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白先勇的小说,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而蜚声海内外。其中,关注女性命运,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突出倾向。白先勇以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时代的变幻与动荡在女性的生活起伏中表现出来,唱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悲歌。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是一个对时空极其敏感的作家,时空作为一条主线,几乎贯穿了他全部的小说创作.文章认为白先勇运用意识流的叙事手法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外在世界转入隐秘的内在 ,叙事时空压缩,内心活动扩张,以此构筑意识流程的焦点辐射,成为白先勇行之有效的一种多变的叙事结构手法.其意识流程及焦点辐射,从单向到多向,从直向到逆向,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意识网络结构,彰显白先勇意识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在菲律宾华文文学史上,莎士是早期女作家的典型代表。她从中国福建移民菲律宾的流散经历对其创作有显著影响,尤其体现于中国叙事层面。在中国与菲律宾的双重观照下,她的中国叙事表现出多元的在地交融意识,既有对家族流散记忆伴生的中国故土叙事,又有对中华文化本土承载的华侨学校情结,还有对菲律宾华人再流散以及中国新移民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5.
谈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兼与普鲁斯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是一个对时间极其敏感的作家,时间作为一条主线,几乎贯穿了他全部的小说创作。对时间意识在白先勇的作品中的体现进行梳理,并进一步追溯这种时间意识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到当白先勇接唱出中国文学的伤时情怀时,他的小说就在根本上成为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延续。以时间的处理方式为切入点,将白先勇和普鲁斯特两位中西方著名作家的时间意识异同进行了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6.
在浙籍女作家的创作中,"水"叙事构成了其共同的内在创作特性,这不仅体现了"吴越文化"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是女作家对故土情感的显性表征,更是女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生态意识的或浓或淡的显现.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切入浙籍女作家的"水"叙事,考察其建立在自然、生命、性别三个维度之上的、统一于和谐理念的生态空间的构筑过程.  相似文献   

7.
冯德英是上世纪颇有代表性的一位本土作家.他的创作和思想深受齐鲁地域文化的影响,儒家先贤的"民本意识"植根于他的头脑之中,使他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本思想的印记,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始终是他的艺术追求.凝聚在他的作品之中的浓郁的故土情结和鲜明的人民立场.构成了他独特的文化意识,通过描写战争和反思历史,实现了他"代人民立言,为人民立传"的创作理想,让我们看到一位具有儒家内质的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8.
从白先勇以爱情为叙事主线的短篇小说中可提炼出一个基本的爱情模式:爱上———失去———毁灭。本文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分析和对爱情模式的整体把握得出结论:表现人性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是白先勇爱情叙事中更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作者礼赞的感情观。  相似文献   

9.
卡尔维诺的零时间术语对其创作影响巨大,直接启发了他对叙事如何挑战诸种事物空间同存性的思考。他后期提出的结晶体写作、百科全书写作均与零时间的空间启迪有关,有明显的空间叙事特征。卡尔维诺后期的诸多作品,与当下德勒兹的空间美学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都堪称典型的根茎书。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苹果笔记本》改写了传统的1+1=1的"雌雄同体"神话,创造了1+1=4的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模式。在小说的叙事中,结构关系中的现实与想象之间,时间关系中的当下与历史之间,空间和文化关系中的本土与异域之间以及人物关系中的爱者与被爱者之间都呈现为交叉并置共存的关系,形成一种隐喻的"雌雄同体",但是每一个"雌雄同体"中的"雌"与"雄"之间是不可规约、拒绝同一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叙事成为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的隐喻。这种叙事模式蕴含了温特森在创作中对超越自我、面向他者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根”和“魂”决定着民族的文化。穿梭于不同中华子文化的阿来和张翎以故土的地域空间为“根”,运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投射个人精神价值和文化取向,呈现出民族文化的“魂”。置身于多民族交融、东西方文化交织的生存环境中,他们抛开身份认同的感性倾诉,对时空叙事的整体建构融入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独特生存体验,凸显一种跨文化的视角,理性地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融合。他们以文化故土作为空间原型扩展叙事框架,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凝聚灵魂,以无形的文化空间掌控历史中的地域书写,力求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并以此呼应故土情结、言说自我。他们在多种时空构建框架下耦合异质性文化的冲突与交流,思考跨领域文学书写的多维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书写,如从古至今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体验,他人与自我身份的投射,彰显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融合的渴望。因此,对两位作家作品的重新思考与再认识可以为更多跨文化领域的文本解读提供创新性的研究示例。  相似文献   

12.
保罗·奥斯特的作品重视叙事创意,他使用后现代主义语言,在虚实结合的元空间中一再讲述令他着迷的主题:"偶然"与"巧合"的人生、自由的"囚徒"、迷失的"自我"、虚幻的"乌托邦"、"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等,形成了强大的回声与共鸣。但是他的创作也陷入了重重困境:重复的创作、单薄的情节和消极的思想。他的叙事创意与创作困境正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创作应该引入主题学的方法与原则来阐释。就鲁迅的乡土创作而言 ,他以乡土环境的空间定位、意象营构的对比模式与意义结构的双声对话等艺术创造为 2 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叙事范式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乡土主题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4.
曹旦昇吸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洞庭湖的本土文化为背景,写出了《白吟浪》这一充满魔幻味道的乡土小说。作者通过独特叙事结构、多变叙事视角、预言的运用、死亡的描写、魔幻氛围与巫术传说等主要手段,写出了洞庭湖的神秘和变幻莫测,使得小说充满了魔幻色彩。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1930年代创作的《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运用地理叙事的手法绘制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情图。对读这三部散文集可发现,虽然它们的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地理叙事的具体方式却各异其趣:《湘行书简》将绘画笔法贯穿地理叙事,通过文图互证,表达了作家的故土情与相思意;《湘行散记》以时光流转为线索,用想象勾连现实,在今昔对比之中显示出湘西历史的“常”与“变”;《湘西》则以空间变换为脉络,选取地理区域、物产资源和精神气质三个角度进行定点透视,以点带面,基本还原了湘西的本真面貌。三种差异明显的地理叙事模式,呈现出沈从文在观照湘西时的情感转换与焦点位移:个体→地方→国家。这一演变轨迹,实际上与创作主体的身份变迁密切相关,它表征着不同历史情境下作家内心特定的情感诉求、文化思考与历史期待。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白先勇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小说艺术家。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的交点上,白先勇以其深厚的文学根底、出众的艺术才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建起了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也许我们并非一定要称他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①但他的小说创作无疑确立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坚实地位。 白先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现代派文学盛行之时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一开始便受到现代派的影响。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郁,多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少见对现实生活作客观冷静的描写,大都以青春和性爱作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相似文献   

17.
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缘于阿来独特的出生背景与生活经历,原乡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想像空间和叙事资源。阿来在小说中对独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书写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阿来小说中的原乡叙事是其对故乡的独特表达与追忆,既有对藏区现实的反映与折射,又有对藏族族群的想像与摹写。阿来小说中的原乡叙事让人们不仅从地理空间上识别了他的故乡,而且从地缘文化的角度确认了藏族符码、重释了藏族历史。原乡叙事不仅是阿来的小说创作特色,而且是其小说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亦是其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承载。  相似文献   

18.
“短篇小说创作奇才”———白先勇 ,注重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技巧的学习 ,同时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 ,其短篇小说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美感。本文试图从叙事观点的选择 ,意识流、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雪漠的创作轨迹为线索,以雪漠对西部地理空间和西部乡土精神的超越为着眼点,从叙事空间、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入手,探讨《西夏咒》在艺术创作上对"农村三部曲"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现象级代表作,《流浪地球2》在以未来时空为故事背景的宏大叙事模式下沿袭了传统科幻电影的叙事特点,通过视效技术赋能体验、浓缩叙事延展内容、情感内核构建共识等方式植根传统美学文化,并嵌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语境表达。文章从技术、叙事、情感等层面入手,深度分析《流浪地球2》的创作思路与话语策略,以期为中国本土科幻电影的创新生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