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派系是国民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南京国民政府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夺,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由此造成了国民党政权极大的"内耗"."内耗"又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民党是一个派系复杂而又长期陷于派系斗争的政党.其领袖人物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22年中“三上”“三下”为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的历史勾画出一条清晰的轨迹.蒋介石“三上”“三下”,一方面出于他个人攫取党政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具体而复杂的历史背景.研究蒋介石“三上”“三下”的历史真相,对认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兴衰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绿茶书情     
正《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金以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金以林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研究专家,本书研究国民党派系政治,勾勒出蒋介石如何一步步取得国民党的最高统治地位。虽然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其故事性更有看点,毕竟我们还是喜欢读这些政治斗争带来的快意恩仇。  相似文献   

4.
1927—1929年,国民党政权展开了"整理"汉冶萍公司的活动。其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强自身统治的基础。汉冶萍公司无力对抗,遂向拥有公司巨大债权的日本求援,整理汉冶萍便转化为国民党政权与日本之间的博弈。由于当时中国政治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不仅国内政局动荡,而且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在日本的干预和阻挠下,国民党政权无论是武汉政府还是南京政府均无法真正对汉冶萍公司进行接管整理。国民党政权丧失了将汉冶萍公司收归国有的一次良机,而汉冶萍公司则在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依靠日本,最终沦为日本的附庸。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学原理视角 ,对 2 0世纪四十年代国共政权更迭的原因进行了全新解读。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的持久抗衡、意识形态迷失造成的信仰危机和宪政建构过程中的非法制化因素 ,导致了中央权威资源的缺失和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政治纷争、国民政府政治组织功能的衰退和政党内部自改革运动的失效 ,导致政权内部权威资源流失和政党自我革新能力的停滞 ;驾控基层政治权力能力的弱化、重建地方政治权威的失效和政权“组织成本”的超常庞大 ,造成了政权基础的脆弱和地方基层政治权威资源的流失。权威缺失导致国民党政权进行政治整合失灵 ,政治合法性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社会的总危机 ,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实施,客观上为国民党内各派力量进入权力核心拓展了渠道,为他们进入权力中枢提供了合法途径,造成了国民党内的参政热潮,众多势力加入决策系统,使本已有限的政治资源争夺得日趋激烈,造成国民党四分五裂,离心离德,政治上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国民党无法有效地控制从政党员,致使党政出现脱节,党内的派系斗争又严重制约政府决策的作出和实行,使党政迭生障碍,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无法应付人民解放战争的强大攻势,这是蒋介石败逃台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战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接收,是关系到其内部各派系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各派系围绕着受降与接收方略、派往收复区的接收大员与各级行政长官的人选以及各经济实体的接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斗争的结果是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根基。政治上,不仅大失民心,而且加剧了其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经济上,战后的接收成为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西南-南京"的对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地方-中央"对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而西南政权内部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联合体:一方面因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而结合,另一方面又因政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而相互争斗.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颇具普遍性.当前新史料的发掘为深入考察西南政权内部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的分析能深化对国民党派系史的认识,进而推动民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阿保机统治时期契丹社会政治特点是:同保守派势力进行斗争,确立了世袭汗权;建立契丹政权,为契丹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外发动战争,拓展了疆域,提高了契丹族的声望;营建皇都,建立中央及地方统治机构,以巩固契丹政权;重用汉族地主,吸收汉族的统治经验,以维护契丹族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南京政府名义上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权。然而在这个政权中,国民党的权力、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却受到有意的制度性限制,远不能达到垄断政权的程度。政府是权力的中心,军事力量也逐步独立于党。从党政关系看,党不敌政;从党军关系看,党不“统”军。  相似文献   

11.
1932年1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开始合作,分任国家军事和行政最高首脑,由此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是南京国民政府一段相对稳定的统治时期,其基调是中央政府统治能力的加强和统治范围的扩大。本文综述了最近30多年来史学界对1932-1937年民国政治史的研究,从政府高层的合作和派系斗争、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攘外必先安内"基本方针的实施、中央对地方实力派的整合、国民党政权对社会统治的巩固等方面,评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这段时期里国家政权建设的举措和成果。对1932-1937年民国政治史研究的梳理显示,最近10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在利用新出史料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逐渐摆脱了"革命史叙事"的束缚,展现出历史进程的丰富和复杂,并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其研究视野也从单纯的政治史拓展到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互动,研究视角转向以国民党政权为主体,以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为叙述主线。这些最新进展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通史叙述,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国政治史研究范式转型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政治学原理,考察南京国民党政权在政治整合过程中,各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抗衡、各派系的纷争攘夺以及中央政府对基层政权的控制乏力,使南京国民党政权始终没能形成一个事实上统一的中央权威,丧失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威资源及其合理性,从而揭示其政权崩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与垮台●尹业香陈彰栋南京国民党政权从1927年到1949年在大陆统治22年,最后退出大陆而垮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腐败无疑是导致它覆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1以四大家族为统治核心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是一种官商不分...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大后方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虽然实行国共合作,但国民党仍不放弃其专制统治,在文化上实行种种专制政策;颁布一系列反动法规;设置反动文化机构;制订反动的“文艺政策”;压迫和扼杀进步文化团体。为了放手发展抗日文化运动,中共领导进步文化界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进行坚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表现在:强烈呼吁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深入批判国民党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文艺政策”;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书报审查制度;努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的斗争,是一场重要的文化思想、文艺理论的斗争,也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六全大会是国民党在大陆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民党六全大会的选举进行政治分析能发现国民党政治的衰微.这种政治衰微具体表现在六全大会与会代表名额分配是CC系、三青团等派系争斗与蒋介石直接干涉的结果.六全大会与会代表选举过程中存在着公开的不民主、舞弊和贿赂.六全大会与会代表的产生和六届中央执监委的选举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派系斗争和选举操纵.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的派系基本上是后孙中山时代的产物,因而从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起,开始探究其原因。国民党派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队、地盘为凭藉的地方实力派,一类是没有军队、地盘的政治性派系。国民党的各个派系之间互相倾轧,造成国民党力量的分散和内耗,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可以说,国民党的派系化是造成国民党丢掉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究其派系化的原因,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警醒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所出现的特定的政治环境,使国民党面临着和平民主或内战独裁的两难选择。最终,基于党派及其私人的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于共产党力量的低估,国民党选择了内战政策。这一错误的政策选择,使国民党政权很快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丧尽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概述了1946年广西参议会议长选举的纠纷以72.纠纷最终在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协商与妥协之下得以解决的事实,说明了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治运作的核心。派系政治使民国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国民党体制也成为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并由此形成了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年劳动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进步党派,经过一个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孤星社时期的文化斗争,到铸魂学社时期的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正式组党时期的民主政治活动,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中国少年劳动党从文化活动走向政治斗争、从结社到组党的历程,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的重要表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南京解放,蒋家王朝统治中国共二十二年。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发展,国民党政府为适应其专制统治的需要,其中央政治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文仅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关系、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和政治统治权的变化以及执行机构的变化,分别加以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初建时期蒋介石把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搬出来作为理论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