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味”:近代北京小说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近代北京小说家们开始探索建立人们称之为“京味”的风格,形成了以关注世道人心为宗旨、叙事态度从容练达和展现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早期京味小说的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由于晚清以来现代化冲击给北京社会带来的思潮和文化机制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1991年11月,在墨西哥莫雷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小说研讨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小说家、评论家讨论了“小说的危机”。墨西哥作家埃尔南·拉腊教授的发言非常有代表性,他说:“小说的技巧已经掘尽,主题已经写绝,等待小说家们的将只是前人留下的残羹剩饭。”①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家们显然也面临着这种危机。小说如何摆脱困境?一大批中青年小说家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其中大大地热闹过一回,卓有成效的探索就是进行了小说叙述方法的变革。我们先看看苏童发表在《收获》(1992年第6期)上的小说《园艺》。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叙述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近代新体短篇小说与外国文学袁荻涌新体短篇小说的出现,是清末民初我国文坛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现象。有学者认为:“没有二十世纪初短篇小说的崛起,中国小说很难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实现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的全面转变。”①这里所讲的短篇小说,当然只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乌托邦以宗教乌托邦的叙事结构为背景,有一个三段式的圆圈运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两个文本—隐性文本与显性文本,它唤起了人们对现在教育的恐惧感。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是“找回”失落的“教育本性”。而“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了人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它将鸟托邦的圆圈运动变成了点的运动—自由的运动。正因为人与教育的本质未定型,才有了人的自我超越与创造。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徐文培把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在叙述角度和刻画人物事件这两个主要方面做比较,不难看出意识流小说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叙事真实的优越性。瞿世镜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一书中写道:“传统的西方小说要求直接临摹自然...  相似文献   

6.
寇振锋 《日本研究》2013,(3):123-128
本文主要以黄世仲的政治小说《党人碑》和《大马扁》为例,通过康有为、孙中山、宫崎寅藏等人物形象和一些典型的故事情节,考证了两篇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作品《三十三年之梦》的接受事实。正因为有了《三十三年之梦》对清末小说界的渗透与影响,两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得以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90年代崛起的小说家群作品的解读与评析,勾勒了这一批小说家的整体形象:在人物塑造上,他们推出了“入者”、“游离者”、“守望者”这三类知识分子主人公形象类型,这三者共同指向了“回避”与“漫游”姿态;在故事构成上,他们始终徘徊于“故事”与“非故事”之间,在“寻找行为”与“寻找结果”之间左右为难,这一状态使他们难以与其它阶段的小说家群区分开来;在叙事特点上,他们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分界,女性小说家更倾向于记录“自传”想象,男性小说家更注重“技术”想象,但两者仍然呈现出共同局限。文章一方面肯定了这一批小说家作为一种叙事者角色,在90年代知识分子命运、道路及存在位置方面的探索;同时指出,是90年代成全了他们,也正是90年代局限了他们。  相似文献   

8.
过继叙事作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对小说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过继叙事不仅是推动小说故事展开的动力和营造传奇效果的艺术手段,在发掘与之相关人物的隐秘心理及形象塑造上也起到了独特作用。另外,过继叙事在小说中的频繁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人对现实生活中过继关系的焦虑。明清白话小说中大量有关继子“复姓归宗”的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通过文学虚构平复心理焦虑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10.
纪德君 《求是学刊》2015,(1):130-135
清末,伴随报业的兴起,报载小说风起云涌。受报刊这种新媒介的制约与影响,小说叙事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报载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报纸的新闻特性,诸如小说叙事的时效性与纪实性、政论倾向、新异趣尚、地域意识等,因而与古代小说相比,报载小说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时代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1.
《三梦记》所写故事皆有虚构成分,内容是否真实不能用以证明作者究竟为谁的问题;三梦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通盘考虑、系统研究、全面评价。《三梦记》是以论点为框架,以故事为佐证,夹议夹叙,结构独特的一篇富有哲思的小说体。梦与现实关系是其叙事核心与主线,揭示梦反映现实的功能、作用与机制是其思想主题。《三梦记》是唐代小说中唯一关注和思考梦现象本身的小说,是系统揭示梦境功能作用的小说,也是唯一没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纪梦涉梦小说。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春秋》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用晦的审美追求,均来自于对《春秋》的自觉继承。小说家以《春秋》为法,组织叙事;小说批评家以《春秋》为断,判分高下。被历代奉为经的《春秋》,是操纵章回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则,是掌控小说话语的范导性原则,也是深含于中国各类叙事文体中的元叙事。只有认识《春秋》这一元叙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破译出章回小说所隐含的叙事密码,解析出它内蕴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赵学勇  孟绍勇 《唐都学刊》2006,22(1):98-104
作为当代西部小说第一时期的代表,《创业史》以其宏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叙事获得了恒久的魅力。然而,小说“史诗性”追求背后所折射出的作家对于“革命”的理解和认同,也反映出西部小说在1950—1960年代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留下的缺憾。从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作家心理、作品的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着眼,可以发现西部小说家们在建国以后意欲抢占文坛“制高点”的冲动,揭示出柳青等作家既从“革命”中获得了作为历史主人的喜悦,同时也使“革命”逐渐地内化为他们生活、思维、行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可以破解和阐释中国文艺政策对这一时期农民型作家和城市型作家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以及由此而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才训  周慧敏 《学习与探索》2020,(5):156-165+192
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正统文人置于传统知识谱系,民间性、传闻性、实用性成为其最基本的文化属性。娱乐消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功能,它最能体现文学的审美意义,但受"文化"小说观影响的正统文人却对此持否定态度;一些小说家也对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表现得并不自信。"文化"小说观使小说家固守以"新闻"为小说的观念,记录新奇传闻成为小说家的基本创作方式。"传闻异辞"直接导致文言小说创作中出现"一事多载"现象,并使讲述型结构模式及超叙事结构成为文言小说重要的文本形态;"文化"小说观还对小说家题名、小说标题等"副文本"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促使一些小说家在建构文本形态时积极向传统知识谱系靠拢。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水浒传》中的梦幻书写与叙事格局形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恩铭 《唐都学刊》2009,25(5):97-101
在<水浒传>叙事格局的有机构成中,梦幻书写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于对梦幻的书写,叙述者完成了叙事情节的展开和推进,也开拓了叙事空间,形成了叙事张力.小说对梦本身的精心设置使之形成了独立的敞开的叙事空间;小说行文至关键处,常常以梦来完成叙事关键点的过渡.梦幻书写也具备了多重叙事模式,从小说的内在整体性来说,虽然游离于现实事件之外,却与主体内容形成互补,形成文本上的相互配置.讲史文本的纯粹性被小说文本的变异性所取代,这正是梦幻书写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温庆新 《学术交流》2023,(5):168-179
基于史学本位视域,钱谦益以“说部”指称子部“小说类”,以“征信”为评判的首要依据,将“稗官说家”并举强调“说家”可资存“史”的价值。钱谦益有关“说家”的认识并非聚焦于子部小说的形态与本质,而是着眼于史学价值。这与其强调为“文”应关乎“世运”的认识相一致,亦是《绛云楼书目》对“小说类”进行作品归置的指导。陈景云对《绛云楼书目》的小说注解亦以“征信”价值为准绳,表明钱谦益的小说批评思想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可与发扬。而《绛云楼书目》从史学视角的考察思路与《四库全书总目》从政教视角考察的思路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并不尽相同,以至于彼时关于“小说(家)”的评骘意见多有扞格之处,却也推动着时人关于“小说家类”批评的多元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美敏 《南亚研究》2009,(2):140-150
安妮塔·德赛是现代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妇女心理问题是德赛小说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角色的心理,从敏感、神经质到内心的独立,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群体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德赛女性小说的艺术特色,重点阐述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意识流叙事手法和女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19.
张宏儿 《社科纵横》2009,24(11):170-171
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体伦理叙事角度对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进行阐释。从女性“书写自我”的理性溯源、女性“生命本体”的伦理、抗争女性“身体反叛”的灵肉分离三个层面来分析。指出女性书写自我身体的意义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规范与文化规范,颠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非理性因素强塑;女性有关身体的生命伦理叙事,应该探讨的是身体和欲望在男女性别中的权力等同。  相似文献   

20.
吴颖 《社科纵横》2009,24(1):170-172
作为一位出色的“讲故事”大师,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面厄姆·格林的作品多采用将侦探小说、惊悚小说的通俗元素与严肃题材相融合的文本策略,这种创作手法与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表达了格林对战争中社会、道德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反思。本文通过解析其“消遣小说”《神秘的第三者》中的侦探小说技巧的使用及侦探故事背后蕴含的严肃题材,探讨格雷厄姆·格林小说创作技巧如何做到“雅”与“俗”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