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柏格森等人从哲学上将传统“物理时间”与人的“心理时间”区分开、强调心理时间的“绵延”性和自由性后,现代艺术家以文艺作品对“时间与存在”的关系作了多种探索。普鲁斯特秉承并发展了柏格森学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审美时间观:在心理世界中,现代艺术家可凭借诗性回忆摆脱单向时间的必然性,将过去与现在融合互渗,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使现代性的个人存在克服瞬间性和碎片感,获得本质性和永恒感。 相似文献
2.
卡尔纳普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一贯坚持和实践逻辑经验主义统一科学和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目标,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探讨和澄清哲学问题.<世界的逻辑构造>正是他以系统的形式论述其早期科学哲学思想的初步尝试.他用理性的重构来建立构造系统,并描述其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丁玲在《杜晚香》中传达的是对革命理想人格和自我精神终点的一种预设——一种更高的自我,但杜晚香并非完全现实中丁玲的反映,相对于杜晚香的平静,丁玲的世界仍是不安的,她内在的意志仍一如既往的强劲。如果说早期丁玲的创作表达了个人主义式的欲望,那么随着转型后与社会的联结,她心理化的欲望就转换为了身体的行动,革命使她的主体得到了有力的锻造。然而,从其后半生的文学创作来看,实践的意义并没有在其文学创作中发挥出来,创作主体处在凝固而非流动的状态,《杜晚香》就是这样一个主体静止的文本。尽管丁玲将“情感”看作是文学创作的法宝,但她深入生活获得的情感主要是人伦层面的,将这一感性的情感与革命的理性对接、融合对她而言却存在着困难。 相似文献
4.
虚无与创造——从《旧约》看《浮士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结合《旧约》中的《传道书》和《约伯记》 ,来分析诗剧《浮士德》中魔(梅非斯托非勒斯)以及浮士德这两个人物的思想。认为魔与浮士德共同面对着一个由理性片面地抽象出的世界 ,所不同的是 ,魔在理性之中对此抽象的世界进行否定 ,结果在否定一切的同时 ,确立了一个理性抽象体 ,那就是虚无 ;而浮士德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对待那个世界 ,结果虽然没有确立或把握什么实在的东西 ,但却创造了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黑王子>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默多克运用了双重的框架结构、影射和戏拟等元小说的创作模式,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关系的思索,这就使得小说在具有深刻含义的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读者的欣赏和喜爱. 相似文献
6.
欣喜地读到散发油墨清香的著作<从东方到西方--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该著由孟长勇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初读之后感觉十分突出:资料翔实,内容丰赡,论证有力,特色鲜明.著作从中外文学比较、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三个维度记录著者进入21世纪以来的学术轨迹,表现出著者对学术砣石乞孜孜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前言沃勒斯坦在其近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第二章里,旁征博引,就与产业革命同时成为这一时期动荡因素的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现归纳如下。什么是法国大革命?不过是“庸人自扰”吗?确非如此。法国大革命是与三种极不相同的情况紧密联系着的。一种情况是,在法国居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多数集团,认识到英国急于谋求在世界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旦进入文学创作,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所指的变化和增加,体现在它已抽象为符号.在我国诗文的特定语境下,扇子渐渐变成一种文学符号,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特的符号.虽然扇字的字形和发音变化不大,但文学却赋予了它多重所指. 相似文献
9.
《隶书体》是成公绥赞咏隶书书体的一篇赋。其文学特征表现为:一是通篇押韵;二是采用铺采摘文的表现手法;第三是语言华丽,工于描摹。其书法理论价值表现为:其一,反映了当时既重实用,又重审美,而以审美为重的书学观念;其二,表明当时人们不仅注重隶书的形态之美,而且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规律;其三,提出了“心”、“手”、“意”、“象”、“形”等重要的书学概念;最后,《隶书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书法象喻式批评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0.
英国移民后殖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具有世界意识的作家,奈保尔在小说中通过表达对宗主国英国的失望源于对英国的衰败状况的失望这一主题,反映了他对世界和平问题的深深担忧。他认为英国教育的殖民意识对英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但导致了教育的失败,更加强化了英国的霸权意识,从而导致了英国的衰败,为世界和平带来了阴影。奈保尔对英国的失望正是他的世界意识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机电局长的一天》和《无畏》都是"文革"后期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小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工农业战线上从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社会现实,由于政治对作家的选择不同,两位作家在"文革"结束前后的政治与文学境遇也截然不同,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心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迷途知返的羔羊——从《红字》看霍桑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的《红字》被认为是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此后,有关《红字》的评论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如海丝特、齐灵渥斯、丁梅斯代尔的形象进行了探讨。而笔者认为,作者实际上在借这些形象的塑造旗帜鲜明地表达他保守的婚恋观点。而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从两位主人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看美国黑人文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对黑人文化态度的不同来展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自身之间即种族之间、个体的朋友之间、母子之间甚至夫妻、情人之间都存在着难以理解的隔阂与分离;不可知的自然及其造物也极力阻止人类的联结与统一,因而与人类之间存在着隔阂与分离。此外,不同宗教的不同信仰使得各宗教群体的人们互不理解,产生隔阂与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理想中人类真诚关系建立的艰难及人类联结与统一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5.
从《汉书·刑法志》看西汉的德治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刑法志>内容主要是关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变革的概况,尤其是关于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其理论基调对后世史书刑法志各篇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刑法志>不但是我们研究汉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精神卫生工作是民政的传统业务工作。早在建国初期,民政部门为了收养抗美援朝的伤病员和流落街头的“三无”对象中的“武疯子”、“花疯子”,创办了大批救济福利事业单位,重点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收容、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胜乐轮经》为佛教密宗金刚乘无上瑜伽部的主要经典之一。婆和婆吒在其所著《胜乐轮注》的第一品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佛教密宗的哲学思想。目前,国内系统论述佛教密宗哲学体系的原始材料尚不多见,本文似乎多少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8.
对于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人们往往将其归为实证社会学和社会实在论的范畴,是谓社会学三大传统之一。比如,作为实证社会学代表作的《自杀论》,虽然其对数据的处理技术不如当下,但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提出了自杀的免疫力系数这样的统计指标,已经颇似 相似文献
19.
立足地域视角开展地域文学研究,乃是近年来学界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就中国古典文学史言,至明清时代,随着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某一文学思潮和时代风尚为主导的局面,转变为以地域性为主的文坛格局,文坛上形成了诸多创作实力强劲、地域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学群体和流派,地域文学传统意识日益凸显.因此,近十多年,从地域角度切入,探讨文学家族、文学流派、作家群体、文学社团,成为明清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且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并与赵树理研究史相始终,是赵树理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篇不仅奠定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红色经典,在五四文学和延安文学之间,在生活和大众文艺之间,其纽带作用和思想意义都是巨大的,因而被认为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小说方面的第一个硕果,成就了"人民作家"和"赵树理方向"。《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在于赵树理用文学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坚持民族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道路,来完成革命叙事和乡土书写,即对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提出问题到通过大众文艺方式解决革命进程中农民意识问题,在革命语境中形成乡村伦理道德的重构。《小二黑结婚》在现代性追求与传统乡土趣味关怀之间形成的艺术张力,鲜明地体现了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