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渔业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负外部性问题,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渔民之间或渔民与其他利益团体之间产生冲突和纠纷等。本文将渔业资源利用中的负外部性分为渔民间的交互负外部性、生态负外部性、水域利用活动交互负外部性和代际负外部性四类;认为产生这些负外部性的原因有:资源的共享性和稀缺性、缺少合约或合约难以被执行、捕捞技术缺陷、渔业管理缺失或不足;建议通过损害补偿、资源利用量限制与养护、资源利用权分配、渔民自组织管理、管制捕捞作业等方式,对渔业资源利用中的外部性问题进行矫正和管控。  相似文献   

2.
田文波 《探求》2022,(6):104-110
本文概括了当前我国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数字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指出了当前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在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三方面存在不足,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路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数字政府全局谋划,以市域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角度出发,聚焦城市治理大格局,通过加强顶层谋划、推进制度完善、完善应用支持、提升应用大众化、加大资源保障五方面着手,回应基层关切,让数字赋能基层治理见实效,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化品质化,以此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胡雯  芮国强 《学术交流》2023,(11):155-170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嵌入乡村场域并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然产物,各类村级组织理应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但现实中,由权威弱化、功能异化、地位虚化带来的村级组织能力缺失严重掣肘了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资源对村级组织数字治理实践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其中国家资源以支持性赋能方式形塑村级组织政治统合能力,市场资源以发展性赋能方式强化村级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乡村资源以自主性赋能方式聚合村级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因此,要吸纳政策、精英、制度等国家资源来增进村级组织数字治理能力,引入资本、技术、人才等市场资源来对村级组织进行有效数字化赋能,整合利益、文化、价值等乡村资源来激发村级组织内源性数字能力,共同生成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长效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时代,治理效能是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基础的。数字赋能既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又是保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之需。浙江省德清县的代表性数字治理实践显示了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机制。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主要在于从行政生态现实出发,把握“被执行的技术”的理论关键,注重技术与制度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技术赋能与制度赋能的共轭驱动框架,有效地实现技术的嵌入性入场和制度的适应性护场,最终调和数字技术所隐藏的自在属性与行政体制的规制属性,从而稳定、高效地实现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数字赋能主要在于从技术和制度两重维度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构建起基层数字治理的生态体系,尤其注重适应性和在地性的塑造,推动行政体制与数字技术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肖荣辉 《学术交流》2023,(6):162-17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它包括信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信用创新政府监管机制、信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维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新发展阶段推动信用赋能社会治理创新要把握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现实需要,通过打造信用数智底座、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强化区域信用协同、完善信用豁免机制等创新举措来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动政务服务升级、打造多元共治格局、强化主体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转型时期,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负外部性和体制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本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就业不充分、保障不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体制结构,消除负外部性,矫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转型时期反农村贫困的体制框架为:完善市场体制,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就业体制,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需求。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时代乡村治理要素呈现新的变化和特征。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数字中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伴随数字技术和数字理念持续深化,乡村治理主体、客体、过程等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乡村治理现代化迎来光明前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和理念,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亦存在一定的困境:传统既定思维与现代治理理念存在张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二元差距加大数字鸿沟、数字利维坦潜含技术异化风险等。为此,必须从培育数字型现代治理人才、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多方协作共治模式、推动数字建设回归服务本位等方面,清除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掣肘因素,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政府干预经济的负外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贤 《探求》2005,(1):43-45
政府作为市场外在的控制力量,干预经济同样可能产生负外部效应,政府干预经济的非客观性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信息不完全性必然形成负外部性。消除政府干预外部性的关键仍在界定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中国在加紧开展有效社会治理的同时,也亟须增进对国外社会治理经验教训的学习和借鉴。公民社会和地方自治是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课题,日本"公民社会"因为地方自治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受到关注,日本地方自治面临的挑战又需要与"公民社会"携手应对。本文阐述了日本社会治理的"公民社会"和地方自治的内涵认识,分析其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治理的意义略陈管见,认为成就有效社会治理需要调动民间社会积极性,需要法律保障,需要执政党、政府正确支持引导。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的主题是要处理社会性和公共性之间张力,体现为治理的实践就是要从空间上的附近着手去应对社会性不足和公共性的匮乏。从历史上看,为建构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国家权力通过政党下乡、科层制嵌入和技术赋能等途径不断深入基层社会,使国家权力不断靠近人民、成为人民附近的存在。其后果一方面是国家权力的下沉带来了多种权威类型出现在人民的附近,并且这些权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与冲突,另一方面权威之间的张力也激发了以传统社会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权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影响。通过打造附近的社会连结,既让国家成为塑造社会公共性的主导力量,也让人民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性,最终实现国家与人民之间沟通方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王芬 《探求》2022,(6):67-76
积极构建网格智慧工作体系,以形成反应便捷、协同高效、服务精准的“微治理”单元,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防线。近年来数字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技术化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汇集在一起,以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服务融合为基层赋能的网格化运作逻辑,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基于广州“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智慧网格治理建设实践可看出,打造智慧网格需进一步从理念更新、信息整合、流程优化、平台开放、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探索完善路径,以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智慧化转型,为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夯实根基。  相似文献   

12.
孙跃 《学术交流》2023,(7):73-87
类案智能裁判人机协同的系统架构由设定与输入、处理与输出、学习与改进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具有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办案效率以及维护数据安全等功能。现实中,类案智能裁判人机协同在法律方法、科技赋能以及体制机制等层面均面临诸多障碍。为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法律与科技互动的双重向度树立数字正义理念与价值观;在法律方法层面需要构建基于要件事实与“类比—归纳—演绎”逻辑框架的类案裁判思维规则并明确人类判断的保留事项;在科技赋能层面需要建立统一权威、开放高效的案例数据库,融合CBR和混合算法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建立面向类案智能裁判的数据合规,特别是算法解释与备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应用则是加强和创新乡村多元共治的必然要求。综合数字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构建“数据赋能-多元共治”的分析框架,提出大数据应用能够驱动乡村多元共治从各自为战转向流程再造、从分散治理转向协同治理、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数据,具有高效化、协同化以及精准化的鲜明导向。目前,从大数据应用驱动乡村多元共治过程的“前-中-后”来看,其保障支撑需要强化、统筹协调需要深化、监管规制需要细化。有必要进一步夯实乡村多元共治大数据基础保障的“支点”,打通乡村多元共治大数据集成平台的“堵点”,聚焦乡村多元共治大数据安全监管的“难点”,从而通过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生成方式与受益范畴两个维度选择内生式与外生式、公益性与互益性两对社区社会组织属性,对其进行了中观维度的地方政府培育模式案例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模式包括枢纽赋能模式、自主引导模式、专业依赖模式、整体营造模式。不同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社区发展情境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政策,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互助组织、精英社工机构综合采取赋能、引导、依赖、营造等培育策略激发社区内生动力。要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及治理效能的发挥,应当重新梳理现有培育类型和培育方向,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上创新街道级购买规定,引导社区社会资本生成以巩固培育效能。  相似文献   

15.
王杰 《学术交流》2023,(4):27-42
乡村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遵循顶层设计的实现逻辑。在顶层设计牵引驱动下,作为实践导向的乡村治理目标不断调适跃迁,从农业现代化迈向三农现代化,指向实现乡村全面现代化,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行动载体的乡村治理主体持续协同增能,从政社分开迈向协同共治,逐渐形成乡村治理合力,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增强了内生动力;作为作用对象的乡村治理客体逐步变化调整,从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迈向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解决乡村社会各类问题,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锚定了攻坚任务;作为转化工具的乡村治理方式渐近优化改进,从探索自治迈向多治融合,从而更好回应治理实践需要,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湄公河资源开发包括水电、航运、矿产、渔业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各流域国单方面开发势必加剧开发的负外部性,使这个流域国的共有资源沦为公共劣品。国际水法理论为化解流域国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协调彼此利益,进而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大湄公河提供了谈判协商的基础。本文认为,各流域国应寻求利益共享和利益共赢机制,达成有约束力的"一揽子"开发治理的框架协议,形成开发治理的内驱动力。积极推动大湄公河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不仅有益于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也是中国睦邻外交内容的丰富与手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算法技术促使职场监视进行了5.0升级,由此造成的侵权风险以"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为技术路径嵌入算法雇佣决策,凸显劳动者个人数据保护对规制算法技术侵权风险的意义.反观我国劳动者个人数据保护方式,无论是"用人单位的数据治理义务"还是"劳动者的个人数据赋权"在职场监视5.0下均面临诸多困境.基于此,应以数字人权、场景理念、预防原则、比例原则、人对机器的控制以及社会对话等六大基本理念为指引修正"用人单位的数据治理义务"与"劳动者的个人数据赋权",有效保护劳动者的个人数据.  相似文献   

18.
李舟  易华勇 《阅江学刊》2023,(4):67-74+171-172
拥有跨模态深度学习能力的ChatGPT具备了全方位介入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超级能力,从文本生成与话语传播双重维度重构了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本格局。主要表现为ChatGPT以惊人的算力、算法、算策以及聚合语料知识等功能叠加重置了意识形态文本生成的基础场景,打破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传统模式,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底层逻辑。由此滋生不可忽视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风险:物化现象对公意诉求的侵占、政治背景与技术规律的关联、伦理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失位不断稀释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加剧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思潮传播、威胁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需由被动适应ChatGPT强势介入转向主动识别智控技术,积极解码ChatGPT介入逻辑的底层算法技术,以价值理性为引导推动完善公共向善技术体系建设,建立ChatGPT推广应用与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同向发展机制,进而实现化“智能”为“治理”的良性进阶。  相似文献   

19.
一、正反馈机制1正反馈机制———自然资源产业与环保产业由于经济活动负外部性的存在,经济子系统(相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巨系统而言)和传统产业部门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自然资源为代表的要素存在和自然环境为代表的生态功能性存在———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20.
《青岛画报》2022,(3):66-69
科技赋能,创新金融租赁公司数字化租赁应用场景 活动伊始,现场嘉宾共同见证了青银金租"数租通"数字化租赁应用场景的发布仪式. 据悉,该业务是青银金租联合母行青岛银行,在杭州甘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支持下共同推出,目前该应用场景初期建设面向大学生群体,以高校智能共享设备为切入点,以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