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领域的结合,在给金融发展带来新模式和新机遇的同时,在多个层面上也出现了新的风险,如数据与隐私方面的安全风险、经济与法律层面的风险以及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技术研发,满足区块链金融技术需求;构建严密的区块链监管体系;加快区块链金融立法,弥补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建设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传播进行了更多的支持,政策法规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发展。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发展,在法律与技术手段两方面为文化产业提供助力。区块链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相关权利保护、规范管理、消费模式及区块链与文化产业相关物联网技术结合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区块链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法治保障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包容、民心相同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探求》2020,(4)
智能时代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存在着人格信用、契约信用与算法信用等多种形态,尤其是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的算法信用,代表着社会信用演变的趋势,预示着社会信用革命的到来。区块链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突显出其助力社会信用在场和降低社会信用风险与成本的重要价值,对于推动社会信用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区块链与社会信用建设进行耦合,实质上是通过政策推动,出台标准;需求导向,创新应用;制度引导,确保秩序;法律规范,禁止滥用等,构建一个以区块链为底层支撑技术的新型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块链的“多节点”协同,能促进国际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带动非传统安全治理提质增效。其中,在区块链上构筑的跨国信用、监管和认证体系,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所涉及的资产运筹、物流追踪和人道救助等工作契合,集中体现区块链在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中的应用性。作为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要领导者,联合国对“链上”非传统安全治理理念的引入,集中反映了区块链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广泛结合。相应的,联合国各专职部门,正联同其合作伙伴密集开发区块链在经济调节、供应链监管、个人信息认证等方面的功能,并将其运用于防治环境灾害、打击非法贸易、救助国际难民与打击人口贩运等领域,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链上”非传统安全治理雏形。然而,区块链自身的技术稚嫩和政治敏感,以及相关治理项目造成的商业、社会冲击,将为“链上”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后续发展带来障碍。因此,为使该新型治理模式切实造福国际安全,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须加紧对区块链技术的因势利导、促其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杨东  梁伟亮 《学习与探索》2022,(10):68-79+191
元宇宙的本质是基于区块链世界所形成的数字孪生空间,是与现实世界互动、相融且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的过程,是数字世界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元宇宙经济不可能自在运转,必须与实体经济交融、互动,其中NFT的价值锚定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使NFT的价值得以更好实现,需针对现实风险进行监管,规避NFT应用中的刑事法律风险、金融化风险和知识产权等风险。在监管供给上,以“法链”指引NFT监管框架设计,具体而言,重视对NFT交易平台的监管以传递监管效果,明确NFT的定义以引导市场恪守理性,最后明确NFT法律属性,将NFT市场去金融化作为监管的底线。  相似文献   

6.
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提高网络运营系统安全、降低运营和交易成本等方式弥补共享经济发展困局,并在共享经济中的数据共享领域、知识技能共享领域和信用体系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区块链应用于共享经济会出现共享经济风险和区块链风险的双重风险叠加,具体表现为监管失灵风险、平台弱化风险、数据权属风险、信用修复风险和技术限制风险.共享经济中的区块链应用风险法律规制需要在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法律规制原则指导下,依靠公共规制机构的强制性与禁止性手段和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协会的自治能力来实现,并运用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评估法律规制绩效,同时注重区块链技术规制与规制区块链技术相协同.  相似文献   

7.
区块链存证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长久以来电子证据真实性审查认定存在的问题。但技术并不能保证绝对真实,技术上的真实与诉讼所求的案件真实也非完全对应关系,由区块链存证技术引发讨论和吹捧的“技治主义”在理论根据与技术支撑方面都存在缺陷。电子数据区块链存证在证据法上的本质是电子数据的技术性鉴真方法,区块链存证技术应当回归到工具价值层面,确保存证平台和存证技术的规范性,同时需明确不同形式的区块链存证在真实性上有差异,对其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效率和成本问题也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予以解决,未来区块链存证不仅可以用于实体纠纷,还可以用于程序性事项存证。  相似文献   

8.
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信任的标杆,以其特有的去中心化运作模式赋予技术信任以“强信任感”,使得技术信任超过人们对专家系统的信任,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信任模式。但区块链技术在增强高新技术社会信任感、简化人际信任过程、降低人际信任成本的同时,也会由于自身缺陷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风险。技术信任在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信任模式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信任风险。对此,要加强技术攻关、建立技术标准,重视伦理风险、明确技术道德,构建监管制度、健全法律体系,从这三个层面防范信任风险。  相似文献   

9.
齐爱民  张哲 《求是学刊》2022,(2):105-118
虚拟货币是非有权机关发行的,以区块链或类似技术为支撑并以电子化方式记录的通货。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作出明确规定。在立法缺位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部委发布的监管政策以其鲜明的价值导向发挥着准裁判依据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在我国司法判决上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这种认识上的分歧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加剧司法适用上的不统一。在监管政策层面,我国从虚拟商品说逐步走向更加严格的监管路线,发布禁止发行融资监管规则和禁止交易炒作监管规则以规范虚拟货币交易。从法律解释学角度,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政策并未否定虚拟货币作为民法中财产的属性,其应被作为一种合法的财产性利益受到法律保护,这也是贯彻私法自治原则的应有之义。在法律属性上,虚拟货币既不是《民法典》第115条中的物,也不同于第127条规定的数据,而应当属于网络虚拟财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和消费的不断升级,新零售业态也发生着变化.该文基于新零售的业态特征,从产品质量、线上线下一致性、物流管理、信息安全4个方面分析新零售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价值网络视角下的"区块链+新零售"新型商业模式框架,并介绍了区块链在新零售中的应用前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透明隐匿、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点弥补新零售发展中的缺陷,从而实现新零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和收益共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传统的金融业正与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相融合,向量化金融迈进。为适应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以及满足当今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该文在金融建模与量化分析实践应用课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总结出早期融入建模思想、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及评价机制的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区块链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在2019年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技术.区块链技术在技术革新、产业变革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传统数据库的缺陷日益明显,不能满足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基于此,该文介绍了区块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并阐述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数据管理面临的问题,总结出区块链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分析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数据管理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让区块链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定数字货币摆脱了传统货币在跨境流动中主要依靠代理银行的模式,能够有效规避结算风险,克服成本高、效率低和透明度低的缺陷。在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流动的机制设计中,应将银行业体系的中心化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跨境流动模式,并逐步深入。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流动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威胁"货币主权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冲击银行业结构体系、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不兼容、保护隐私与控制国际货币犯罪之间存在张力、法律和监管规则滞后等。为此,各国应形成全新的货币制度理念和货币主权制度,适应传统银行业结构体系并调整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责与功能,建设具有互操作性的支付基础设施,制定新的相关货币法律规则,构建新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徐本鑫 《创新》2013,(2):80-83
为建设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监管措施,并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环境监管模式,但是环境监管的绩效却无法体现在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提高上。从法律制度上看,中国环境监管措施的制度选择和设计没有体现法律对和谐和生态效率的价值追求。提高环境监管效率,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推动利益相关者就环境问题进行对话,设计与选择体现生态效率与和谐价值的环境监管措施,形成环保直接监管、间接监管和自我监管协同作用,公民社会、企业、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努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府的行动计划提升到社会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需要成文法加以促进与规范.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制度安排上,重点在于促成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三者互动机制,区域合作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制度等方面.作为促进型立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法技术构造上应强化促进功能、规范功能与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重构了人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深刻改变,推动人类社会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样态,而且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方式,促使人类的活动场域日益突破传统的社会空间,走向以数据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空间。数字技术使人类社会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到文化娱乐,从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到政府治理都在经历急剧的转型,而这又恰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相重合。以此为背景,数字技术引发的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国家治理革命,国家治理向数字化转型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支撑,但我们也必须对新科技所蕴含的潜在风险进行科学预判和提前应对。  相似文献   

17.
吴秋萍 《探求》2022,(6):111-116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瓶颈是体制差异较大,在大湾区内促进数字政府建设,需要注重对数据信息的所有权进行有效确认。另外,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可行性与可控性,数据本身同时要符合安全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任体系尤为重要。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对攻克这些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技术依托自身的强大功能达到去中心化、去信任等目标,为数字政府提供包括分布式的数据确权认定证,保障信息完整、安全、共享之余,构建数据信任体系架构并输出信任服务,从而构建强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政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杨琳  饶金涛 《唐都学刊》2023,(4):42-50+2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更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扎根传统、厚植文化根基。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乡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维度和发展困境,探寻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在文化认同和数字素养层面,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得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使村民真切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度与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应增进数字技术理性与时代价值需求的呼应,通过强化乡村配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成果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在良性互动、交织互补中共同发展。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应深化数字时代的多维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城乡融合为起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9.
崔健  李真真 《学术交流》2022,(5):5-17+191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的高歌猛进,由客观“实在”所构筑的“实体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正被置换成由“数字虚体”架构的“赛博空间”,由数字信息技术与资本共同孕育的数字资本主义降临于时代之野。在资本新的“代理人”数据平台的控制性、支配性话语体系之下,本应作为中立性存在的数字“虚体”,被饕餮的资本所吞噬,演绎出数字化衰退、数字霸权、数字垄断、数字劳动异化等发展迷局。立足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基点、洞察数字资本主义实质、破除数字资本主义迷局、超越数字资本主义限度,对探究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形势与数字化时代趋势的新型数字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猛 《学术交流》2023,(3):42-59
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智能合约具有去中心化、自动履行、不可篡改等优势。智能合约在生成前存在算法安全隐患、程序代码漏洞、私钥应用等风险,在发布中存在代码瑕疵、智能合约僵硬性等局限,在履行后相关法律主体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经济法责任与刑事责任。完善我国智能合约风险防范法律前沿设计,应当统摄法学和技术科学视角,借鉴他国智能合约有益立法经验,建构涵盖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救济的立体式、多维度、深层次法律规制体系。具体而言,智能合约事前预防机制包括完善智能合约立法,设置监管沙盒制度、私钥保护制度、行政前置审查、混合协议等。事中监管机制包括增加应用程序接口、政府监管接口、“矿工”多数决决议投票等。事后救济机制包括实行软件更新制度、扩大预言机适用范围、建立违约金或定金自动划拨机制、强化公力救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