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民为本”是邓小平价值观、人生观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的“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他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决策依据的爱民、利民、为民的思想表达。这一价值理念是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以民为本”价值理念的实践与实现。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理念是对邓小平“以民为本”价值理念的深化、发展和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3,16(4):65-69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没有中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对文明成果不断归纳总结,补充完善,中国古代经书的注疏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十三经”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而注疏是“十三经”流传至今的保证。今天对“十三经”重新作注,进行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五个突出特性”方面对中华文明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更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历史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博大的历史根基;在发展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在政治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牢固凝聚的政治理念;在社会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多元一体的开放胸怀;在文化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美美与共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民为本”是构成毛泽东伦理思想之核心。悉心潜研,精穷奥蕴,深入探讨毛泽东伦理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的10条历史经验。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重要位置,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与立场原则。从“人民至上”视角出发探讨法治龙江建设,着重厘清“人民至上”理念指导下法治龙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记。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系统的“以民为本”思想,此后绵延不断,传承至今。古往今来,它为中华民族的多数人民所信奉,为志士仁人所倡导,也为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程度不同地接受,由此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观念。当代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观念,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实施村民自治后,农村权力结构由"一元化"向"二元化"转变,如何实现党对农村的有效执政已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严峻课题。广东省龙门县开展的"四民工作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答案。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四民工作法"的主要做法、创新之处、理论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剖析,力求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现实都说明,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与“何人为本”相统一的关怀。在阶级社会里,人文关怀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我为本”与“以你为本”之间的人文张力,其中,“君本”与“民本”之间的人文张力是否相对平衡适度,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讲仁爱”是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纵向时空性看,“仁爱”精神特质的内涵先后经历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博爱谓仁”到“民胞物与”的与时嬗演。从横向层次性看,“仁爱”精神特质在逻辑上主要存在“亲爱亲人”“爱众亲仁”“爱惜万物”“博爱宇宙”四个层次。“仁爱”精神特质在历史上对于维系农耕时代的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仁爱”精神特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破解当代“四大友善”难题、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意义重大,借鉴“孝悌之道”“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和“民胞物与”思想,能够促进“家庭友善”“人际友善”“社会友善”和“人与自然友善”。  相似文献   

10.
企业"人本"理念,反映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内涵。企业"人本"理念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二是企业外部发展。对后者的研究存在着相对滞后性,而现实中又普遍存在着严重侵害人们生命健康和危害生存环境资源现象;这两个"存在着"促使着人们不断深入反思,以探讨企业"人本"理念的内涵、缺位原因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安全为天”的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有敢  王伟博 《理论界》2006,1(4):65-66
“安全为天”决不能仅仅作为一句安全口号和标语,而应当作为企业安全伦理最基本道德理念和道德法则。它是企业伦理主体对人的生命安全利益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情感关怀,体现了人的生命安全利益至上的根本性伦理道德法则,并且要求将“不伤害”原则作为企业安全伦理的普遍性的底线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刘庆柱  尚元昕 《中州学刊》2023,(12):124-129+2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活动,由之衍生出人类文明的各种具体形式。近代以来,中华文明所遭遇的挑战的本质,是以现代科学为代表的西方先进知识生产方式对中华文明落后知识生产方式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中华文明不得不广泛而深刻地放弃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技术、社会治理方式、公共交往方式、伦理特征、风俗礼仪等,从而使这些方面呈现出断裂特征。当然,这种断裂总体是进步的。要使中华文明有效赓续甚至超越西方,最重要的是,它必须以汉语为载体,在知识生产上为人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斗争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要义,又贯穿于伟大目标的不懈奋斗中,还是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积极回应。为人民谋幸福、锻造强大的执政党、实现全人类解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要不断夯实思想理论根基、不断提升斗争艺术、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拉丁美洲虽然远隔重洋,但中拉文明交流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这种交流,对推动中国和拉美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缔造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而以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为代表的拉美文明,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有助于联结中国文化与拉美文明这两大古老文明,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文化新局面,为缔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方案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5):153-158
什么是"毛泽东哲学",如何给"毛泽东哲学"命名是研究和阐发毛泽东哲学的关键,但"毛泽东哲学"的命名和统摄毛泽东哲学的核心范畴的获得,却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是从哲学史实际和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失序与意义失落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在"秩序"建构和"意义"形塑的哲学观视域中来命名"毛泽东哲学"和把握其合理内核。毛泽东哲学的贡献和意义恰恰在于成功解答了中国社会秩序问题和人民的生存、生活意义问题,重建了中国社会治理秩序和生活意义世界,而这个秩序和意义的世界又正是以"人民民主"为合理内核和总体性范畴来建构和统领的。以"人民民主"为内核建构的现代社会"秩序"与"意义"的毛泽东哲学,也因此而具有世界意义,与现代世界哲学形成有效对话,成为合理的世界哲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7.
李玉明  魏健飞 《东岳论丛》2022,(10):35-48+191
五四新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是“个性解放”,也因此,在叙事上“五四”被一般地定性为“人的发现”。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然而,“人的发现”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个“人”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重大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问题尚待辨明。通过考察《狂人日记》等文本,我们发现,这部被誉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主题并非“礼教吃人”这种简约化概括所能包纳,而且所谓“吃人”,其真正的内涵是“非人”或“非人的状态”。小说主人公狂人正是在一种“罪感”的驱迫之下,在正视自身的(人的)“非人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的自觉,并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人的观念”。这就是《狂人日记》的内核及其独特价值。这是五四时期真正的“人”的呐喊。所以,所谓“奠基”者是指,五四新文化就建基于这一“个体”/“人”之上,它是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基础性和根底性意识而被鲁迅天才地把握到的,并第一次掘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硕学闳才”大学教育理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大学改制”后,大学本科教育理念转变为“硕学闳才”。“硕学闳才”是对高级专门教育理念的继承,但这种理念下的本科教育一方面注意培养学术专才,另一方面也强调培养民主政治需要的通才。在这种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时的大学本科课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科年限与课程缩减,分属各科;教育理念也呈现出更进一步的转变。“硕学闳才”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种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代表。它一方面以尊重和突出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的科学关注,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天然的学习知识的能量,形成良性的学生学习形态;另一方面",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中解脱出来,将扎实的基础知识经验与多元的"生本"教育方式方法相结合,拓展了语文教育空间和知识含量,从而取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最大化。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还承载着小学生初始的审美价值、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天然的训练功能,所以"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成为决定教育目标完成质量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生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素养与创新性教学实践相结合、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与良性的师生质疑碰撞相结合、丰富的教学方式与发散型思维点拨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56年4月"双百"方针作为新中国文化方针被正式提出。1957年初,毛泽东力主"放",并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赋予其新的政治功能。在随后的整风运动中,"双百"简称为"鸣放",得到进一步的提倡。整风转向反右后,"鸣放"虽在,"双百"方针却难再继。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看,"鸣放"不仅仅是"双百"的缩略语,其中包含着"双百"方针的发展轨迹和反右后名存实亡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