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 《西游记》的作者。由于吴承恩的思想中具有比较突出的民主倾向,因而使《西游记》成为一部具有强烈人民性的古典文学作品。 但是,有些《西游记》的研究者根据小说。的前七回描写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就认为吴承恩具有对封建统治的“叛逆思想”;有的甚至断言,吴承恩,“对于历史上的和当时的人民起义。不仅是了解的,而且是关心的,同情的”①我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和吴承恩的阶级地位、政治立场大相径庭的。这里仅就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问题,谈一点不、成熟意见。 吴承恩生“活在明王朝中后期”(1500一1582…  相似文献   

2.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0,16(4):80-84
鲁迅先生为了实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拨,认定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从而在客观上否定了《西游记》的文化载体意义和社会认识价值。此后,由于作者的限制,《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始终不能有所深入。为了真正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我们就不能不对鲁迅先生的《西游记》作者研究进行一番反思和考证。  相似文献   

3.
论“西游记”续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多有续书,形成同一题材故事多种敷演生发的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明代中叶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问世,流传很广,影响甚大,于是,在明末清初,改编、仿作、续书送出,一时蔚为大观,形成独具特色的"西游"文化系列。这些续书流传至今的有《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续西游记》一百回,明无名氏撰。此书流传甚少,一向为学界罕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又有《续西游记》,未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师国小说史胁仅提到"出现了《续西游记》"而未作介绍…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中国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在中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男女老少人皆知之。此书的作者是吴承恩,他大约生于16世纪初年,卒于16世纪80年代。在吴承恩写成《西游记》之前,关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出现了若干文学作品。例如,宋代有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有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初有杨景  相似文献   

5.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主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建 《学术交流》2003,(7):143-146
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应包含这样三层涵义 :一是《西游记》认为现实社会———南赡部洲充满邪杀 ,需要加以改造。二是释、道、儒各有其优劣之处 ,三者应当结合 ,应该以佛为核心 ,以儒为基础 ,以道为辅助。三是在人们向善求道的过程中 ,必须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合 ,神、心、情、性、意相互协调 ,个人修炼和社会督促结合 ,宗教和皇权制度结合才能够取得改造社会的良好效果。作者在《西游记》中描绘了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形式 ,就是以皇权等级为社会制度 ,以佛、道、儒综合的“大道”为思想基础 ,每个人都修身养性 ,从而克服多灾多难的社会弊端———这就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良苦用心和全部意旨。  相似文献   

7.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2,18(2):70-73
沈承庆先生出于义愤 ,看不惯一般的文学批评家将毫无关系的吴承恩署作《西游记》作者 ,所以想方设法找到了李春芳 ,将其署为作者。尽管李春芳作作者比吴承恩的可能更大 ,但是沈先生论证的方法与论据值得怀疑的地方也在不少 ,尤其是被煤体炒得纷纷扬扬的那首怪诗的解释 ,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朱晓燕 《社科纵横》2006,(10):118-119
《西游记》以幽默诙谐著称于世,幽默诙谐也使《西游记》更加妖娆多姿。论述了《西游记》的幽默体现了作者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幽默使作品实现了“宗教”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幽默也是作者超然态度的反映,幽默更是一种含泪的笑,在笑声中包含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性顿悟;指出《西游记》幽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一 《西游记》的主旋律和创作方法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思想意义就有许多不同看法。从宗教着眼者,说它是宣扬佛理的书,或说它是批判宗教之作;从政治着眼者,说它歌颂农民起义(一说市民起义),或斥责它宣扬投降变节;从道德着眼者,将神魔斗争归结为善与恶或正与邪的斗争,其中又有神代表善代表正还是魔代表善代表正的分歧;从哲理着眼者,认为它反映了一种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这表明,《西游记》的思想意义是多方面的。 那么,在《西游记》的众多含义中,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是否有个响彻全书的主旋律?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一批辉映世界文坛的典型人物形象。可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在把目光汇聚到这些单个人物形象身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物群体的注意。而这些群体形象,正是作者创作重心之所在和艺术才华、美学追求的更高体现。本文旨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为重点,谈谈群体形象塑造这一文学现象。一、群体与倾向文学即“人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以人物群体为中心的创作特点。群体内部错综复  相似文献   

11.
二郎神是《西游记》中一位非常奇特的神祗形象。他不仅战胜了天兵天将都无可奈何的齐天大圣,而且玉皇大帝也好,观音菩萨也好,都对他另眼相看,尊宠有加。作者对他的描写虽着墨不是太多,却流露了明显的偏爱与赞美。这一形象来源于何处?作者对这一形象进行了哪些选择与加工?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二郎神形象有何异同?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分析,可帮助我们窥探到《西游记》创作心态的某些方面,并进而深入地把握这部小说的艺术实质。一、有关二郎神的传说二郎神的传说由来已久,就今天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有以下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四个体…  相似文献   

12.
李汝珍对《西游记》十分熟悉,《镜花缘》中有关女儿国的描写曾受到《西游记》的启发.将两部作品对女儿国的描写放在一起来看,在内容、情节设置、结构方式乃至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不过两书所写女儿国的类型、描写的重点不同,表达效果自然也不一样,这与各自创作动机的差异有关.两书对女儿国的描写都相当精彩,各尽其妙,自成一体,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贾勇  张晓艳 《社科纵横》2006,21(3):98-99
按照社会学的角色扮演理论解读四大名著,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社会学蕴义在于:社会呼唤“明君”、“圣主”,刘备是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同时指出:《水浒全传》是统治阶级的反面教材;《西游记》曲折地呈现了个人融入社会的理想轨迹。作者对《红楼梦》的思想性提出质疑,对作品宣扬爱情至上以及全面否定一切的结局表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赵红娟 《浙江学刊》2006,45(4):96-100
本文从内容的萦带、主题的继承与超越、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等方面对《西游补》与《西游记》的承袭关系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何跞 《唐都学刊》2013,(6):94-98
《红楼梦》第一回进入实境叙事之后叙写士隐一梦、英莲幼年、贾雨村发迹及甄家败亡,在叙事结尾或将结尾处依次插入幻境对联、跛道人诗、雨村对联、《好了歌》。这些诗词韵语使叙事有了节奏分层,在作为承上启下叙事界点的同时,作者也借诗语传达其深在旨意和情感态度,在交代真假的创作本事同时探求真假的存在哲学,感叹故事人物之“应怜”,暗写宝黛钗的差异特点,以佛道出世解悟人生如梦之旨。诗文交融、叙事抒情结合、创作情绪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血泪创作背后的“辛苦”经营。  相似文献   

16.
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及《补全唐诗拾遗》“据敦煌残卷补了《全唐诗》的一部分。”由于在敦煌写卷中“古典文学作品之内,诗的数量最多,也最难整理”(补全唐诗序言),因而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唐人佚诗,尚未得到辑录。今就个人所见敦煌遗书,将未录于《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及整理敦煌遗书之诸家著述中的唐人边塞佚诗,辑补如次。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孙少山以他的开山之作《燃烧》赢得了“出手不凡”的声誉,紧接着《八百米深处》的问世,一下子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瞩目。此后他的创作欲望便一发而不可收,乞今为止已发表了近二十个短篇。各个篇什虽然思想内容的成就高低不同,形式表现上的种种差别,但从总体上把握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本文试就孙少山创作的审美追求、取材特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论冰心新时期以来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已勤奋写作了近80年,这样的持恒和毅力令人敬佩。新时期以来,她以“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信心,创作了大量作品,就散文而言,有自传散文、哲理散文、梦思散文、随笔散文、杂感散文,就小说而言,有抒情小说、问题小说,形成了一个十分美丽灿烂的晚年创作景观。一、全力写知识分子题材全力写知识分子题材,这是评论冰心晚年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本出发点。她一生都生活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是她扎根的土壤、“血统”的源头,从童年起,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始终滋润着、陶冶着她的心灵,她的生活与…  相似文献   

19.
魏玉川 《唐都学刊》2005,21(6):38-40
《飞燕外传》一书存在一个由“史传”到“小说”的创作认知过程,辨识该书创作的时代与作者,可以认定它通过飞燕姊妹的“非我化”渐进历程,标示出人性之善为恶所代的蜕变轨迹,通过揭发一系列“宫闱秘事”,真切地剖示了封建社会肌体的早期溃疡。  相似文献   

20.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