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俊 《西北人口》2005,(5):58-60
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对于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的还较少。本文论述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并试着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提出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和采用非正式形式解决失地农民养老和就业问题。通过非正式制度的手段的补充能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北京等11个省级行政区2020年同时将社会保险费从社保经办机构移交税务机构征收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采集自网络招聘平台的招聘广告信息和相应企业的雇主信息,通过RDD模糊断点回归实证检验了征管强度提升对企业社保待遇和工资待遇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一社保征管体制改革总体上显著改善了企业雇主的社保遵从行为,但征管强度提升后企业雇主也逐渐将增加的社保成本负担以降低工资的形式转嫁给员工,这种“转嫁效应”在小微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雇主主要通过减少低学历就业人员薪资的方式减轻社保支出负担,而较高学历就业人员则是社保待遇和工资待遇同步提升。这一结果表明,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和其他配套政策,进一步促进兼顾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稳就业和保就业成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任务。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企业的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与就业规模呈倒U形关系,但对就业结构具有优化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开展混入式融合的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变为U形,但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增加不仅会对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就业规模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还会对这类企业的就业结构产生更大的优化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更高的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比会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提高市场份额对就业规模产生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影响,还会通过增强数字技术应用和优化劳动力配置渠道优化就业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够有效实现稳就业目标。文章结论揭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对于拓展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稳定的积极作用,对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实现稳就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21年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对人力资本匹配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倾向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匹配程度较高时,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技能匹配程度比专业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强;(2)人力资本匹配程度可以通过提升高校毕业生自主性需求、胜任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等职业心理需求,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选择倾向;(3)由于专业类型、高校类型、技能类型的不同,人力资本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倾向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文章从心理机制层面拓展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为高校提升人力资本培养效率、推动毕业生就业选择与职业心理需求的契合、促进企业用工模式和用工效率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国的软件业发展迅猛,伴随这些企业的成长,在国内很多大中型软件企业的研发队伍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编制的员工。从外表看,这些派遣员工与企业正式员工一同上班,做相同或相似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他们的劳动关系却归属于该  相似文献   

6.
总结用工荒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企业和政府联手应对用工荒的对策。认为企业要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降低用工依赖、提高效率和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来化解用工高成本,变革企业管理减少员工流失。政府要通过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用工供给、推动农民工与市民在住房保障等方面平权、优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构建少取多予的财税扶持等措施,帮助企业应对用工荒,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数据,使用年龄、时期和队列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中老年人长期护理偏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老年人长期护理偏好主要形式是非正式护理,即主要依靠配偶和子女,对于其他亲属和正式护理的偏好较弱。长期护理偏好的年龄效应体现为对于配偶提供长期护理偏好呈现倒“U”型而对于子女提供长期护理偏好呈现正“U”型。从队列维度来看,1930年代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更偏好子女提供的长期护理,1940—1960年代的中年和低龄老年人更偏好配偶提供的长期护理。在时期维度上,由于孝道观念、社会政策等影响,中老年人对于配偶和子女的长期护理偏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对于亲属的长期护理偏好略有上升,而对于正式护理的偏好较为稳定。非正式长期护理偏好存在替代关系,60—79岁群体的老年人偏好配偶提供长期护理,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则偏好子女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男性比女性更偏好配偶提供长期护理,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偏好子女提供长期护理。在我国长期护理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了解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偏好,激励非正式护理,能够为我国更有效地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的高效配置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外生冲击,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劳动保护对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优化了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机制分析表明,尽管《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限制了企业用工灵活性,但有助于矫正企业工资负向扭曲、缩小工资水平与劳动边际产出价值之间的“剪刀差”,有利于减少企业超额雇员情况;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促使更多的劳动力流向劳动力配置不足的高生产率企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保护对企业劳动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劳动配置过度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文章拓展了《劳动合同法》经济效应的评估范畴,从劳动保护视角为优化企业要素配置、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鄂、川、赣三省34个村庄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村庄因素尤其是宗族对于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机构养老成为了部分农村居民的养老选择,但总体来看,多数农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低。村庄的宗族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非正式宗族网络的农村居民比没有宗族网络的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低,有正式宗族组织的农村居民入住意愿最低。宗族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越强,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越低。同时,家庭在村庄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处于非下层的农村居民比处于下层的农村居民入住意愿更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适龄职业女性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对女性求职艰难、 薪酬福利减少、 退出劳动力市场、 非正规就业增加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企业人工成本在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中起着显著中介作用.全面二孩政策对不同年龄、 不同学历、 不同企业性质、 不同收入、 不同城市的女性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年龄较轻、 学历较低的女性表现为求职艰难,年龄较长、 学历较高的女性表现为薪酬福利减少,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女性员工比国有企业女性员工、 高收入女性员工比低收入女性员工、 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比三线城市的女性员工受影响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就业结构角度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应,基于2003~2019年中国23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自贸区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自贸区设立对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显著增加了所在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并降低了制造业就业比重,由此促进了就业结构升级。机制分析表明,自贸区设立能够通过劳动力流动、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改变所在城市的就业结构。自贸区设立显著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降低非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重,但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同时,沿海城市设立自贸区能显著增加服务业就业比重并降低制造业就业比重,而内陆城市设立自贸区的就业效应不显著。空间效应分析表明,自贸区设立会显著减少邻近城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产生虹吸效应。文章结论对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区域就业的引导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子成 《中国人口科学》2015,(2):93-103,128
文章使用2012年广东省用工企业调查数据,在Fraction Logit模型的基础上,区分普工短缺和技工短缺,尝试从劳动力需求视角分析劳动力短缺的成因。结果显示,雇佣条件与劳动力短缺显著负相关,雇佣条件越好,企业劳动力短缺发生率越低;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力短缺程度存在差异。制造业面临的普工和技工短缺比服务业严重,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资本密集型企业面临更严重的普工短缺,但技工短缺程度相对较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高的企业普工和技工短缺问题更加突出。作者认为,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转移、实现流动人口的永久性迁移等多措并举,才能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一向强调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但对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的经验分析表明,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对再就业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而他们的专业技能更面临着在市场中“贬值”的危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的缘故。为此,应加快市场制度建设,大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加强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促进其人力资本更新,使人力资本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要目标,数字经济如何助力高质量就业实现?文章基于工资议价视角,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借助OLS和Ⅳ-2SLS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提高了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就业收入水平和权益保障水平,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二,机制检验发现,社会就业机会增加与信息搜寻成本降低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渠道;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存在个体异质性,对农村户籍、高受教育水平以及使用移动上网的劳动者群体更显著,但不会对依靠亲属、朋友或熟人介绍寻找工作以及无法上网的劳动者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用工形式也逐步向多样化、灵活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国有企业的各种社会化用工形式中,劳务派遣的比重和发展速度特别引人关注,对劳务派遣员工的有效管理也逐步成为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就业方式的转变,职工下岗失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就业与再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要搞好就业与再就业,关键要实现以下九个方面的转变。一、就业体制由安置消化型向市场竞争型转变传统的就业体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城镇劳动力以行政手段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调配,实现劳动者全面就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国家是劳动用工的主体,实际从微观到宏观的高度集中,企业只是国家领导下的生产单位,不但没有劳动用工自主权,而且还必须承担国家分配的安置就业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就业体制形成的制度背景出发,运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决定上的制度性特征以及内部人与外部人待遇差异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探讨国有企业就业效率低下进而对整个绩效影响的深层原因。文章认为,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就应重塑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顺  郭娟娟 《中国人口科学》2022,(1):73-84+127-128
文章使用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在界定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就业质量对城镇居民失业率的影响。就业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制度所建构,可以从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4个维度综合衡量,能够极大影响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与流动频率,进而影响区域宏观失业率。实证分析发现,提升就业质量能够有效减少区域摩擦性失业,还可以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需求,从而有助于降低城镇居民失业率,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分位数回归显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中等分位点有较强的降低作用,在低、高分位点作用相对较弱,其作用强度随分位值上升呈倒U形特征。同时,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就业质量的失业率效应有显著调节作用,在互联网发展较迟缓的地区,就业质量对失业率的作用更强。文章认为,深化经济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地区失业率,从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返乡中老年群体再次外出就业的相关因素中,养老保障尤其值得重视。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就业说明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收入相对不足,希望通过外出就业获得部分收入的补偿,这也表明存在中老年在农村人口因养老保障不足而被迫继续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章构建两期生命周期模型,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险参与情况影响其再次外出就业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返乡中老年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显著减少其再次外出就业;(2)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外出就业存在差异性影响,返乡农民工如果获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更明显的收入效应,减少他们的再次外出就业,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相对薄弱,还不足以改变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行为;(3)具有养老保险对农村中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外溢效应,养老保险降低再次外出就业,并通过增加他们的家庭劳务和隔代抚育的时间,增加其成年子女的外出就业和进城迁移。研究提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提高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福祉,减少城乡社会保障不平等,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整体发展具有作用,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也具有一定积...  相似文献   

20.
吴克明  孙琪娜 《西北人口》2012,33(1):37-40,45
蚁族现象的本质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就业的问题。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来看,"蚁族"现象的原因在于"蚁族"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就业质量等经济收益,和更多的教育收益、消费收益、心理收益和健康收益等非经济收益,从而主动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结果。减少"蚁族"现象的思路在于提高大学毕业生收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重视发展中小城镇、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镇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