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淑英 《学术交流》2004,(12):119-122
因特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有别于现实社会。网络人际信任是交往双方对对方能够完成自己所托付之事的一种概括化期望,是心理预期和行为策略的统一。风险小、潜在威胁小是网络人际信任的基础;情感风险是网络人际信任的主要内容;文本符号是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陕西省关中和陕北地区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着重探讨了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对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缘信任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普遍信任则会显著降低农村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而血缘信任、业/学缘信任对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与人际信任影响的多向性不同,制度信任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另外,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对农村不同老年群体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对象的一种预期及信念。由于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人际信任关系的构成和发生机制决定了信任关系的风险性和脆弱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奥赛罗的悲剧是一个人际信任方面的极好案例,对它的解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自我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人际信任心理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际信任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信任他人与值得他人信任的互动过程.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人际信任的心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性别群体,在信任他人方面女性普遍高于男性,在值得他人信任方面男性普遍高于女性.2.不同年龄群体在信任他人方面,青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中年组高于老年组;在值得他人信任方面,老年组和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组也高于中年组.3.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在信任他人方面,文化程度越高对他人信任水平越高,在值得他人信任方面与文化程度无明确相关关系.4.不同职别群体,在信任他人方面从个体私营业者、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在校大学生到国企职工信任水平依次提高;在值得他人信任方面,从机关干部、在校大学生、社区居民、个体私营业者到国企职工被信任水平依次提高.  相似文献   

5.
吴秋萍 《探求》2022,(6):111-116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瓶颈是体制差异较大,在大湾区内促进数字政府建设,需要注重对数据信息的所有权进行有效确认。另外,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可行性与可控性,数据本身同时要符合安全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任体系尤为重要。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对攻克这些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技术依托自身的强大功能达到去中心化、去信任等目标,为数字政府提供包括分布式的数据确权认定证,保障信息完整、安全、共享之余,构建数据信任体系架构并输出信任服务,从而构建强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政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心理.在历时态上,政治信任可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形态,它们的根本分野在于政治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整体社会相契合的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政治人格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是过渡形态的政治信任,其表现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两种形态的政治信任前后相继,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7.
陈福平 《社会》2012,32(2):84-104
已有研究多数认为市场经济、社会参与有助于普遍信任的建立,“关系”则阻碍这种信任的形成。基于CGSS2005数据,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和关系信任对普遍信任的多重影响。研究表明:以亲属信任为核心的关系信任对普遍信任具有消极影响;当社会组织成员间信任仍是一种关系信任时,社会参与对普遍信任也呈现出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能够提高普遍信任,但同时推动了“关系”的使用,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普遍信任间存在着相反的双向影响。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推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不仅仅要关注于组织的增长,也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给予“跨关系”成员交往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季建霞  金雪飞 《创新》2010,4(3):21-24
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信任、探索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构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任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既不是完全普遍主义,也不是完全特殊主义,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血缘、亲缘为中心,以实用理性为内核,以差序、差等为结构,具有边界弹性和"两极性"的关系主义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的演变过程实际是商业信用的延伸过程 ,在信用的延伸中 ,社会信任起了重要的作用。借用来自社会学的关于意大利的一些实证材料的分析 ,社会信任影响对金融工具的选择 ,只有当社会具有较高的信任程度时 ,证券形式的金融工具才会普遍被人们所持有。否则 ,人们就会选择对社会信任度要求较低的金融工具。社会信任对企业制度安排也具有影响作用 ,信任度较高的社会 ,企业容易制度化 ;而信任度较低的社会 ,企业多采取家族经济模式。这些结论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日益严重的信任问题。指出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风险社会和社会转型当前两大时代背景来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信任问题。以“杀熟”、“三鹿事件”等事件为例,分析当前中国信任何以遭受破坏,并针对社会资本的建设,思考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网上人际信任的建立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实社会中 ,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地缘以及业缘等为依托建立起来的 ,关系的紧密性是产生信任的基础。但是 ,互联网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特征 ,使网上人际信任的建立机制有别于现实社会。网上信任一方面产生于网上声誉 ,另一方面来自于具有某种先验性的“预设性信任” ,而且在信任的过程中伴随着交往者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人际信任变量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5~30岁流动人口在人际信任上的得分最高,显著高于研究中的其它年龄组;在社会支持变量上,外出打工5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要显著高于1年及以下(p<0.05)及1~2年(p<0.05);18~25岁流动人口社会支持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年龄组。在幸福感变量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签订劳动合同的流动人口显著高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者。(2)在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幸福感关系中,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人际信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领域的结合,在给金融发展带来新模式和新机遇的同时,在多个层面上也出现了新的风险,如数据与隐私方面的安全风险、经济与法律层面的风险以及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技术研发,满足区块链金融技术需求;构建严密的区块链监管体系;加快区块链金融立法,弥补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14.
中西社会信任的制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基础。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了它们不同的制度类型,而由不同的制度类型塑造而成的中西社会信任在传统文化、基础与载体、模式与结构、程度与范围以及理性追求等方面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社会信任正是依凭这些不同的特点在各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道德经济又是法制经济,需要基于道德和法制的社会信任作为内在支撑。以制度为基点对中西社会信任进行比较,不仅将进一步推进社会信任理论的研究,而且对于构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支撑的新型的社会信任也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拟社区是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决策过程展开的社会经济空间,也是网络销售商用于提升电子商务信任的工具.虚拟社区可以划分为社会行动、规章制度、社区认同和技术系统等四个结构要素.电子商务虚拟社区的规章制度和技术系统是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基础,通过简化复杂性和推敲可能性两种机制影响制度信任,通过社区认同影响情感信任,通过安全性、易用性和社会性影响认知信任.  相似文献   

16.
区块链技术促进了数字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既能推动商业、金融等社会领域变革,也能对法律规范等上层建筑产生结构性影响。区块链技术应用(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等)在当前的实际运行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规范功能,但政府却未创设相应的完备法律规制与监管体系,使得区块链技术的价值由于缺乏法律支持而难以完全实现。这不仅限制了区块链技术的效用,还带来各种社会安全问题,也导致技术自身发展迟滞。促进技术与规范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场景出发观察分析其风险与价值,再从法理上厘清技术与规范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分析论证构建规范法律性代码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框架,形成务实科学、多方联动、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治理机制,引导、促进、规范和监管区块链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组织管理中的信任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康之 《浙江学刊》2007,(2):124-130
我们的社会是组织化了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的缩影。通过对组织中的信任与合作的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健全的正确路径。近代以来,组织的发展所走的是一条科学化的路径,在组织管理中更多地强调科学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模式的设计,这造成了组织信任的失落和合作的不张。在自觉地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我们应从信任的重建入手,自觉地培育合作关系,并通过合作制组织的建构而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历史性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学伟 《社会》2014,34(1):1-26
随着信任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信任的含义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越来越复杂。如果回到常理及其文化中来讨论信任,它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可分为无约束机制的信任和有约束机制的信任,并在文化意义上导致信任地带的位移。在中国文化中,信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发生可疑时而形成的中间地带,可细分为放心关系和信任关系及无信任关系。其划分原因源自中西文化对人性及其社会依赖性的不同假定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偏向或制度性偏向。由此,信任的本质是社会成员在面对社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时体现出的对自己依赖对象所维持的时空性特征。以这种框架来重新处理以往有关中国社会信任研究中的争议和困惑,很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信任在外包交易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论背景在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79)著名的“市场与层级”的问题中,其强调最小化交易成本是组织结构的背后逻辑。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其镶嵌观点里则挑战了威廉姆森的观点,认为交易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并且人际产生的信任有助于交易的维持。也就是说,人的效用不是一成不变,而会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更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讯息是否能够取得深深受到讯息管道的限制,而讯息管道往往就是一张人际网络。经济决策不是一个理性个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做出决定的,而是在动态的人际互动中完成,常常因动态的社会情境而变化。这…  相似文献   

20.
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提高网络运营系统安全、降低运营和交易成本等方式弥补共享经济发展困局,并在共享经济中的数据共享领域、知识技能共享领域和信用体系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区块链应用于共享经济会出现共享经济风险和区块链风险的双重风险叠加,具体表现为监管失灵风险、平台弱化风险、数据权属风险、信用修复风险和技术限制风险.共享经济中的区块链应用风险法律规制需要在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法律规制原则指导下,依靠公共规制机构的强制性与禁止性手段和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协会的自治能力来实现,并运用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评估法律规制绩效,同时注重区块链技术规制与规制区块链技术相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