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导致失能老人的基数巨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借助外部护理服务来弥补自身失去的生理机能,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等因素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考验。适时掌握我国失能老人数量,测算未来我国分城乡失能老人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需求、成本与供给预算的依据。本文从分析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及基本状况入手,进而测算出未来我国分城乡失能老人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据测算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约为1 563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330万人。2054年我国失能老人总量将达到峰值约4 300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1 600万。失能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现阶段的1.15%上升到2054年的3.1%,2054年之后将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评估机构以及专门护理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和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2.
关于失能老人状况与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国际上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老年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梳理国内外关于我国失能老人的状况和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研究目前相关研究的主流观点,包括失能老人基本状况、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和服务供给、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实现模式选择、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制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失能老人增多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存在失能老人照料供需失衡的状态,社会护理保险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老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使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变得非常迫切.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解决了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文章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个人问卷(城市部分)》数据,对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城市老年人购买长期照护保险的意愿并不高,并且存在较高的逆向选择;人口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替代因素、健康因素及意识因素显著影响着城市老年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针对上述状况,文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龙 《西北人口》2014,(2):40-44,49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日渐突出。高龄老人失能概率高.长期护理需求大.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本文基于MarkOV多状态转移模型.对我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进行量化预测。结果表明.2010--2050年我国失能高龄老人人口规模将从860.47万人激增至4764.52万人.高龄老人长期护理费用从1020.47亿元攀升至5650149亿元。昂贵的长期护理费用致使传统以家庭为主体的长期护理模式难以为继.为有效缓解未来高龄老人长期护理财务压力,满足高龄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与提升长期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契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政策方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老年失能人口的长期护理风险日益突显,如何构建高效率、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社会问题。德国于1995年引入并推行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取得重大社会改革成就。其在融资、受益条款、成本控制、质量保证等多个方面拥有良好而精密的制度设计。对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就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内容与属性,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定位以及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两者间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从养老资金来源、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三个基本维度可以将养老划分为若干种基本的类型;政府在保障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其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不存在孰轻孰重问题,无需每个社区单独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老年失能人口的长期护理风险日益突显,如何构建高效率、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社会问题。德国于1995年引入并推行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取得重大社会改革成就。其在融资、受益条款、成本控制、质量保证等多个方面拥有良好而精密的制度设计。对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长期护理保险:中国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目前正进入老龄化、高龄化、慢性病化、失能化、空巢化并举的状态,这给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借鉴欧亚七国的经验,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理性的选择。这种理性主要表现在该制度能够产生养老服务、医疗领域、经济增长以及减贫、人口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如何缓解家庭照料压力、弥补老年照护人力资源短缺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3、2015、2018年数据,并与相应年份地区统计年鉴数据匹配形成四期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长期护理保险对家庭照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护理保险显著挤出了家庭提供的老年照料时间,使试点地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的日均照料时间下降44.8%,显著缓解了家庭照料服务的压力。(2)从动态效应看,长护险的政策效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随时间变化呈增强趋势。(3)长护险对缓解重度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料压力更为显著,城镇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农村地区。(4)长护险对家庭照料时间的挤出并没有伴随着家庭转移支付的显著下降,但减少了子女提供的陪伴和情感联络。(5)长护险对家庭照料时间的挤出并没有以损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为代价,且降低了其医疗服务的利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老年人的健康。文章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家庭照料压力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家庭照料功能的支持,促进子女对老年父母的陪伴和情感联络。随着长护险制度不断扩面,着重推动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8,(5):78-85
近年来我国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长,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成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评估和分析我国现存的老年长期护理筹资方式、筹资渠道、筹资规模等,其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未来制定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借鉴,使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体系制度建设更合理且更有效率。本文在对我国老年人失能率、老年人失能规模、失能等级、失能老人护理使用率、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成本等相关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长期护理的市场供给价格,以大量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为依据,采用"总体仿真模型"测算出2015-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资金的筹集规模,为我国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与家庭结构的变迁,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照护需求增加,而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年人照护难题的关键。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过程中,资金筹措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以长期护理保险49个试点城市政府公开发布的57份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手段分析政策内容,并参考PMC模型相关研究的评价指标,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政策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空间视角对各试点城市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与对比研究。为更全面地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政策的演进过程,选择了典型试点城市更新前后的政策文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政策的整体评级合格,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供需错配问题,一是政策有效性与人口老龄化水平之间存在错配,二是在“参保范围”和“支付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从空间区域的角度看,我国长护险试点政策的有效性与一致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从政策延续性方面则发现同一试点城市更新前后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筹资方面改善不大。文章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政策的细致研究,为我国建设更为完善和适应性强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深入了解政策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湖北片区的数据,从供给侧出发,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家庭照护资源供给、 居家照护资源供给、 机构照护资源供给,以及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对老年人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照护资源供给对老年人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不同,如家庭照护资源供给会促进老年人选择家庭照护,而机构照护资源供给反而会负向影响老年人选择机构照护;多元化的居家照护资源供给未必会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居家照护意愿,只有上门看病和心理咨询服务会促进老年人选择居家照护;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尤其是困难、 失能失智老年人往往需要子女经济支持或政府兜底以获得居家照护或机构照护.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家庭结构的转变,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递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解决老年人照护的支付手段问题至关重要。自2016年12月我国在15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各试点城市筹资机制呈现出不同发展特点。利用DEA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效率及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估,发现各试点城市筹资水平相差较大,筹资效率不同,存在筹资水平与经济发展及人口结构不匹配问题。为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运行效率,建立低门槛、广覆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明确各筹资主体的职责,建立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筹资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协调发展,并建立评估机制,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厚生劳动省最新统计数据与调研报告系统分析了自2000年以来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营状况.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目前日本政府正计划从构建更为紧密的医养结合型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更为丰富的“地域支援事业”等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可以预见,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内涵更加丰富、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更为紧密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在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越发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龄失能老人居住方式直接影响到长期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对211位高龄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与现实的居住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与家人同住,而现实的居住方式则是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经济与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失能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较大影响,而居住地、婚姻状况、儿女数量等多因素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居住方式,使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养老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将照护服务递送到居家高龄失能老人身边,同时提高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使身居养老机构的高龄失能老人在接受专业化照护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居家的温馨,以实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盈华 《人口学刊》2020,42(2):80-89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正在探索建立的新的社会保险项目。从2012年青岛基本医疗护理保险试点开始,2017年底15个试点城市相继出台政策方案。在对试点城市持续跟踪和深入调研后发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中普遍存在受益面过窄的问题,暴露出地方政府对这项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担忧。研究表明长期护理保险的基金支出对待遇水平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受益面,缴费率对缴费年龄的敏感度高于待遇水平和受益面。在宽、中、窄受益面下,不同待遇水平的基金支出规模差异大,2015年最小和最大支出规模分别为GDP的0.08%和1.90%,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推高失能发生率,到2055年这一比例将分别升至0.28%和5.90%;相应地,维持基金收支平衡的缴费率最低由0.13%升至0.55%,最高由0.74%升至3.32%。借鉴国外同类制度的运行规律和国内已有社会保险项目的经验,应以制度的财务可持续为目标控制基金支出规模,据此设立受益资格和待遇门槛。研究显示制度的最优选择应是宽受益面和低待遇率的组合,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全员参保缴费。  相似文献   

19.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考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有助于扩大内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文章利用长护险制度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2011~2018年CHARLS追踪调查数据,从消费视角考察长护险制度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长护险有助于促进中老年消费,缓解失能风险对消费的冲击;其消费促进效应突出地体现在食品、日常生活开支等基础型消费中。长护险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因各地试点模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筹资方式多元、参保群体集中、保障水平较高、服务方式多样的长护险模式对中老年消费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效应。此外,长护险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也存在人群和地域差异,失能家庭和低收入的中老年人群受长护险的影响更大,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长护险的消费促进效应也更为显著。研究指出,预防性储蓄和家庭代际支持模式的变化,是长护险影响中老年消费的重要机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探讨了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选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结合我国当前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背景,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对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效应,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效应在性别、婚姻状态和孩子数量层面存在异质性,即长期护理保险对男性、其他婚姻状态和少子的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效应;并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长期护理保险会通过增加代际经济资助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改善效应。研究建议:加快推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进程,并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城乡居民纳入到保障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