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鹏 《理论界》2010,(11):201-202
现实中科学往往是以具体的定理、公式及其实际应用的面目出现的,但事实上,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培养研究者科学精神才是第一位的。立足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的本质、方法以及科学精神。(2)中国传统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3)从院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对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期望,而科学家个人在分层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又取决于其角色的扮演情况。因为,科学奖励系统遵循的是普遍性原则,原则上谁都有机会实现水平(界)与竖直(层)的流动,其社会地位的商低与角色的扮演情况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试论自然科学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宪毅  邢润川 《齐鲁学刊》2002,1(4):105-112
自然科学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是涉及自然科学本质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然科学具有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的原因和依据在于 ,自然科学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反映与创造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家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些原因和依据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了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都是自然科学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共同决定自然科学的性质、功能和价值。自然科学所具有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深入研究、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自然科学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及其二者的辨证关系 ,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个人"是由现实社会条件规定和约束的、不断从事着物质生产等活动的个人,他们在自己本性的驱使下,总是从自己出发,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各种活动。"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微观机制的核心。"现实的个人"为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着的需要而展开的各种活动,推动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波兰尼从批判科学研究上的实证主义出发,探讨了当代认识论问题和知识问题,建立了以“个人知识”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其科学认识论触及人与其所处身的世界以及人性自身的和谐关系问题。波兰尼维护科学研究的独立自主性,反对科学沦为官僚统治的工具。强调个人知识、个人判断以及个人兴趣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中,决策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决策水平提高的问题。一、切实端正决策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决策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决策方向和价值追求。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复杂环境,一些领导干部在“为谁决策、决策为谁”这一事关决策的立场和方向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有的人在实施决策时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甚至利用决策权为个人谋取私利;还有的人眼睛只盯着个人的“政绩”,作出的决策违背科学发展观,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探讨自由问题,不仅扬弃了自由的抽象性,使其具有科学的内涵,也揭示了自由本质上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是"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是"自由个性"的生成过程,还揭示了实现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8.
孙全胜 《南方论刊》2011,(1):61-62,68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因此,应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讨论人和人的异化问题。从现实活动方面剖析"现实的个人"的生存状况,可以看出"现实的个人"在数字化、技术化、网络化生存的今天是异化的。结合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原理来思考扬弃异化的出路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有没有共同性?这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同人性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是人性向社会舆论的延伸和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性,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如果肯定和承认了人性的共同性,那么也就应当肯定和承认道德的共同性。然而,人性有无共同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这一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取得科学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由于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孟子义利观的再认识梁韦弦四平师范学院政治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利益与道德谁决定谁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一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即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谁服从谁。孟子的义利观对这两个问题都...  相似文献   

11.
张萍 《北方论丛》2005,(2):115-118
亨普尔的科学观是以逻辑经验主义为其基本立场,以数理逻辑为其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科学的结构与功能、科学的形成过程及其合理性、进步性的根据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达到进一步改进科学,为科学的发展服务的目的。他的科学观指引他对科学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逻辑严密的研究,其所有作都是围绕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展开的。他放宽了经验主义认识观的范围,指出在方法论中对科学目标的解释存在一个从语义的本体论到认识论地相对化的转向,逻辑经验主义认识意义标准具有整体论的倾向;在关于科学合理性问题上他试图融合历史的和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郭祎  李弦 《天府新论》2019,(1):19-2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究竟如何可能,成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侧重于“往后做”,即探讨“历史科学”创立之后如何是“科学”的,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往前做”,或者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往前做”与“往后做”结合起来,即探讨“历史科学”的提出过程及其全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性质,只有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人的感性活动为中介、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才能真正建构起“大写”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或科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具有审美特性,这是由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既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是审美反映,科学理论本身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种理论真的直观标准。美是推动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实质上是审美精神的具体表现。教育理论作为科学理论之一,也是对教育活动的审美反映。审美精神推动教育理论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美和建构系统、完美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价值中立之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论证的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指科学研究者一旦选定课题开始研究,就应该只做事实判断而不做价值判断.该原则提出后,在西方和中国均引出激烈论争.分歧似乎很多,其实误解、误会不少,真正的分歧不过两个,即:科学研究者究竟应不应该做价值判断?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否会因反对价值判断而妨碍科学服务于社会?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科学的理解.如果把科学视为与人文学相区别的学问,那么在科学研究中,就不是该不该做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是根本不能做价值判断.并且这样也不会影响科学服务于社会,因为科学研究只是理论研究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综合研究具有独特贡献。马克思主义观念从其产生到目前境遇的发展进程中有某些关键阶段,诸如苏联代表团参加1931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科学(历)史大会,以及随后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立场观点继承人之间在以后的国际会议中的交流互动、聚焦于那些以不同方式从事于科学工作的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所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复杂且迂回的方式存活。这要求人们不仅应该正面解释马克思主义在过去时代中的重大贡献,而且应该正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以及未来中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存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根据人类生存的境遇,即人类生存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和全面发展的人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的现实来实施,也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一 )  “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的内容诚如恩格斯所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但是如果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发生论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先后关系以及二者有无同一性 ,那么哲学认识的任务就是去探寻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原。在这种情况下 ,思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区别就显得不重要了。”1 实际上 ,把哲学基本问题只理解为谁决定谁、二者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前提看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从理论角度看 ,虽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回答 ,是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现实感召力,体现为服务西部、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动力和热情.通过对甘肃省三所地方高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对中国梦及其与个人梦想、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式、实现个人梦想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认识状况,其中存在的问题削弱了中国梦的现实感召力.为此,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中,要做到宣传内容接地气,以增强中国梦现实感召力的认知基础;宣传立场凝正气,以增强中国梦现实感召力的情感基础;宣传方式提人气,以增强中国梦现实感召力的行动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这个前提出发去考察人类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的劳动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个体,同时个人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在社会历史中和现实条件下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着促进自身发展的条件.因此,分析和考察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立足于现在的社会现实去展望和思考理想社会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三题议     
本文提出三个问题:有无独立性的道德活动,道德有无适用范围,道德尺度有无局限。基于实践观点,道德依附于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它不是独立性的活动,而是对生产、交往等活动的道德审视。人的活动的空间性、时间性、丰富性决定了道德的相对性和普遍道德的可能性,决定了道德的适用范围,也决定了道德尺度的有限性。因此,道德建设要在"改变世界"上下功夫,道德实践要防范"跨界",道德尺度的运用也应超越伦理史早期阶段的水平,给自己一个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