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数字政治学、数字政治经济学与数字历史政治经济学既是中国学术历史传统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的学术成果,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化构建的阶段性探索,也是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生产、创新及体系化。数字政治学从数字要素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权力运行规律,数字政治经济学是从数字要素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互动规律。数字历史政治经济学则是从数字要素和历史因素两个维度研究人类政治经济互动规律,是政治经济学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数字化和时代化发展的结果。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化构建不仅能够打破少数西方国家知识生产及学术话语权垄断,而且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学术创新及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怡  宋何萍 《学术研究》2023,(10):22-27+34
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和深入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对话有新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万物互联性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塑了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数字劳动过程产生的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商品和资本的新形式,一方面,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另一方面,由于数字资本的逐利本性引发的经济无序扩张,也可能助长平台经济垄断、影响实体经济、侵犯消费者福利和阻碍创新等不良社会经济现象。要通过规范和引导数字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加强数据监管、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数字资本设置“红绿灯”,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使数字资本在有效监管下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下,揭示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实质,诠释中国式数字文明的伦理意蕴及发展趋势是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当前,数字文明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的假象,其表面以“文明”自居,实则以高歌“数字解放”之名行“数字剥削”之实,以标榜“数字自由”之名行“数字控制”之实,以高举“数字民主”之旗行“数字殖民”之实。相较于资本主义数字文明,中国式数字文明在理念之维、发展之维上都实现了对西方数字文明的超越,在结果之维上也必将展现出引领人类数字文明发展新航向的历史必然性。未来,在建构中国式数字文明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克服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弊端,变革不平等的数字所有权关系,推动数字技术自立自强,健全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共建人类数字命运共同体,以此建构一条新型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劳动更加灵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推荐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劳动数字化与数字化劳动使得一切要素都被数据所中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劳动条件的发展与隐私观念的流变,数字劳动中出现新的隐私困境,包括隐私边界的时空困境、隐私主体的认知困境以及隐私行为的自主困境。现阶段,人们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劳动中隐私困境的可能出路,突破数字监控的隐形规训,从而实现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城市星球时代,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长三角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迈向一个跨越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跨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一个“世界级经济型-文化型大城市群”重合形态的升级版正在加速形成.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在于“一生态两引擎”,即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一体化发展生态,塑造“点、线、带、廊”结合的空间布局;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生产力引擎,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不断升级的数字文化消费力引擎,建设全国领先的一体化文化消费大市场.  相似文献   

8.
张凤莲  闫文静 《东岳论丛》2022,(8):5-13+191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以前的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西方工业文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要素文明;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容世界文明之大成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孕育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辟为标志,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凸显。新的历史时期,要实施创新驱动、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等战略,激发文明发展的活力动力,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农业数字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当前,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生产,通过智能化技术变革生产营销方式;重塑农业组织结构,推动农业组织结构网状化发展;整合农业产业链,实现信息共享和生态位调整。可以说,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引领农业要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则是以农业现代化生产为目标,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推动消费方式变革;以整合农产品供应链为目的,推动经营方式革新;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变革;以组织化水平提升为基础,推动能力变革。未来,农业数字化转型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应严格落实好农业数字化发展规划,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推动数字经济与本地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应鼓励数智经济企业利用其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数字技术实力,加快农业配套应用的开发;应注重在生产端和营销端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更公平地享受农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10.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内涵与范围不断拓展。作为人类技术的新范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三次产业的传统生产范式。数字技术的软硬件开发、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所构成的产业数字化共同构成了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逻辑主线,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环节之后,成为创新理念落地的主要载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再造,推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补齐新实体经济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匮乏的短板,以数字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参与新实体经济的国际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数据作为信息的数字化形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独立的生产要素。数据具有五种存在形态,作为要素形态存在的数据是数字劳动的对象化产物。当数据要素作为商品,其生产过程的起点是数字技术及数字化生产资料,数字劳动的具体劳动过程以数据挖掘和算法算力迭代升级为核心,内嵌于开放协同、动态优化的生产网络组织之中。数据商品具有商品的二因素特征。数据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圈数字化变革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数据商品的“价值”由抽象劳动所决定,但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数据商品的资本主义应用即数据的资本化过程。从“劳资关系”来看,数据资本从时空两个维度强化了数字化剥削,开放式生产网络修复劳动力市场的横向分割,智能机器体系以弹性工时取代固定工时。从“资资关系”来看,数据要素的垄断性占有、集中式生产网络与数据驱动市场的形成导致资本的无序扩张,必然会阻碍社会分工的有序演化和经济效率的有效提升。加强对数据资本的引导、规范与治理,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够产生“降本增效”的作用,提高生产迂回度和附加价值,引致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诞生,从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数实融合能够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创新动能、赋能产业绿色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数实融合的实践进程中还面临着数字鸿沟与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共存、数字技术核心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强、数据要素流通不畅等一系列现实困境。若要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应采取措施弥合多维数字鸿沟,推动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引导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渠道,以促进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相似文献   

13.
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内部创新不足和外部竞争加剧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数字贸易以数据流动为牵引,以数字服务为核心,为推动中国制造业GVC升级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基于“供给侧—需求端—供需联动”角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对数字贸易驱动制造业GVC升级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服务和数据流动角度考察了数字贸易驱动中国制造业GVC升级的实践困境;再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增强数字技术研创能力、优化数字平台运营环境、推动数字服务产业发展及消除数据要素流通屏障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次伟大的“术语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性意识形态价值: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优势,展现了作为文明超越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的文明形态,实现了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展现了作为理论创造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现了作为文化融合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天下情怀,彰显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迸射出意蕴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展现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5.
数字鸿沟主要指在数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拥有和应用数字化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程度不同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隔离以及贫富差距等两极分化现象。数字鸿沟是数字霸权的必然结果,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中生成,在新自由主义政策中蔓延。通过多维视域审视,有助于厘清数字鸿沟的分类、生成逻辑与治理困境。“数字丝绸之路”作为解决数字鸿沟的中国方案,旨在逐步缩小数字鸿沟差距,推动数字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类世”警示我们,正在发生的数字化历史中,人类或将为数字科技所控制。在AI兴起的时代,数字化的人类也包括智能辅助人、生理增强人以及非整数维度的数字人。类型学揭示了数字化人类的三种发展方向:一是虚拟化,二是智能化,三是外脑化;相关趋势分析也足以说明,技术可能加诸于人的支持力和支配力可以大到何种程度,而人的自我迷失又将产生何种后果。关于人在“数字人类世”中将何以为人的疑问,本研究的回答是:只有在葆有自由意志与道德良知时,人才可能继续为人,并在数字交往的空间里实现数字化的跃升。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传统金融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广度更广、深度更深。当前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金融所具备的共享、便捷、安全、低成本和低门槛特点契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数字金融能够发挥资源配置效应和普惠效应,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数字金融通过革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深化数字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以提升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完善数字金融法律法规以保障区域金融稳定发展,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8.
刘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2023,(3):60-74+205-206
“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整体性概括和正面性评价。“文明形态”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人类不同地域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进行的文明创造,传承了中华文明基因并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它作为世界上一种新近出现并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而典型的文明形态,而是复杂的“非典型性”文明形态,必须用中华文明、现代化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多重维度来综合把握。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化文明的超越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并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虽已形成,但尚在发展中,将会在未来显现出更清晰轮廓和更成熟样态。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大潮中,数字帝国主义的霸权性意识形态被数字拜物教美化和遮蔽。基于数字拜物教视角对数字帝国主义进行批判,是切中其霸权意识形态统治本质的关键路径。数字帝国主义的崛起与数字殖民密不可分。数字殖民作为数字帝国主义的新型掠夺方式,不仅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实现了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和渗透,同时还以平台为传输中介,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送到世界各地。在数字拜物教虚幻性、遮蔽性、颠倒性的意识形态性质基础上,数字拜物教内在机制的运转进一步掩盖了数字帝国主义输出意识形态的霸权逻辑。以拜物教批判为基点,揭穿拜物教机制遮蔽下的数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骗局,洞悉其统治本质,并且在实践中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发展目标,推动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将为彻底消解数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统治,形成更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数字文明新形态积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所采取的理念、战略和行动,蕴含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举措等基本内涵。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要求的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反自然、不可持续的,因此,要以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形成红绿交融的先进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促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是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本质要求的内在根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获取物质资料方式为内核,以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为圆圈形成同心环形结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通过形塑绿色技术范式、生态生产结构和生态文明社会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