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公元前3世纪或从更早的时期,东亚大陆居民数次从朝鲜半岛集体移居日本列岛。关于这些移民的民族成份,目前,日本、韩国学界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他们属于朝鲜系民族。然而,经过仔细考证可以认为,4世纪末至5世纪初在日本出现的社会群体“汉人”,其主体部分是两汉魏晋时期移居朝鲜半岛的中国人的后裔。“汉人”对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和文明进程的飞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16世纪末,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倭乱",此次战争殃及中、朝、日三国。在战乱中众多的朝鲜人被俘至日,大量的朝鲜本图书遭劫掠,使朝鲜的朱子学在日本广泛深入地传播,它对日本朱子学以及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要受周边大国的重要影响。19世纪下半叶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的沙俄开始了与朝鲜半岛为邻的历史,从沙俄与中国、日本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和影响力到冷战时期苏联与朝鲜的结盟和对韩国的敌视,再到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两个朝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与平衡发展,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各自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起起伏伏,错综复杂。现在的俄罗斯在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时,在朝鲜半岛事务中也越来越起到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品端 《文史哲》2001,(2):121-123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朱子学与 2 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1 0月 1 2日至 1 4日在武夷山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 1 8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朱子学与 2 1世纪”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现将讨论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朱熹思想历史评价问题朱熹是中国哲学史上“致广大、尽精…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7,(2)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韩国境内相继出土了新罗、百济时期记有"椋"字的木简。从木简内容看,"椋"是与粮食、物品储存有关的仓库系统,有仲椋、下椋之分。"椋"有专门的"椋司"来管理;从带有""字的瓦片来看,"椋"是有瓦的地上建筑。"椋"在中国现存的传世文献中,未见有仓库之义,而它从木京声,从词源、词义上与表仓廩之意的"京"同源;从建筑形制看,"京"底部当有立柱或高台,为地面建筑物,这与椋的建筑形制相合。在4世纪末逃亡到朝鲜半岛的中原汉人的壁画墓中,出现了储存食物的"京屋";在5世纪初的高句丽壁画墓中出现了表仓库之意的"椋"。"椋"这样的涵义及建筑形制经由百济流传至日本列岛。传世文献和简牍材料均反映出古代朝鲜半岛的仓库制度与中国的仓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汉四郡以来中国简牍文化向朝鲜半岛辐射,百济和孙吴、南朝各代政权的友好交流密切相关。韩国木简在东亚简牍文化的传播中,起着连接中国、日本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已经过去,韩国和朝鲜的当代文学各自走过半个多世纪之际,总结比较五十多年来韩国和朝鲜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加深认识韩国和朝鲜当代文学以及充分理解20世纪世界文学都是必要的。现从韩国和朝鲜当代文学的比较着手,从文学观、创作主题、创作方法及人物形象的不同三个方面,梳理出朝鲜半岛当代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7.
王曰美  章治 《东岳论丛》2023,(6):142-148
儒学源于中国,泽被全球,而韩国是儒学最先传入的域外国家。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其本土的文化习俗相融相生,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的韩国儒学。定儒教为国教的朝鲜王朝排佛崇儒,以朱子学作为立国准则,以儒治国,儒教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由此,儒学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期,至统一的新罗王朝,再至高丽王朝,最终在朝鲜王朝完成了其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儒学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大明、朝鲜宗藩关系的确立;其二,朝鲜性理学的形成;其三,朝鲜书院及汉语教育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伊斯兰教与朝鲜半岛的最初接触也与中国唐朝政府与阿拉伯一波斯国家间频繁的经贸往来有关。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派遣到韩国的土耳其军团对伊斯兰教在韩国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伊斯兰教在韩国的存在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汉唐时期达到了高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条主要的文化线路,即北方经辽西辽东到朝鲜半岛的陆路、从山东半岛出海的海路以及南方从长江口出海的海路。这三条主要文化线路的畅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论语》及其注释书大约在三国时代流传至韩国。到了朝鲜朝,高丽末的朱子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已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论语》及其它儒家经典的推广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论语》成为学者的必读书,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在这样的潮流中,《论语》及其注释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这一发展,在韩国教育、政治、文学、经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钱穆曾对16~18世纪朝鲜王朝时期的朱子学发展有过专门的研究,其以李滉、李珥、宋时烈、韩元震这四位学者为中心,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钱穆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朝鲜王朝学术思想的发展流变,另一方面,亦可加深对钱穆朱子学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相似文献   

13.
韩国尹在硕教授的《韩国出土木简的形制及其内容》一文,对朝鲜半岛出土的木简的形制、书体、内容及用途做了介绍,并把其同日本和中国的木简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史研究,而且对研究形成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中国、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朝鲜半岛哲学研究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经历了朝鲜——韩国——朝鲜半岛这样一个过程,从主要研究朝鲜半岛主体哲学思想发展到对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等应用哲学的研究从最初单一的文献资料研究发展到多内容、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方法体系。我国的朝鲜半岛哲学研究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表现出独特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比较性特征,为双方哲学文化、学术思想的互动交流和共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子学于13世纪东传日本,掀起日本学界对中国儒家经典的批判解读热潮,并在江户时代达到极盛。古学派的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作为反朱子学的先锋,是儒学日本化的重要推手。本文立足东亚儒学视角,从日本朱子学入手,进入江户时期古学派的仁礼观学术系统,并分析其对孔孟思想的背离和反转。古学派以回溯古典为研究手段,主张回到孔子时代乃至六经时代的语言脉络,然因过于强调礼仪对于社会的教化作用,乃至于以此为德、以此为道,礼的精神性超越义涵完全丧失。在工夫论亦指向遵从礼制,实与孔子"为仁由己"、孟子"仁内义内"的道德内求路线于本质上相异。  相似文献   

16.
覃敏健 《江淮论坛》2009,(5):68-73,154
“预算国家”构建是现代国家构建之核心议题,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现代国家成长理路,集中体现了现代国家理财重心以及治理重心的转移:从以收入领域为中心转移到以支出领域为中心。这一转型不仅从根本上重构了国家财政的收支管理,而且从整体上重塑了现代国家的治理模式,标志着现代国家政府职能的变化和施政理念的发展,而“政府再造”则是这一转型之逻辑起点与现实旨归。  相似文献   

17.
早在镰仓时期,伴随着日本临济禅宗的确立,在禅儒一致的构造下,朱子学的相关典籍就以禅僧为载体传入日本。就朱子学这一学问体系的承载而言,由于专门承载朱子学的日本儒者阶层的长久性缺失,导致中世日本的朱子学实际上不得不依托禅儒一致的构造而得以被动地存在着。但是,正因为禅儒一致构造的存在,造就了以禅僧面目出现的儒学问僧,其对朱子学的钻研,为江户时代日本朱子学的兴盛提供了学术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耽罗略考     
:耽罗是朝鲜半岛南部海域之济州岛的古称。本文论述它从朝鲜半岛的一个海外属国到今天韩国的一个“道”的发展历程。同时着重阐明因其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在元明两代中韩关系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导言中韩两国的文学往来渊源已久。新罗时期,中国文学便已传入朝鲜半岛。高丽和朝鲜时代,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韩国的古典文学逐渐发展、成熟和繁荣。进入十九世纪后,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朝鲜半岛开始接受美国及欧洲文学的  相似文献   

20.
至晚在公元前2世纪初,已经有能够讲授儒家经典的中国学者进入朝鲜半岛北部,这是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之始.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也不会晚于公元5世纪.最早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儒学可能与谶纬卜筮关系密切.朝鲜半岛的儒学一直受"北学"影响较深.儒学虽然较早地进入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古族风俗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明显,其真正成为朝鲜半岛内政权的治国思想是在统一新罗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