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构与纪实,是人类叙述活动乃至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两个范畴。演示类叙述作为与人性最相契合的叙述方式,其现在在场性、受述者参与等特点容易致使人们搁置或漠视叙述框架,甚至将一切还原成经验事实。通过考察演示类叙述的展示、即兴与不可预测、受述者参与、非特有媒介等体裁特征,可以将虚构变为真实的种种可能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4,(5):138-142
"不可靠叙述"和"不可叙述"都是叙事学的重要概念。两个术语在中文表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概念内涵的指涉却完全不同。通过对这两个叙事概念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可靠叙述"主要研究如何辨别叙述者在文本中的不可靠的叙述内容,以达到对文本更好的审美与阐释。当前学界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认知方法和试图综合两者的方法。笔者认为,只有综合考虑作者动因、文本信息和读者反应三者的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可靠叙述的问题。"不可叙述"是根据某一特定叙事不能叙述或不值得叙述的事情,它能拓展叙事边界,甚至导致叙事文类的改变。对于"不可叙述"的把握,可以了解叙述性的限度受民族、文化、历史时期、受众及文类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阐释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邓少岭 《学术交流》2007,4(6):49-54
象征,即用具体的感性形象表征某种抽象的精神意蕴,传达微妙复杂、深沉广大的感情和理念。从有限性的象征入手,由"有"趋"无",人们可以达到超以象外的超越境界;这正是象征所普遍具有的审美意义。象征是法与美的一个交叉点,法中之美由此得以流露和表现。法中有相当多象征因素,法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中国与西方都有法与正义的象征形象。法与正义以及正义内部的种种张力,使得法与正义的象征涵义丰富,意味深长。作为法的形式来源和保障手段的权力,必须通过象征的方式取得正当化合法化神秘化的效果,这在现代政治法律生活中仍然大量存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象征因素。法律设施如法院建筑、法庭摆设和法官服饰等也有较多的象征成分。通过象征,法呈露了无限深远和幽邃微妙的意境。近现代法学带着理性的偏执,竭力把法现象纳入到理性的宰制中,使丰富生动的法的生命被扭曲和简单化。审美体验有助于认识法律现象的丰富性,以美启真;也有助于法律信仰的树立,以美储善。  相似文献   

4.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触及了实践美学的弱点,但其本质也存在局限性.两者的研究倾向表现出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学、文化学、人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偏离美学的感觉学原意,使中国美学的研究走入了困境.应回归美学原意,从体验的角度建立一种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5.
陈开晟 《唐都学刊》2008,24(5):108-113
"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分判,尽管指出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两大倾向,但却容易忽视它们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与复杂性.文章在辨析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视角之外一直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尤其是夏夫兹博里与鲍姆加通的美学思想.他们的美学意义,往往由于这种二元断制以及康德美学的巨大影响而被低估.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9):143-146
《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是话本小说名篇,本文试图从符号叙述学理论的平衡结构思想、符号矩阵以及功能理论等角度呈现小说的艺术独特性。通过对小说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小说如何从形式层面促成悲喜剧的生成。通过分析,发现故事的动力系统如何运行于人物的内心之中,传统伦理在人物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坍塌并回归一种私人化的内心体验,故事的悲喜剧就存在于这种私人生活与传统伦理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7.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9月至今,浙江省公安机关对全省二十多年来评选出的451名省级见义勇为先进人物进行生存状况调查。结果发现,这群为国家、社会、公众和他人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民间英雄及家庭,八成以上生活堪忧。(《工人日报》2010年12月25日)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10):128-132
聚焦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外叙事学家无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任何媒介的叙事,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只能照亮虚构世界中叙述者所聚焦的那部分,而没有被光束照亮的黑暗部分实际上更加广阔。聚焦使得虚构世界的某个侧面获得最大限度的放大和前景化,从而更好地强化叙事中的认知能力、情感共鸣和价值判断。通过细读叙事文本,读者能够感受、认知其中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引发他们对世界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美学受到分析哲学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说 ,当代西方美学的主流 ,就是以分析哲学方法讨论艺术问题的分析美学。在受分析哲学统治差不多近半个世纪里 ,美学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严重地萎缩了。美学的真正复兴似乎还没有来临。其主要原因是 ,分析哲学仍然阻碍着美学的发展。美学的真正复兴 ,必须首先将其从分析哲学中解救出来。突破分析哲学的统治 ,寻找新的哲学方向 ,成了当今英美美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成为当前英美美学的一个新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能指是一种声音形象,所指是一个概念,所指有某种优先性。从词到义的过程看起来相当简单。本文的观点是,词语并不是简单地表明它的涵义,而是引出语言链条上其他的词,正如一个意义本身会引出其他意义一样。词语本身就是关系。语言本身可以成为表现和欣赏的对象,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语言符号在塑造儿童的性格命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须臾不可离开语言,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具有令人惊讶的两面性,它既给人自由,又是束缚人的牢笼。人不需要自我,自我是固定不变的,人一旦有自我就固定了。自身是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不断更新的。所以,使用语言时,不要执著于主体性原则,不要试图垄断语言使用的主体地位,把主体性归还给语言本身,给读者和鉴赏者当主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李大为 《社科纵横》2006,(11):119-121
第一人称视角,情感判断上的心理视角和回溯性叙事的儿童视角,是萧红主要的叙事策略。而且,由于“回忆”这一更大的诗学范畴的汇入,鲜明地显现出了萧红作为一女性作家迥异于男性作家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冰 《学习与探索》2023,(4):145-153
表现说是西方艺术哲学中可与再现说争锋的艺术本质观,但其内部逻辑存在重重龃龉。这一逻辑澄清任务是由20世纪中叶以来在英美影响巨大的分析美学完成的。分析美学家们通过对“表现”语义以及相关语词的考辨,例示了表现与表现说的复杂性。在他们看来,表现说所预设的艺术家情感状态与艺术品之间的一致性是无法成立的,艺术品表达了某种情感的这一表述从语法上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但他们也并非全然否定表现说的合理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表现说,部分分析美学家主张将表现理解成隐喻性的,并对表现的内容进行了扩容。分析美学所做的这些努力,对于国内美学界进一步考察表现说以及完善对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解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尹健  刘同舫 《浙江学刊》2023,(2):153-16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反思资产阶级基于理性观念所展开的宏大叙事,确认观照现实实践的“叙述方式”对辩证法在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内在驱动作用。伴随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融合,马克思揭露出庸俗经济学家将辩证法先验规定成专制性叙事来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实质,澄明了辩证法作为改造资本主义现实力量的理论意义,并恢复辩证法作为社会历史总体推演、自我超越、感性实践以及突显本质与意义的四种“叙述方式”。为唤醒人们在现存社会中所具备的辩证本性,敦促人们通过辩证活动在社会生产中不断积聚本质性力量,马克思辩证法的“叙述方式”采用了“隐喻式”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16.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来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问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参加薛蛮子生日晚宴的人很多,吴鹰,李开复,徐小平等等。整个宴会很像金庸小说里的群雄聚会,一群怪杰,对一个更大的但是一直默默无闻的怪杰表达敬意。“2000年,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上市,薛蛮子赚了至少1.2亿美元。他当初的投资金额是25万美元。看着飞涨的股票,蛮子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吴鹰揭秘,“他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干坏事儿了。”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看人类意识的超越性——以自我意识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训红 《创新》2011,5(5):103-106,128
借助于符号及其特性,人类意识得以发挥其超越性,在承继过去前人意识结晶的基础上,超越现实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满足对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求,从而使得人类意识跨越难以步入的过去与未来,把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密切连接在了一起。在此过程中,人最终实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以及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甘锋 《唐都学刊》2007,23(6):38-42
康德发动过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么?科恩的质疑和否定回答使这一已成定论的说法再次成为问题。事实上,正是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才彻底改变了主客体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先验论。也正是先验方法在美学领域的运用,才使康德得以超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从而独立系统地批判主体的审美能力,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扭转了当时西方美学的研究方向,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在当下美学转型的语境中,重温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