一己偏私、丰富个性 ,这正是人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理想人性的造就成为道德的最终目的 ,人性论构成各种伦理学说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弗洛姆人性思想的探讨及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观点分析弗洛姆的人性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性思想既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又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文主义,特别重视人性、人道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也很关心人性、人道的问题。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存在共同的人性、人道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存在共同的人性、人道。马克思主义应当修正、发展。因为在当代出现了许多共同的人性、人道问题。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与西方人文主义融合起来。当然,这里的融合是一种辩证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面对的是人,因此,建构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必须是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观和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理论。同时,它还为解释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制度的实然合理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追求真理与固守信仰是主体在趋于人性完善的进程中最强劲的动力,从对真理的探求到对真理的信仰是主体不断努力的结果。人性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它的任何变迁都体现着时代主题与主体自身不断转向的现实印迹,更新着主体对真理的境域化诠释,进而又影响其向信仰层面的跃升。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因当代中国主体人性的变迁及其对多元真理与信仰的渴求,它自身的真理性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或遮蔽。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主体诉求人性完善的内在冲动,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本关怀的基础上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已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契约论者不同,人性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不是一个逻辑起点,而是他要追求的一个结果,即人性的完善——自由、平等、博爱。这种结果是他通过用纯粹程序的正义来规范制度时自然生成的。在《正义论》中制度的正义是寓于纯粹程序的正义之中的,而正义的制度一旦确立,在这种正义制度的背景下,人性自然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0.
周慧  丁晓强 《学术论坛》2012,(6):20-24,28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的理想状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思想建设理论与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二者交流对话的产物,而且是对传统思想建党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扬弃与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然性。本文从"人性论"的视角分析认为,"人性复归"为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戴韶华 《理论界》2006,(11):150-151
中国和西方对人性的认识的区别主要来源于两种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人性的发展和表现更主要的也是在不同文明发展中由社会制度塑造的结果。目前,我国对人性的关注主要是基于稳定的需要,但更表明我国与国际秩序间的紧密关系。我国对人性的认识和制度推进,主要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和稳定的需要而进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虽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分析理论,但是,仍然可以从中解剖出制度分析的系统逻辑。这个系统逻辑包括方法论,人性假设,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力、过程和制度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人性假设、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并结合目前的社会主义改革,谈谈对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属于现代哲学范畴的,具有现代性质和意义。这种现代性质正是表现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之中。首先,哲学把本体论的范式转为生存论的范式;其次,理论在对人的规定和阐述中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霸权并实现了实践论的转向;同时,社会批判理论实现了“批判武器”的功能,为个人生存境况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参考。在批判和超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指人本身的问题,为现代性危机中出现的人性危机做出了一种回答,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性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对西方管理学中人性假设误区的文化哲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将人性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我创造的文化本性。它具有系统整体性、动态开放性和实践超越性。由此评价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可看到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具有片面性、孤立性、静态性、实体性、超验性和抽象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应整合人性理论,为当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基.马克思以事实判断为主又兼顾价值判断、在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理论视角下对人性进行了考察,从人的属性来阐明人性在表现形态上所具有的不同样态,是具有科学性的人性思想;现代性、全球化进程及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模式演变的结果,既是现实的人类集合体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对人性底线的挑战,贯穿其中的是人的异化问题;从人类解放的高度和深度,寻求全人类的利益汇合点,厘清制度规范与人性自由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制度规范的弹性及其人性对制度的向导性破除精神思维的异化倾向,是人性走向解放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6.
黄乃祝 《兰州学刊》2009,(10):133-136
人性问题是人类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点。文章在分析中西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性观: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二是人性的生成性,三是人性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方向与大趋势,人性和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人性和谐"的推定基于对"人性"与"和谐"的理解.它的价值诉求是人性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内容建构着力于人性诸方方面的合理化协调,基本特点是人性系统诸要素的和衷共济,最高表现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性和谐在理论上的可能是有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指导、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矛盾观的理论基础和人自身丰富内容的主体依据;人性和谐在实践上的必要是它与社会和谐及环境和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人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 ,对人性进行科学的抽象 ,不仅是可以的 ,而且是必须的。抽象的人性一般还只是表明了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区别 ,还不能揭示群与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因此 ,要具体地把握现实的人性 ,就必须在抽象的人性一般理论的导引下 ,高屋建瓴地观察和把握处于不同的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中的人性的具体形态即人性个别 ,它包括“群”性和“个”性。只有这样 ,对人性的研究才具有具体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性理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础,他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影响了整个俄罗斯哲学的发展。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性中内在地具有非理性的东西。这是他批评科技理性对人的主宰,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扼杀的出发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提出的“自由还是面包”的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设计,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尽管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都存在着不足。为此,本论文在对中西"人性预设"差异之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人的内在性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层次地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所应该追寻的人性诉求,从而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