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的新观点、新论断,从而构成其生态民生观的丰富内涵。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蕴含深刻的理论特质,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生态需要的时代要求上体现了生动的实践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底蕴上彰显了深刻的历史主动性,在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机理上呈现了鲜明的辩证性。为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导向,为解决全球性生态民生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黄克亮 《探求》2010,(4):9-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当代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发展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质。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及创新路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生态道德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校德育内容和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对青岛滨海学院外国留学生与国内大学生生态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实践模式、实现途径以及内生价值,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鲜活案例及现实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庭、家教与家风的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家庭建设观。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需要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健康的家庭、科学的家教和优良的家风的重要价值。从实践指向来看,习近平家庭建设观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厚植广大家庭家国情怀;以培育新时代家庭观为主线,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法律为保证,推动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  相似文献   

5.
北京生态涵养区对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根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重要作用。生态涵养区需要从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转向绿色发展逻辑,即在全面认识“绿水青山”资源特征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理论和首都实践现状,破解生态涵养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涵养区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不畅、共同富裕基础不强等困境。生态涵养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生态涵养区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以生态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升值,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些措施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北京方案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俞海  宁晓巍  姜现 《阅江学刊》2023,(4):59-66+17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在生态文明领域探索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自觉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大部署,从根本指引、重大逻辑、奋斗目标、战略要求、路径策略等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回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回答“四个之问”的过程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在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勾画了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路线图。其目标是确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法治系统,任务是将生态理性纳入法治运行轨道,路径是健全和完善生态法治的制度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要使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依据,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逻辑构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贯穿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生态、资本为本,其逻辑要义是以新发展观、新生产力观、新文明观组成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其逻辑指向是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人类—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坚持人类的根本利益,从地球整体视角统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塑发展和环保的联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杨威 《社科纵横》2006,21(8):16-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是当前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的理论;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谐社会程度的标志理论。在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理论为我们建构和谐生态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构建和谐生态观主要包括构建和谐的生态经济观,和谐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12):40-46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乡村变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把握二者的互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例,探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三种互动逻辑:一是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并成为其核心内涵,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特别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性功能;二是生态文明界定乡村振兴的底线并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组织动力和文化动力)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性功能;三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的内在互嵌机理,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外聚合动力实现协同治理,通过对人与自然、市场、社会关系的协调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向新型农牧村社区演进的可持续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的重大机遇,那么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引领世界永续繁荣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6):19-22
公众生态法律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要正确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整合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积极开展生态法律实践活动。通过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公众生态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谨 《社科纵横》2008,23(3):12-16
从科学方面来看,人类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元素,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文化上讲,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文化领域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天道与人道、天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在后现代时期,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才有可能深刻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18.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两型建设”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三大核心理论,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理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理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理论。最后,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对中国“两型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与贡献,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对于广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性重要影响。在理论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至少体现了如下三重意义上的全球性绿色理论话语议题的重大丰富、拓展与创新: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现代化发展理论、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或“红绿”性质的社会政治变革理论、当代中国版本或风格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倡导与推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作,使当今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影响:推进以联合国平台为中枢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作、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全球绿色发展互惠合作、推动构建基于国际新秩序理念与目标的人类(地球)命运共同体建设。无论是对于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制度与政策架构还是主体构成来说,它所彰显的是,当代中国正在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和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探路者,在双重意义上成为一个未来可期的世界领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