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关系下人的理性行为以及人类行为造成的经济现象,由于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机理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现象;因此,经济学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其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必须建立在本土行为机理的契合性基础之上。事实上,经济学本土化在经济学学说史中是非常突出的现象,英国和法国长期以来就因为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风格,德国经济学也因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原因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历史学派。显然,现代主流经济学植根于西方社会的文化和心理,其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都是基于西方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因此,中国经济学的范式构建就需要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人的行为机理契合。  相似文献   

2.
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次元的中国文比传统、既是传统,就有个现代化问题,即使是近代传统也不例外。因为在中国.近代化就是早期的现代化,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它必须继续向前演进和发展,即必须要进一步地现代化。从义化的结构看,中国文比传统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低次元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指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二是高次元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指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心理层面,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指的这种高次元的中国文化传统,由于它是中国人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视域中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起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形成传统的华夏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地平线(视界)。现代中国人处于传统与现代双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两难选之中进行文化的整合和重构,传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治国文化、理性精神和人的现代化来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扬弃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根本思路在于从本体论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这三大关键词的实质内涵:它们都将关注点集中在公共领域的社会制度等事务上,同时要确立具体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类行为机理。事实上,经济学说和理论逻辑只有嵌入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之中,才可以经得起现实和理论这两大问题意识的检验,才可以从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这两大层次进行推进和成熟。同时,只有真正搞清楚了人们的行为机理以及行为互动所衍生出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才可以寻求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互补共进的内在机制,进而才可以实现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由此才可以构建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经济学范式。正因如此,这三大关键词根本上也就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元问题,只有通透理解这些元问题才能构建出普遍性的学说体系而不为各种社会具象所迷惑。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经济学范式是以生产关系理论为中心的“生产关系范式”,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形成了以经济运行即资源配置理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范式”,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试图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调和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的折中范式.这三种范式在理论上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在实践上都不适应当代中国的实际国情与发展要求.要科学构建中国经济学范式、正确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就必须对这三种范式进行认真反思与批判,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行性、适应性与综合性原则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方式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中国经济学范式.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局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很难客观诠释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强化了政府的有效性、社会的韧性,塑造了企业的内在精神,提供了基本的产权保护意识等;令人惊奇地创造了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使中国顺利转轨的同时获得了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刘牧 《北方论丛》2010,(1):142-145
新制度经济学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被视为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运用价值现象学的方法可以揭示出新制度经济学的社会心理基础。怨恨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新制度经济学与这种精神气质是一致的,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与近代思想对否定的创造性力量的强调是一致的。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起源及变迁的关注都与怨恨所造成的价值假象密切相关。怨恨使得现代人对世界的基本体验是怀疑,新制度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也与这种基本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9.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溯源,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为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构建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和谐统一、使作为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弘扬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欧美、日本以及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同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当代欧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下,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亦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11.
对儒家文化的寻根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其中“五四”时期及20年代,30、40年代和80、90年代尤为突出,且呈现出不同的话语面貌。这种寻根形成了两种张力:一是儒家文化在遭到反叛的同时,也被潜在或公开地认同和赞赏;二是儒家文化与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基本上处于冲突状态,但它有时也会被进行现代改造或话语转换。由此得到启示:应当把儒家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与西方等外来文化相互阐发,从而以综合创制的方法来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并完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既定存在形态.采用何种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以西方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为方法论平台,以儒家文化为经典关照,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既要尊重文本从而接近原典精神,又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意义生成.这是西方诠释学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由每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体。如果割裂身心的统一,将人生的全部意义倾注于对物质的追求、对感官欲望的满足,就会导致人自身的异化。只有继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优秀思想,借鉴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优秀精华,并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为旨归,才能克服这种异化,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4.
除了文学边缘化以及文学在当代文化布景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迁以外,中国文学研究不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基于西方文学概念和文学分类法建构的现代文学观.这种严重危害集中地体现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它既不能有效阐释中国已有文学事实的真相,也不能有效应对新的文学形态.观念史研究和范式理论部分地拯救了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但仅仅是权宜之计.后现代主义的推波助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文学人类学在文学研究内部所起的动力性作用是当今文学研究的三个机缘,对于变革传统的文学研究图式,构建多层系的文学范式理论,寻求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学观念以达成人类文化之真理性认识,具有实验性意义.而综合性、差异性、生态性、建设性和反思性的理论气度与实践品格,也是构建时代文学研究新景观之必须.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起由若干片断章节汇纂而成的《论语》,竟然由此衍生出一种源远流长、独具特质的古代东方文化体系,这确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表明《论语》本身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力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论语》为“母体”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系统的内在生命力。当然,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乃至二十世纪上叶,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激荡下,儒家文化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儒家传统处于一种持久的危机状态之中。“20世纪的中国似乎完全可以成为一片荒原,成为一个中国传统的思想方式遭到非难,被迫尽全力进行自卫的时期”。这种状况似乎构成了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完全排斥或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契合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深邃思想,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因此,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创新应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去吸取理论智慧,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的精要,以再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学。这既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方法论史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蕴含的理性主义的三个"硬核",即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只不过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形而上猜想,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对其做直接检验,抛弃它便会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辙.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也正在挑战这种以把"牛顿范式"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为基础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模型,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窥见经济学走向"真实世界"的滚滚潮流.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的结构、特征精神及其发展前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系列之一吴光曾经历数十年严厉批判、一度被认为“扫进了历史垃圾堆”的儒家学说和儒家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后,被人们重新发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久存在的价值。尤其是近几年来,关心和研究儒家文化的人士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相异,人际行为的逻辑起点也必然不同,这些成为本土组织形态与行为的根本变量。植根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濡沫于儒家文化的中国人在对待关系上,从逻辑起点、行为方式与心理认同上都与西方的人际关系不同,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因而在组织内的指涉关系也不相同。准确理解并把握中国人的“关系”观,才能真正建构本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关系”范式。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的沉淀已经超越了时空,在工业文明和理性主义占主导的今天,它依然在华人组织中发生着潜在的影响和巨大作用,在华人组织内的指涉范围依然宽广。关系在华人组织内形成了稳定的认知、态度、群体结构、文化特征和组织形态等。因此,无论从宏观的文化分析还是从微观的实证研究上,我们都可以说关系能够作为本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一儒家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核心体现为一种伦理精神。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社会与伦理有机融合的国度。它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其中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等都被伦理纲常所笼罩,伦理准绳实乃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从根本上讲,儒学就是一种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