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古典文学文献学分支学科之一的辑佚 ,就是将佚书保存在现有书籍中的文字资料搜集、整理、考订、编辑成册以恢复佚书全貌或部分面貌的工作。辑佚学则是研究辑佚活动基本规律 ,总结辑佚整体活动过程、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现代文学虽然从发生距今不足百年 ,但由于现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战争频繁 ,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已经“亡佚”了。但这种“亡佚”并非真的丢失 ,而是指这些作品未收入作家的别集或总集之中。将现代作家已经散佚的作品 ,通过各种渠道挖掘、考证、编辑出来 ,以完整和丰富作家别集和总集的工作 ,就是现代文学的辑佚。本文将以古典文学辑佚的方法和规律为参照 ,梳理现代文学辑佚的发展脉络 ,归纳现代文学辑佚的特点及成果类型 ,并对其文献价值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发表了不少颇有见解的论文和文学史专著,对过去较少注意的领域和作家作品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对一些传统的观点进行了新的探索,对某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也进一步开展了实事求是的争鸣。但是,从整体来看,现代文学研究的总水平还没有出现令人瞩目的变化,特别在体系和方法论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有的文学史论著基本上仍停留于时代背景、思想斗争加作家作品的“三位一体式”的结构体系,沿用着以政治变革的历史阶段作为现代文学分期依据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3.
曹聚仁于1995年来香港后不久,分别出版了《文坛五十年》正、续编.这可能是香港文学评论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历史考查的最初尝试.不过在五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没有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大多散见于作家作品评论,或附属于回忆录中.这就是说在大陆开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时候,香港限于历史条件和研究力量,未能作出相对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生和深入,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述评作为一个特定的理论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兴起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翼,其在学科架构、批评理路、规范D与风范诸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潜能值得认真总结,并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规范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史料和文献历来为严谨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作为文学研究直接对象的作家作品,更是研究者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鲁迅曾说,研究作家要把握其“全人”,所以,编辑出版收录作家作品的《全集》,历来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普遍瞩目。关于包括现代作家《全集》编辑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文献学问题,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现代作家全集编辑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也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作家全集的编辑问题依然作为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之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现代作家全集的编选和校勘依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搜集、整理和编辑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至少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或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绝不可等闲视之。而编辑作家全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为当前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原初资料,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完备的史料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收集完整、考订精当、体例科学的作家全集,其编辑者所做的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实在有必要花气力去做好。在当前学术界刮起的某些浮躁之风面前,组织和刊发这样一组专题文章,对于净化学术风气、弘扬早年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沉潜、扎实、严谨的治学传统,进而促进现代作家全集的编辑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健康发展,或许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6.
史料和文献历来为严谨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作为文学研究直接对象的作家作品,更是研究者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鲁迅曾说,研究作家要把握其“全人”,所以,编辑出版收录作家作品的《全集》,历来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普遍瞩目。关于包括现代作家《全集》编辑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文献学问题,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现代作家全集编辑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也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作家全集的编辑问题依然作为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之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现代作家全集的编选和校勘依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搜集、整理和编辑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至少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或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绝不可等闲视之。而编辑作家全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为当前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原初资料,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完备的史料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收集完整、考订精当、体例科学的作家全集,其编辑者所做的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实在有必要花气力去做好。在当前学术界刮起的某些浮躁之风面前,组织和刊发这样一组专题文章,对于净化学术风气、弘扬早年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沉潜、扎实、严谨的治学传统,进而促进现代作家全集的编辑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健康发展,或许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7.
刘增杰 《河北学刊》2006,26(6):119-121
史料和文献历来为严谨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作为文学研究直接对象的作家作品,更是研究者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鲁迅曾说,研究作家要把握其“全人”,所以,编辑出版收录作家作品的《全集》,历来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普遍瞩目。关于包括现代作家《全集》编辑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文献学问题,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现代作家全集编辑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也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作家全集的编辑问题依然作为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之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现代作家全集的编选和校勘依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搜集、整理和编辑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至少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或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绝不可等闲视之。而编辑作家全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为当前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原初资料,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完备的史料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收集完整、考订精当、体例科学的作家全集,其编辑者所做的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实在有必要花气力去做好。在当前学术界刮起的某些浮躁之风面前,组织和刊发这样一组专题文章,对于净化学术风气、弘扬早年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沉潜、扎实、严谨的治学传统,进而促进现代作家全集的编辑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健康发展,或许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充任为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源”和证人角色。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格局中逐步走向主导,具有了“元话语”身份,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作为“学科”的“学科性”和“科学性”的认同与首肯。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被普遍崇奉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对象性”得以凸显,其学术品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9.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其特征表现为:一是对“史”和作家研究的较大修正和重新评估,它显示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与历史真实接近,开始真正走向科学研究实践;二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领域文化学研究的推助,极大地拓展了研究者的思维空间,它使学科本身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狭小天地,而成为一个与多种人文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比较研究的阔深地带。在众多研究者辛勤耕耘的这块学术园地中,我们看到,真正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现代作家进行系统而扎实的研究,以显示着自己的实力和个性的,龙泉明的《中国现代作家审美意识论》(武汉出版社93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审美意识论》)不能不说是第一部。文学的美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在浩如烟海的美学、文学论著中,我们所看到的大体上都是以各自所专论的问题显示其优长,给人以启示。但这种从美学到美学,从文学到文学的思维定势仍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性,它往往给人一种将美学与文学“隔离”的感觉。龙著的动机正在于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作家的籍贯作为流派称谓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明代的“公安派”、“竞陵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在当代文学史上,也有以某一地区的代表性物产来指称某一创作流派的,如“山药蛋派”、“茶子花派”等。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各区域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由此也造成了区域之间在文化上的很大差异,这样,从现代作家的地域分布入手,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注意到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也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人气很旺。这不仅是指这个专业研究生招生报名总是十分踊跃 ,更是指有许多本来可能与本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也纷纷加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行列 ,似乎不管他昨天是搞文艺学还是搞写作学的 ,也不管他是否念过几本现代文学的书 ,只要他获得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目的意识” ,则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如果愿意 ,他甚至可以问鼎这一学科的顶尖地位。这种情形的出现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具有特别强的学术魅力和感召力 ,再就是这一学科在许多人看来本来就不怎么成体统 ,似乎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几代学人为建立和发展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乃至毕生心血。特别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学科得思想解放、拨乱反正风气之先 ,学术开拓异常活跃 ,成就卓然 ,成为我国文学研究之翘楚。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以“五四”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现代文学再一次面临着“退出当代”、“剥离于当代”的运作 ,这种情形逼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 (例如 ,与“当代文学”概念之间的模糊性 )作更进一步的学术思考。此前 ,曾有围绕着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关系展开的讨…  相似文献   

13.
所谓汉字“修辞”主要是一种“字本位”的修辞策略,即充分利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五四”以后,因为对数千年“言文分离”传统的逆反,文坛整体上有一种口语中心主义的潮流;很多作家将学习西文和口语作为主要的语言策略,汉字的深厚与蕴藉被稀释,变成了一种直白、透明、平淡无奇的工具性文字.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仍致力于凸现汉字作为视觉符号的表现功能,在传承汉语“字本位”修辞传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指文学作品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它在人类建构的研究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系统中的位置,它研究对象的总的原则、方法。学科是学术的类别,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研究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是一切文学现象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学的分支。研究文学作品的学科则是文学作品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作品学的分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关于“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得从“文艺学”、“文学学”讲…  相似文献   

15.
宋剑华  张冀 《江汉论坛》2007,(7):139-140
著名现代文学史家高擎洲先生的大著《旧云新影--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本书共分为三辑:思潮篇、作家篇和评论篇,约38万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老一代学者,高擎洲先生思维敏锐、学识渊博,在众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建树,《旧云新影》所选的30多篇文章,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存在着问题。阐释和想像中国现代文学时应持有这样的态度和立场:重视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坚持以丰富的文学感性事实为依据,以文学的审美感性特征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坚持“拿来主义”,又要坚持“以我为主”,努力开拓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郑春 《东岳论丛》2003,(3):35-38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引进有多种方式 ,“原型移植”只是其中较为极端的一种。它是现代作家留学背景的一种深度展现 ,是对异质文化有意味的模仿 ,它不仅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新颖的文化视角和表现形式 ,同时也以自己创造性的文本为现代文学在形而上的哲理层面上开辟了一片极具价值的认识空间 ,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曾经是国内的一门“显学”,在国内学界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方面作出过很突出的贡献,而现代文学研究自身也在20余年的风风雨雨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近几年来,现代文学的研究同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一样也出现了困境,这种困境正可用当年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一段名言来形容:高升的高升,退隐的退隐,而有一些当年的旗手也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思想文化评论的领域中去了。同时,由于现代文学的阅读很少文字障碍,国家的职称政策也促使着大批的“南郭先生”克隆论文来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往往把社团和流派、运动连在一起 ,合成一个叫做“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课题。陈荒煤先生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主持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丛书 ,率先将“运动、论争、社团”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单独的系列[1]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社团和文学运动并重进行研究的开始。 80年代中期 ,贾植芳等主持撰著《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一书 ,正式将社团流派研究归并在一起 ,此后出现了施建伟、殷国明和陈安湖等人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为论题的专著 ,算是坐定了现代文学社团研究与流派研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