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梦窗词虽然语言华美,意象凄婉,但并没有因华美而显冶艳,也没有因凄婉而见萎靡,这是因为梦窗的清词丽句之间体现出一种超逸和劲健的气质。梦窗许多作品中无论写景与抒情都体现出一种"清"的特色,词人所选择的意象是清丽的,所抒发的情感是清旷的,所表现的人格是清高的。梦窗词以华丽的语言包蕴了感伤沉郁的情绪,同时又有一种飘逸而劲拔的力量流溢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婉约之宗”的秦观,词章清新隽永,别具一格,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展示了“移情于景、意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久,语言独特、用言精巧”的风格,体现了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3.
王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61-63,53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通过儿女情长,怨离伤别,反映出他爱情的喜悦和伤感,体现其缠绵凄婉的词风。本文拟就梳理纳兰性德爱情词的创作,来窥探其爱情词中包含的对人生别样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词的同韵及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复杂多变,甚至也更严格,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词与音乐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词的平仄、声韵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词被称为“长短句”,其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多变,也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体现出词体本身固有的风格特征。这些方面的特点都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纳兰词以其凄婉闲丽之神韵被誉为清词之绝唱,然而他的诗相较其词亦丝毫不逊。无论在抒情言志,还是在艺术风格方面,纳兰诗都表现出与其词风截然不同的俊爽超逸的风格,以昂扬的感情和激越的笔调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动人音符。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词的创作倾向表现在广泛的题材倾向,消沉的情感倾向,慷慨、凄婉、颓放和萧闲的风格倾向以及深厚的审美倾向。元好问词的地位在于是金一代词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保存了大量表“具体事物颜色”的词,体现了“颜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当时汉语中尚无表示“颜色”抽象概念的词语,这些“颜色词”便体现了古人的“颜色观”即“以物呈色”。这些“颜色词”是通过“比喻”手段创造而来的,并在实际运用中起到了“扩大化”的效果,丰富了汉语“颜色词”系统。  相似文献   

8.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
清壮顿挫--小山词与苏门词主体性创作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几道(小山)与苏门人物处于同一时代,其词与苏门词乃至苏词互有关联,共 同体现出“清壮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情感、意趣、气骨等三个层面,说明小山与 苏门人物以及苏轼皆注重词的主体性创作。这种主体性创作推进了词史演进。可见,小 山词并非词史中的回流,而是融入了当时以苏词、苏门词为代表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0.
“共生”一词揭示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这一来自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在国外被广泛运用于管理科学和日常生活。体现共生理念的“团队精神”日益普遍地成为现代优秀企业人才遴选的首要条件。教育事业充满生态机理,教育管理处处体现共生规律。随着形势的发展,共生理念也必将成为优秀学校管理者最重要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东坡词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东坡词既是苏轼“士以气为主”理论中“刚”、“大”、“正”主体内蕴的形象显现 ,同时也是其凌眇万物、挥斥八极之人格气度的文学外化。东坡“词心”澄澈旷远 ,体露出生生不已、往而有住、日趋日新的“近思”精神 ,其相对永恒和自由旷达的精神内蕴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性命自得”之说与实践理性精神的体现。东坡词“月白风清”境界烛理洞彻、超拔旷逸 ,体现出心性合一、自性与万象相融的超眇之美 ,从根本上说 ,也与苏轼“事理皆融”、“表里洞达”的哲学主张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之一,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王国维更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早期的纳兰研究多关注其感伤抒情的词作,而他的边塞词作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数量上超越前人.纵观其边塞词,我们会发现他的边塞词在立意、取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边塞词既有沉郁豪放之气,又有凄婉迷离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诗词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影响我国民族研究的基础型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词源。中国古代“民族”一词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叙述有差异性,历经诸多的语境嬗变。自先秦“民族”二字联结出现,至西晋形成“民族”的名词形式,再经唐宋“民族”记述和思想理念的进一步拓展,于明清时“民族”的使用指代已呈现出泛化。中国古代的“民族”一词体现出多元内涵,这些内涵根植于中华的文化传统理念,体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关系和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钩沉中国古代的“民族”一名也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民族”概念及其影响的回应,有助于新时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下,从中国的话语空间辩证认识“民族”的历史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神仙传》可以称为上古至北宋间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同时也蕴涵了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基于此,从《神仙传》中的“和”这个词出发,对《神仙传》所体现出的当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最后发现,“和”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开先审视反思盛行的复古思潮,体现出复古而在当下的通变意识,并贯彻于诗文理论阐述尤其在整理、研究金元词曲方面:编纂《改定元贤传奇》、整理张久可、乔梦符曲集,树立崇尚本色的金元标准,以及“不平则呜”与“悟深体正”的元曲风范,并评价明代曲坛的“词人之词”与“文人之词”。李开现同时强调于古求真的本色新变观念,汲取前人的神理气味,突出真情的抒发演绎,实现自成一家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勾勒出两宋咏物联章词的演变轨迹,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两个层面分析,认为其审美特征从北宋早期研炼物情之精巧艳丽演变到南宋末期刻意求精之清俊凄婉,词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从普泛化情感到丰富深刻的个性化情志演变。两宋咏物联章词不同时期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也立体呈现出了宋代咏物词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的“是”字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先秦典籍中为用“是”字最多者。“是”在《孟子》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判断词,这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中“是”的一般用法。作为判断词的“是”最早产生于先秦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从“果裸”一词出发,将与该词相关的332个同源词联贯起来,阐发了“声随形命,字依声立”的音转道理与事物命名规律。在王寅《〈果臝转语记〉现代汉语译本及其学术价值的当代解读》的基础上,对《果裸转语记》同源词进行体认语言学解读,得出程瑶田对同源词的三个体认特征,即突破语体的雅俗对立,体现雅俗共现的现实根源性;突破语词范畴的静态归类,体现语词流转的动态体认性;突破理据性研究的现有路径,体现语词生成的文象融合性。以同源词的三个体认特征为基础,通过对同源词体认机制的探究,构建了《果裸转语记》同源词的体认逻辑,该体认逻辑验证了体认语言学中“现实”因素的基础作用,同时彰显了“语言”因素本身在语词生成与语言体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