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才与就业》2023,(2):68-68
最近,一条“不懂倒水的礼仪被领导批评了”的帖子挂上热搜,引发诸多网友“炸锅”,当天阅读量达到8115.2万次。有网友称遇到过类似情形,自己的确不太懂职场礼仪;有网友自曝,曾在会场倒水时,由于太过专心地拿桌上的杯子,结果将开水倒在领导身上;有网友不解,职场中只做好本职工作不行吗,为何要在意职场礼仪;当然也有网友正能量“喊话”,基本礼仪是职场必修课,不懂就要学。  相似文献   

2.
微信50版本,公众平台发生了重大变化,公众号被区分为了“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的信息推送频率减少为1月/条,“订阅号”被统一堆叠,信息可见性大幅降低。公众账号的强制营销功能被削弱,这对企业微信的运营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少的信息推送频率意味着更稀缺的沟通机会,要想玩转公众账号,更得谨慎地了解用户需求,勿踩雷区。  相似文献   

3.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电梯成为很多上班族每天必用的一个工具。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四方空间,实际上它已成为展现职场礼仪一个不可忽视的场所。很多职场新人、内敛的职场“老人”最怕乘电梯时,单独与领导在一起。这尴尬无语的感觉,似乎能直接用脚指头抠出“两室一厅”。那么,乘坐电梯该如何避免尴尬,其中应注意哪些礼仪呢?  相似文献   

4.
中外儿童交往礼仪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以讲“礼”重“仪”著称。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传统礼仪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向其他国家虚心学习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策略和方法。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礼仪教育“四有特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三个缺乏”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礼仪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题, 然而又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礼仪在教育中的作用, 强调教师礼仪在学生中的示范性、沟通性, 提出教师礼仪应从态度、装束、举止、语言等各方面入手, 全面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6.
礼仪之文化     
徐迅雷 《社区》2008,(24):4-4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人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而一说奥运礼仪,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久而久之成了一个问题。“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我们应该看到,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  相似文献   

7.
做自己的CEO     
告别校园,步入工作岗位,开始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在上班之前,作为职场新人的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上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两个案例——最近,领导交给小A一个新项目。可刚接手,小A就遇到不少难以把控的新情况,他踟蹰不前、磨磨蹭蹭,差点让项目夭折。好在领导及时亲自下场,才挽回事态。领导事后问责,小A回道:“我不懂啊,也没有人来教我。企业应该来培训我呀。”这回答把领导气得直想骂街。“遇到不懂的事情不自己想办法学,事后竟然还推卸责任!”可以想象,以后小A再也不会得到领导交予的新项目了。  相似文献   

8.
观点     
《人力资本》2009,(9):7-7
自信不是演戏,需要沟通——“遇到危机时,员工很需要看到领导的表现。领导一定要有自控能力,不能心慌或者沮丧,要有足够的自信。但自信不是演戏,需要沟通。谷歌遇到危机时,通常会开员工大会,或者通过邮件沟通,避免猜测。”  相似文献   

9.
黑多 《华人时刊》2010,(1):78-80
难忘的同胞导游 对初次去美国且不懂外语的人来说,置身异国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紧张。特别是在新墨西哥州圣菲市被同伴“丢”了以后。  相似文献   

10.
微语录     
《成才与就业》2014,(12):63-63
正媒体调查显示,47.3%的人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32%的人觉得微信让人失去了个人空间:1.微信好友过多过杂;2.朋友圈变成淘宝网;3.被朋友圈的点赞"人情绑架";4.患上微信依赖症……要不要逃离微信,你怎么看?其实从电信时代开始,人们的沟通已经发生了障碍,微信只是更进  相似文献   

11.
享受微幸福     
刘锴 《社区》2012,(29):27-27
现代社会真成了“微世界”:微机、微博、微信、微电脑……其实,还有一种“微”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微幸福”!谈到“幸福”,很多人马上想到舒心的工作、丰厚的薪金、名车、别墅、锦衣关食、高官显位……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昂贵的外衣.一般人是“买”不来、“穿”不起的!其实,现实生活中,隐藏着很多廉价的“微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低成本的“微幸福”享受者!而那些“微幸福”积攒多了,便成了“大幸福”——那时,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拥有幸福了!”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在耶稣会来华传教期向发生了所谓的“名词、礼仪之争”.尽管罗马天主教当局与帝制中国之间因固有的义理和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不发生冲突,但“名词、礼仪之争”毕竟提供了中西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一少见的历史机缘.本文对“名词、礼仪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历史意义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邵道生 《社区》2005,(20):40-42
中国一些富豪暴富的速度令人生疑为了避免“仇富心态”之嫌疑,我在文章标题上做了一些“手脚”,即在“中国富豪”之间特意加上了“一些”这两个字。这是当今国情使然。的确,中国一些富豪暴富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一不靠办企业,二不靠科学技术,三也没有因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双轨制”而实施“官倒”的好时机,四就更有意思了,这些富豪的出身也不是“名门望族”,有的基本上还是不懂计算机、不懂外语的“新文盲”。他们从一穷二白起家,然而硬是在短短几年、十几年中,成为身家几亿、几十亿的富翁。譬如,那个被称为“上海首富”的周正毅,就是一个只…  相似文献   

14.
从《大风歌》看西汉礼乐与文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高祖刘邦从不懂礼乐到重视礼乐 ,主要是因儒生制订礼仪 ,使他明白了礼乐在治国中的作用。《大风歌》成为汉代的宗庙之乐 ,系因尊崇刘邦而起。汉代以《大风歌》为宗庙之乐 ,对汉代文学的走向起着规范作用 ,它所关心的长治久安以“宣汉”的形式出现 ,对其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微信"成为大众日常使用的交流工具后,更多的微信服务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微信软件不单单是一个沟通平台,也成为了商家竞相逐鹿、微信粉们购买服务的"大蛋糕"。此次,我们选择了温州地区几个较为火爆的微信"大咖",看一看他们的"微"店和"微"创业。  相似文献   

16.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有代表性。“踊”作为一种身体动作,是哀情的直接表达,踊礼则在丧礼开展的特定时段施行,将哀情调节到“无过无不及”的范围内,并具有发明孝子“本心”的意味。较为特殊的“奠时之踊”更能营造宗教氛围,进一步实现了哀情的道德性升华。踊礼与丧礼作为儒家礼仪的一部分,贯穿着儒家的基本观念,而其严格性与复杂性更能体现充满考验的“修炼”性质。丧礼中展现的儒家身体因被赋予了父母“遗体”的伦理性意涵,能够挺立为价值主体,因而不同于西方“修身”传统中身体的工具性意义,这一点构成了儒家礼仪修炼之为“身心修炼”而非“精神修炼”的本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清康熙皇帝亲政后,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堂建成。后因清朝政府与罗马教皇发生“礼仪之争”,北堂曾荒废一时。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归还”北堂。今日之北堂,是“庚子赔款”所建。本文通过北堂的变迁,阐述了天主教在北京的传播史。   相似文献   

18.
历时三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破坏了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好局面.本文依据旧金山大学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礼仪之争国际研讨会整理的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文件一百篇,探讨发生这场大争论的深层原因:罗马教廷以“文化至尊”自居来禁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维系纽带,必然会发生激烈的文化碰撞,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惨痛教训,不同质的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至尊”的观念是万万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礼仪教育 提升大学生基本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注重“成才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使得学生的文明修养不能为社会完全认可,重视和加强高校“礼仪课”教学是加强德育和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重要途径。加强礼仪课教学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礼仪教育环境及浓厚校园尚礼风气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     
伊兜 《新少年》2023,(5):4-7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其中自然也包含饮食文化。从食材、烹调方法,再到食器、礼仪等,饮食文化涵盖的内容可太多了,我们今天给小读者讲的是有趣的饮食礼仪和好玩儿的菜品命名。从“席”说起我们常说“席地而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