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认为,当前"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互相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民族概念的提出及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民族、族群等的概念界定,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探讨了民族问题的概念和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几个特性,并提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族"的特征及形成的一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族”是中外民族理论最为关注的民族类型。依存于近、现代社会制度是现代民族的首要特征,因而“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是它的基本形态。此外,鲜明的自觉性、政治性和可塑性也是这类民族的特点。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获得现代属性的途径,既因所处国度的社会性质不同而不同,也因各自发展状况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或弱势民族完成了向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过渡,我们才能说这个国家完成了民族的现代性演变;只有当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或弱势民族都完成了向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转变,我们才可以说人类社会完成了民族过程上的现代性改造。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族群"、"民族"等术语在中英语境中使用的规定性问题.有关术语的使用,在不同的场合规定性有所不同.所以,对它们的理解和对译不仅应考虑到术语发展的历史和学术脉络,而且还应看到是谁在使用和操作它们.因为,在学术场合和在公众话语里,它们的规定性差别很大.虽然许多人类族体认同的核心内容都是某种"原生"的叙述,它只能说明人类需要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来加强群体内聚力,而与族体的恒久性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社会分化的研究领域内,迄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取向:对各民族之间分层现象的研究和对某一民族内部社会分化情况的研究.鉴于社会分层是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进一步讨论,以探讨我国存在的究竟是"民族分层"现象还是"民族内部分层"现象.目前,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各民族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就是"民族分层"具体表现,但是,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并不存在一些学者所说的"民族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认为,“主体民族”的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群体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文章阐述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现实需求、事实依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清代的民族认同过程中,作为主政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清帝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对相互矛盾的二元心态--自卑与自大.清帝的这种二元心态反映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认同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传统民族观中有利于其统治的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传统民族观中的一些民族歧视成分,努力争取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在近代中文文献中 ,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出现在 19世纪 30年代。日文中的“民族”一词见诸 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西方著述之中 ,系受汉学影响的结果。但是 ,“民族”一词在日译西方著作中明确对应了volk、ethnos和nation等词语 ,这些著作对nation等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民族”一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中 -日 -欧外来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民族干部素质与民族地区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对促进民族地区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谋求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根本利益中的核心作用.并据此提出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郝瑞 《民族研究》2002,(6):36-40
李绍明教授曾在《民族研究》 2 0 0 2年第 2期上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一文 ,对于笔者历年来在一些论文中所表达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并援引了笔者和他都做过研究的彝族来作为例子。本文对李绍明文章做了回应 ,认为他的有些论点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则涉及对族体理论的不同观点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考察民族地区的发展,"交易"不畅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以科学的战略发展观,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分析、研究民族地区产生"交易"不畅的原因,因地制宜制定民族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东北和北方民族或部族中,对其首领通常有"莫贺弗"(bagaput)之称.同一称呼,出现在不同的民族部落中,汉文史籍的译音不完全一致,其内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20日,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谭徽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上访"信.信是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村民联名寄出的,之所以说这是一封特殊的"上访"信,是因为石桥坪村村民"上访"既不是要解决矛盾纠纷,也不是要解决具体困难,而是村里人想跟省民宗委主任说说心理话.  相似文献   

18.
中文语境里的“民族”与“族群”存在概念混淆,应用错乱现象。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其一,它们在由外文翻译成中文时,因译者阅历的不同和理解程度的差异而导致译文混乱或内涵失真;其二,它们的意涵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流变和泛化,使人无所适从;其三,它们在指称文化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中国少数民族时,令人难以抉择。  相似文献   

19.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社会发展总问题"涵义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和重要原则.我国部分学者对社会发展总问题的涵义解释为社会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总和,笔者认为应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中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问题、中心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