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共同编选、评点的诗歌选本《诗归》,通过推尊初唐张说、张九龄、陈子昂和盛唐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储光羲、韦应物等属于陶渊明一派的五言古诗,以及李白、杜甫的五古长篇,回应复古派李攀龙的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阐释汉魏五言古诗和唐代五言古诗的诗学内涵、了解它们在明代诗坛的接受情况,而且对全面认识杜甫、陶渊明等重要诗人的诗学价值、确立其诗史地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在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云间派、西泠派均在诗学主张上皈依明代七子派,推尊汉魏盛唐之诗。其流派选本《云间棠溪诗选》和《西陵十子诗选》在诗学倾向上一方面秉承前后七子之衣钵,一方面也对七子派的诗学传统加以修正,开启了清初宗唐派诗选本的序幕。此外,尚有吴伟业编选的娄东派诗选本《太仓十子诗选》、魏耕所辑全国性诗选本《今诗粹》等,其诗学倾向上也是对明代七子诗学的批判性继承。由此我们认为,从诗歌选本角度审视明清之际诗坛对明代七子诗学的接受情况,也是一种省察清初诗学风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钟、谭《诗归》的得失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派的中坚,钟惺、谭元春(以下简称钟、谭)所编选的《诗归》一书,分为两集,隋以前诗,以《古诗归》十五卷为一集,共选诗约七百六十九首(除去焦氏易林,铭文、谣谚之外)。以《唐诗归》三十六卷为一集,共选诗约二千二百三十三首,选作者约三百家。入选之诗多数皆经圈点,或眉批,或夹批,或总批,或首、尾批。由此可知,《诗归》五十一卷在当时是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评选见长的诗歌选集。从编选  相似文献   

4.
岳进 《殷都学刊》2009,30(3):68-73
<诗归>是一部代表钟惺和谭元春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古诗归>选录陶渊明诗作数量最多,且评价极高.本文通过<诗归>对陶诗的选录与评点,以复古派对陶渊明的评价为背景,研讨钟、谭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诗归>是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评选的一部古诗选本.该选本大量选入古逸诗、<易林>、郊庙乐府等隐语式诗歌,不仅在表达方式上与佛禅话语相同,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古诗归>也体现出竟陵派对"精神"本体的追求与禅宗自悟体道的内向超越之路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陈勇 《船山学刊》2011,(4):40-43
明代诗歌选学十分繁荣,《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三部选本先后在诗坛占居主流地位。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上述三部诗歌选本是他关注的重点,对其最终的审美价值茄诸每、理想,王夫之均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认为,《唐诗品汇》追求“盛唐气象”,不意趋于“傭贱”;《古今诗删》追求“汉魏风骨”,难免走向“粗豪”;《诗归》以“孤怀孤诣”追寻古人真诗之精神,最终却沦入“猥亵暧昧”。  相似文献   

7.
诗歌选本是诗歌思潮的载体之一。《瀛奎律髓》等诗歌选本是宋元诗学发展过程中在诗歌选本领域所收获的重要成果。它们在宋、元宏阔的诗学背景下应运而生,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批评实践互相促进,生成独特的宋元之际诗坛风貌。《瀛奎律髓》等诗歌选本在宗宋、宗唐以至唐宋双宗的诗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唐、宋诗接受历程中价值独具。  相似文献   

8.
对古代诗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评估,应回到历史的原生状态中,从当时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发展的层次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被后世认为诗学价值极高的楚辞便发现:楚辞不是当时诗学观念上的“诗”,它的本质是巫歌和韵文辞赋;屈原没有文学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楚辞并非《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不是《诗经》后续诗。楚辞“当时还没有产生如《诗经》那样广泛的影响”,在当时的诗学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96-100
诗歌选本是诗歌思潮的载体之一。《唐诗鼓吹》、《瀛奎律髓》、《唐音》是宋金元诗学发展过程中在诗歌选本领域所收获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它们在宋金元宏阔的诗学背景下应运而生,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批评实践互相促进,生成独特的诗坛风貌。三大选本在宗宋、宗唐乃至唐宋双宗的诗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唐、宋诗接受历程中价值独具。  相似文献   

10.
移晚明诗学之风气的竞陵派选本《唐诗归》对李白诗作出了“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的重新解读:对其雄快风格加以辨证品评,独取其“雄”、“厚’’兼备之作;从调“厚”、情“深”、境“幽”、法“严”等方面阐释其静远幽微之境;反映了李白诗在晚明“复古”与“性灵’’两大诗学潮流之论争及汇融中,继续经典化的特殊表现;促成了李白诗的丰富内涵、风格及体裁在清代的全面接受,对深入认识明清之际唐诗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35中,论述魏晋至明代的歌选本、诗论和诗歌批评著作,以“大中至正之门户”〔1〕,“未敢以私智立异说”〔2〕的客观求实精神,对历代诗歌选本和诗论做了较为全面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初步看来,他对历代诗歌选本、诗论的研究,在坚持正统儒家价值取向和复古论立场的同时,吸收了明代审美主义的创作和理论经验,推进了儒家诗学审美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与屈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自觉地“作诗言志”的两位文学家。荀子通过作《佹诗》将已成为文献的《诗》还原为文体的诗,并界定诗人所言之“志”应在“圣人之道”的范畴,这对汉代诗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屈原是新体诗的创造者,他在《离骚》、《九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诗学观念,归纳有三:一是“发愤以抒情”,“抚情效志”,确认诗是表达个人情志的文体;二是“露才扬己”,突出抒情诗歌的个性化表现;三是“怀质抱情”,“内美”与“脩能”并重,以“情”为文采与美的表现。屈原这些诗学观念,奠定了中国抒情文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4.
弘嘉时期是《文选》在明代流传的一大转关。《文选》诗作为汉魏古诗的审美范例,反映了我国中古诗歌的演进,而以中州文人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派恰好以汉魏古诗为宗,便赋予了《文选》诗辨析源流、指导创作等诗学功能,明代"文选学"的文学性也由此凸显。总之,"文选学"、中州传统文化、中州诗学三者阐释共通,加之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学领袖的激励,弘嘉时期的中州诗坛出现繁盛局面,所阐发的诗学理念既推动了汉魏复古诗学的阐释,又在一定程度上以正统诗学维稳明代诗学。  相似文献   

15.
晚明嘉定著名文人李流芳论诗以情性为本位,重视诗歌艺术形式的功能价值,这两方面共同构成其主情论诗学思想的主体.基于此,他还提出了"各成其一家"、"画会之诗总不似"等诗学见解.在与公安派、竟陵派人物交游的背景下,李流芳论诗既与公安、竞陵相类,又通过客观意义上的对明代诗学资源的批判性继承纠补了二派诗学的缺失,由此显示出不激不偏而又特立鲜明的诗学立场及人格范型,这便是李流芳诗学思想的文学批评史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的诗学观点经元到明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清初诗坛如何反驳严羽的“以盛唐为师”、“以禅喻诗”的观点。作者认为,清代诗坛对严羽诗学的抨击、反拨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中肯、恰当。  相似文献   

17.
关于“论争”近来,诗坛引发的所谓‘氓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两种不同立场、观点的诗学论争愈演愈烈,并在诗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使持有不同观点的诗人和批评家能够坦诚相见,以此加强诗歌界的团结,促进诗歌创作的发展与繁荣,《诗探索》编辑部与《中国新诗年鉴》编委会于1999年11月12日至14日联合主办了’99中国龙脉诗会。这是继1998和1999两个春季诗会之后在北京召开的又一次诗坛盛会,40余位重要诗人、诗歌评论家就当前诗学论争及相关的创作、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与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立场、观点的论争与对话,是…  相似文献   

18.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用大量例证说明"后世论明诗,每以公安、竟陵与前后七子鼎立骖靳,秉浏览明清之交诗家,则竟陵派与七子体两大争雄,公安无足比数",并举出三四十条证据,而后断定说:"七子,钟、谭两派中分诗坛,对垒树帜,当时作者如不归杨则归墨然,公安家言尚不足拟于郑之小国处两大间,直曹郐之陋不成邦而已".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俗目骇所未见","王、李云雾一扫",造成极大声势的公安派,热潮一过,骤然衰落,消声匿迹?三袁外,其余人多不记其名字,连继承公安理论的钱谦益在明诗选集《列朝诗集》中也只将雷思沛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爱和 《东岳论丛》2005,26(2):72-74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 ,诗中有人”为总纲 ,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 ,所历之境 ,所遭之时势入诗 ,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 2 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 ,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 ,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