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在儒、释、道三教并举、多元思想竞彩纷呈的盛唐文化氛围中,王维诗文中流露出的思想也是纷繁复杂的。但其中依然有一根主线,这就是始于儒之“兼达”,动摇于出入间而终于儒之“兼达”。作于晚年的《与魏居士书》正为我们展示了诗人是怎样将多元思想“为我所用”地融为一体的。《与魏居士书》旨在劝魏居士出仕。但其劝说的理由却并不限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用世精神,而是旁涉释道,并归结于主观的适意与否的范畴。这从全篇的行文可窥见一斑。文章从居士的家世、身世、德操诸方面入手劝导魏居士,并显之于功名利禄:“禄及其室…  相似文献   

2.
王维一生笃信佛教,早期大乘空观、尤其是《维摩诘经》中表现的居士思想对王维影响最大。他的交游、诗文内容及形式、任运随缘的人生态度、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甚至他的名和字都与这部经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4,20(1):37-40
自 2 0世纪 5 0年代始流行于唐诗研究界的王维“亦官亦隐”说 ,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原因在于 ,“亦官亦隐”之说 ,不仅有违于唐王朝“干部政策”的历史真实 ,而且亦与王维生活的历史实况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 ,故唐代无“亦官亦隐”之例 ,而为研究者“标贴”于王维身上的“亦官亦隐”或“半官半隐”说 ,自然也就属子虚乌有之辞。  相似文献   

4.
孙明材 《学术交流》2004,(5):143-145
在王维的一生中,"身心相离"曾多次出现,但决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王维生活中的亦官亦隐。"身心相离"作为一种自我表述,它出现在王维生活的后期;作为一种行为表现,它体现在王维生活的中期;作为一种处世思想,它萌芽于王维生活的早期,且"身心相离"的含义有"身与心相分离"和"身心与我相分离"之分。  相似文献   

5.
李亮伟 《浙江学刊》2003,(6):194-197
王维庙在浙江黄岩存在了一千一百多年 ,鲜为学界所知。考辨王维庙出现的情况 ,并探讨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乃知有始出迷信、继入传统“神道设教”轨范和地方政府“因势利导”以“辅治成化”之因 ,以及还有王维本人的“济人”之心、“重情”、文学才华得到人们推重等因素。王维庙对此邦兴文起到过积极作用。王维是否到过浙江 ,学界本存异议。浙江黄岩有王维庙 ,与王维生平行踪无关。  相似文献   

6.
“舒卷闲云在绛霄,平生出处亦超超”(赵翼《读随园诗题辞》),袁枚出名早,入仕亦早,而隐退更早,“作宦不曾逾十载”(同上),就接连两次辞官;三十七岁,就不复出仕以安享清闲。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极为罕见:既不同于“亦官亦隐亦居士”的王维,身在官场,心向佛国;亦异于老说自己“身与时违合退耕”的苏轼,直到贬官海南、老死常州时,仍未真正挂冠退休;甚至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也颇异其趣……。  相似文献   

7.
周桂峰 《唐都学刊》2005,21(1):30-32
王维后期思想消极,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既不敢明白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亦不采取遁迹山林的完全避世态度,这一状态被学界概括为"亦官亦隐".近来论者提出质疑,以为唐代元"亦官亦隐"之例,而"亦官亦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辞".笔者以为,"亦官亦隐"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唐代的休假制为王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经历所决定。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浓厚的禅意。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灵静寂的意境、闲适自在的境界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叶碧云 《唐都学刊》2007,23(4):12-16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为人和创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一生屡遭困厄,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政治仕途,都遭遇了许多不幸与痛苦,而佛教的信仰为他找到了解脱的方式。对王维的痛苦内容及解脱方式的探讨,可得知其受到后人膜拜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王维诸类诗作成就斐然,其送别诗也别开新意,独具特色,“多情自古伤别离”(柳永语),“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语)王维的送别诗也抒写惜别并暗蓄优伤,但于惆怅感慨中溢出健康旷达的格调,透出清新活泼的气息,潜藏着催人勃发、激人自勉、慰人起放的青春活力和动人魅力。下面试就王维送别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美学特征作些分析。 王维的送别诗从不同角度书写了送别的各类场面,抒发了自己的微妙感情。首先是那些慷慨豪壮、蓬勃奋发之作。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  相似文献   

11.
近日从一家发往国外的报纸和一份全国性的杂志读到三篇文章,都谈到“王维评画”的故事,说王维见壁画“按乐图”而微笑出神,旁人问他是为了什么?王维答曰:“这画是描写《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的。”人们集乐工演奏,果然乐工的口和手在乐器上的方位以及动作姿势与壁面上描写的完全符合。这个故事是够吸引人的,但却不可靠。  相似文献   

12.
姜朝晖 《社科纵横》2005,20(6):135-136
王维擅长绘画,其山水田园诗很集中地表现了其诗画交融之浑融美。本文从诗画交融、绘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浑融美,抉发其艺术隐微。王维以画家的眼光来取景构图、设色敷彩,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不拘一格,随物赋形,传神写照,而得其天机意趣,浸融着诗人浓郁的情感,从而以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声乐美、朴素美、想象美、感情美而凝聚成的绘画美、诗歌艺术的浑融美,使得诗画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日益成熟,冲澹而兴味悠长,清婉流丽。  相似文献   

13.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4.
吴振华 《阅江学刊》2014,(2):120-129
李白《秋浦歌》与王维《辋川集》是天宝后期创作的表现江南秋浦胜境和北方蓝田辋川佳境的两组山水诗。尽管王、李二人没有交往唱和,也没有受到对方的影响,但两组诗还是存在相同之处:它们都继承了南朝大谢、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传统,运用五绝组诗描写山水景物。《秋浦歌》《辋川集》的差异主要是:李白重主观抒情,王维重客观描摹;李白受民歌影响,追求“诗中有人”,王维则受佛禅影响,追求“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相似文献   

15.
我的王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五月,我到西安参加由西安联合大学与蓝田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王维诗歌学术讨论会,会上,遇到了西安联大《唐都学刊》编辑部的同志,他们要我为《学刊》撰稿,介绍自己从事王维研究的一些情况,盛意难却,我只有答应了。自1981年至1989年,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王维研究上,先后完成了两项工作:《王维集校注》和《王维新论》。记得50年代在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读书时,自己就对王维的诗歌产生了浓  相似文献   

16.
刘青海 《求是学刊》2012,(1):125-132
盛唐之前,主要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题材类型,只有到了王维,山水和田园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同样高度的艺术成就。重新探讨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王维对陶的关注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但对陶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复杂多面的,对陶的接受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在其田园山水之作中体现出来;第二,王维同时接受陶谢的影响,对陶谢不同的艺术各有汲取,并在某些具体的作品、境界中有所融合。总的来说,王维在艺术上,更接近于陶的自然,而对谢的华贵也有所汲取,但对谢是以扬弃为主的。  相似文献   

17.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18.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7,23(1):124-128
吏隐与吏隐诗主要表达了吏隐者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历史上的吏隐者有提出朝隐的东方朔、提出大隐的王康琚、提出中隐的白居易以及实践吏隐的山涛、阮籍、谢、王维等著名文人。探讨白居易的吏隐诗,闲适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其闲适乃是官场公务之余的个人放松,或者休假时闲雅、悠闲、自足的情调,与传统意义上隐士彻底的“闲”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张鸿鸣  薛枝 《生存》2020,(8):0222-0223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文清净、淡雅而富有禅意,是唐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诗作不仅在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被翻译成英文等多国文字而流传海外。如何在译文中展现出王维诗作的清雅脱俗,从而让外国读者更好的鉴赏中国诗文,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一直都是翻译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翻译审美心理学角度鉴赏王维《鹿柴》的弗莱彻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所译的两个英文译本。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