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新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本文试图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泛起的国际国内背景、特点、实质和危害,让人们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民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主义的历史哲学,第一次以体系化的形式而出现.在确立理性原则的同时,也把目的性理论引入了历史的规律.同时,把历史看成是由精神引导出的具有规律的事件.在德国古典主义的历史观中,人类的生活不是取决于盲目的机遇,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按照理念的蓝图不断前进的.历史的进步被一种理性的狡计所操控,但个体的热情和意志也作用了历史的进程.精神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使得历史步入更高的阶段,但精神只有使自身成为客体,也才能使历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杨永庚 《唐都学刊》2012,28(4):33-37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现象,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现象的描述和消解是针对传统虚无主义的,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表现更多和更强烈的是当代虚无主义,中国民众业已患有轻度的"虚无主义病症",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所揭示的发展道路、所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所塑造的理想、信念,对于中国民众克服虚无主义意义重大,能促使中国民众尽快找到自己的精神方位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建构理论体系逻辑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后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因此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往往是对立的。唯物史观具有科学性,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总体上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结合时代条件分析和批判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失误和局限的同时,认为其对唯物史观的启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重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变革实质是文化变革;彰显个体,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科技时代重视人的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真内涵在于“通达现实世界”,与此相应,通往现实世界的历程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路径,具体表现为:从“理想主义”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是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基本前提;从探寻“理性现实”到研究“感性现实”是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重要转向;从“异化劳动”到“对象性活动”切入现实意味着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深入发展。在揭示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过程中,现实世界从初次显露到完整呈现。这代表通往现实世界的彻底实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由此真正出场。  相似文献   

7.
雷蒙·阿隆的历史哲学批判是一种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双层面的构建,他试图通过一种历史学的方法论的重构——说明和理解之间的循环,借由一种或然决定论来重新确立历史客观性的界限;同时,为避免落入相对主义的窠臼,其批判最终保留了康德意义上的“真理”的概念作为调节历史客观性建立的基础.他的历史哲学批判,一方面旨在限定历史知识有效性的边界,可被视为一种试图调和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初步尝试;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其政治理论——一种“合理性的”政治观的引论,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春玲 《创新》2014,(4):107-1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的工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发展较早,具有极力否定和贬低中国革命且迷惑性较大、政治倾向性较强等特点。大学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主要对象,无论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大学生都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大学生要形成教育合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消费力理论。这一理论的历史生成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对资本主义工人贫困的现象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制度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批判、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科学构想。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主要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消费力低下的社会制度根源以及未来社会劳动者消费力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旨在通过揭示劳动者消费力的发展规律,进而揭示人的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探明推进人的发展的根本方法及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刘宗碧 《创新》2018,(3):38-48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任何哲学研究,在根本上都要回到世界观的把握上来.历来,哲学研究是承认有不同世界观的,但是这种"承认"所包含的逻辑,一般只是在"本体论"上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立场选择并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没有披露哲学历史形式的复杂性以及促进问题探讨向纵深层面的把握.关于哲学史,如果没有世界观的历史形式的梳理,那么哲学就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化结构解析.基于世界观历史形式的观察,哲学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的世界观,近代对"自然哲学"的批判和哲学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变革和"生活世界"的新世界观重建.这三种形式的基本构筑和变革,使哲学的发展相应地呈现为三个基本的阶段和论域.  相似文献   

12.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8):81-8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具有理论新表现,传播形式多样化、大学生历史知识薄弱以及社会思潮教育不足是造成这一思潮得以传播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妨害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并助推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政府层面应重在铲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土壤,高校层面应重在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应当重在自我学习中提升自身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免疫力,通过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的协同努力,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在古希腊最初主要指一种谈话艺术,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技术.康德认为辩证法是理性误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的幻象.通过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探索,黑格尔集传统哲学之大成第一次把辩证法提升为哲学的自觉原则和绝对的方法.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过渡到现实的具体的人,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6.
在布达佩斯学派看来,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性就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历史哲学范式。这种历史哲学范式将时间理解为线性的,它以未来为导向因而取消了现在,具有乌托邦、末世论、救赎的内涵。布达佩斯学派对历史哲学范式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包含了现代性批判的若干重要主题。
Abstract:
According to Budapest School,modernity in a sense represents a paradigm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grand narrative.The paradigm understands history as a line,emphasizes the future thus ignores the present,and has the sense of utopia,of last judgment,and of redemption.Budapest school’s critique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lso that of modernity,relating to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critique of modernity.  相似文献   

17.
李璀 《学术交流》2012,(2):6-10
面对20世纪初科学理性发展带来的危机以及在客体化世界中价值等级次序颠倒的状况,抗击由此所导致的无根基的虚无主义成为重大课题。虚无主义是人类难以摆脱的精神困境,对它的克服方式激发了晦暗不明的难题,因此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别尔嘉耶夫通过非理性的方式直接参与主体的内在生存,通过对理性藩篱的突破实现对虚无主义的抗击。他抗击的弊端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虚无主义正是消解和绝对否认理性、积极贯彻非理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他用非理性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对虚无主义的抗击,因为彻底的非理性主义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表达和实现对非理性理解的。对虚无主义的抗击只能来自理性的自觉,理性自觉可以使人抵挡虚无主义的侵袭,最终摆脱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8.
隽鸿飞 《学术交流》2005,4(7):14-20
对历史动力问题的传统理解,已经越来越不能解释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理解所依据的"经典表述"并未揭示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全部内涵.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方式出发,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做了全面的阐释,从而形成历史演进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和两种生产理论.对历史动力的这三种不同的理解是统一的,只是由于三者言说的语境和探讨问题的层面不同,才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是在哪一种阐释中,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立论的核心.正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理解的一个内在的逻辑结论就是,在未来社会中,现实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一 对领导活动的哲学关注自古有之,如柏拉图就是西方最早明确认识到哲学与领导以及领导者关联性的第一人.但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领导哲学的正式提出却是以加拿大学者霍金森的<领导哲学>(1983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客观必然性.首先是现代知识谱系分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在领导学的学科领域内难以用科学手段加以解决的诸如领导者的本质、领导伦理等问题陆续浮现.为了对领导有更透彻和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