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编辑的发现”作为人类文化进步的“三大标志”之一,比较详细而深入地阐释了编辑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在文化积累、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体现;同时,从文化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三方面探析和论述了编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编辑活动具有实践、理性、自觉的对编辑规律探索特点,在上世纪中国文学诗歌媒体界曾出现过“臧克家编辑现象”,这一现象本质上包含一种与编辑规律的吻合。在编辑的编作方式或著作方式中,编辑思维方法与出版物内容形式相关联,反映物质精神世界和文化生产趋于对称性、和谐性的关系。“提高,而不忘记普及”:同毛泽东、陈毅、郭沫若等过从密切,切磋诗艺,不时“索稿”;“工人、解放军诗歌”及“民歌”作品跻身《诗刊》;“团结了老中青三代诗人”;“尽力拉一些名作家的稿子”:编辑《毛泽东诗词鉴赏》,邀约众多名家参与撰文;尊重“作家的创作劳动”:维护作品原貌、风格及作者权益、权利,并为此而呼吁;“自身的责任”“与自然万物合一”和感受“快乐”的编辑观:以欣赏的心境与作者作品进行“沟通”,将能“把眼泪滴在文章上”的好作品推介给读者。研究编辑臧克家,可以从中认识和解读编辑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已有的编辑观和编辑概念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应建立精神生产-文化传播-媒体创构的“大编辑”观念。在这种大编辑观下的编辑概念应是:编辑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系统中对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织、选择、优化、组合和缔构传播媒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蒋媛媛 《南都学坛》2005,25(6):122-123
做“学习型编辑”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发展我国出版事业的需要。与“学者型编辑”相比,“学习型编辑”不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编辑业务的多样性、学习的过程性和学习的自觉性。确立不断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是成为“学习型编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编辑是主体。本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中介理论来研究编辑创造论,提出联系他们三者之间的中介是出版物。同时根据大文化出版理论,指出编辑创造主要是“文化选择”。编辑和作者、读者是不同层面上的创造,而编辑处于更高层次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新旧媒介间存在补救、更新、积累和增值的现象,是已被广泛证明了的媒介互补增生规律。现代编辑在文化建构中主体地位的确定,说明编辑能够积极创新媒介。编辑创造出的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媒介间性”体现出的多媒介交互特性,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多媒介的交互运用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观念里 ,编辑被视为“编辑匠”,为人作嫁“文裁缝”,而缺乏一种文化感召力 ;其实 ,编辑与文化密不可分 ,他们在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乃至文化缔构、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有其文化“介入性”;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境界、文化品味 ,才能生产出高尚的精神产品 ;所有这些又离不开编辑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编辑潜心读书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成为真正的文化学人。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的编辑理路呈现出很丰富的历史色彩,在中国期刊史上成为经典性刊物文本,也成为学术界研究日新的领域之一。从编辑学角度审视《新青年》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无疑会从内在机理上理解它作为公共传播媒介的成功路径,能够彰显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性启示。《新青年》所反映出的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独白性”和“复调性”完美统一,从编辑主体“主撰陈独秀”的独白办刊走向同人“轮流编辑”时代的复调共振,这其中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论路径和历史演变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青年》精准地把握了杂志编辑的时代脉搏,因此而彰显,而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辑行为与著述、出版活动在进行文化审美的过程中“联袂演出” ,三者是互为前提的 ,为此 ,我们特别强调现代编辑观念的文化审美价值 ,即确立一种文化审美意义上的编辑观。不论出版载体如何演变 ,不论著述活动如何繁杂 ,人类的编辑行为都是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的 ,编辑学界讨论颇多的“编辑学” ,与其笼统称为文化创造 ,而与著述、出版混淆 ,不如说是一门研究编辑行为的文化审美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在古代编辑史上的贡献不只是成功地编辑了“六经”,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编辑思想,他的编辑思想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选择、整合、推动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编辑实践活动是一连串的选择过程 ,从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角度来看 ,编辑起着“把关人”的作用 ,编辑的选择代表了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方向。编辑的选择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期刊内容的策划、组稿、稿件送审及期刊整体设计等活动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心境是指编辑自身基于文化人身份认同的一种微弱、平静而又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此状态在当前学术生态中日趋边缘化,使得编辑职业面临意义性减弱问题,进而影响编辑文化心境变化。鉴于此,通过审视编辑文化心境变动,关注学术期刊编辑文化心境现有困境,并根据编辑自身与所属单位及社会两个"养"与"护"主体的有意识行为,加强编辑文化心境养护。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理论认为,编辑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守门员”,编辑除了通过自己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做好稿件加工外,还对社会文化的建构起着控制和导向作用。如何做好稿件加工工作对出版工作至关重要。稿件加工工作的重要性对编辑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好稿件加工,首先要尊重作者,以作者为中心,从思想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把尊重作者、以作者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编辑工作中,严格规范稿件加工程序,把稿件加工工作做得仔细再仔细。再次,编辑要勤于反思,重视审读,不断纠正错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全新的“媒介文化”,建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和思维方式,并且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普遍的受众.“媒介文化”语境中的媒体编辑首先必须构建全新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同时必须重视实现编辑自身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基本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编辑工作的根本性质在于:编辑是科学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起点和中心环节,构成文化工作的一个子系统。编辑工作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编辑在这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发挥着“把关人”所应发挥的选择作用、组构作用、传播作用和增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任火在编辑专业期刊《编辑之友》上连续发表一系列编辑学研究论文,其文风飘逸,文字清爽,引起编辑同行的注意;2003年8月,他的编辑学专著《编辑独语》悄然面世,不久便告售磬,其发行之快耐人寻味;2005年6月,荟萃全国70多位编辑工作者心声的《编辑独语》的图书评论集《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出版发行,在编辑出版界引起轰动,任火及其作品产生了一种编辑文化现象,即“任火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引起编辑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任火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给人们一个了解任火、认识任火的窗口,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产生这种编辑文化现象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范畴里,编辑工作既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全部的制约力量,但却是重要的因素,这是由编辑工作在人类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作为国家文化安全链条上重要一环,编辑工作要时刻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贯彻先进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创新意识,促进我国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和优秀性,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坚实的、内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编辑学者化”是由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职能决定的,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实现编辑、作者的双向交流,“杂”为基础,“专”为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编辑学者化”的实现,既是编辑学术修养养成的过程,也是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也论“编辑学者化”命题的内涵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成为“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首先应该是所负责专业学科的行家,同时也应该是编辑科学方面的行家。“编辑学者化”有利于编辑事业的发展,是编辑理论的需要,更是学报编辑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论新世纪中国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校学报生产、积累和传播高品位精神产品的本质特征与学报编辑再创造性劳动的特点,以及新世纪我们面临的由经济转型而导致的文化解构、整合、重构所出现的复杂社会状况,从安贫乐道的角色意识定位、“为人作嫁”的奉献精神、“慎独”境界的修持等方面论述了学报编辑的个人品格修养问题,提出了编辑学中关于编辑主体的道德修养课题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